一张抗战时期摄于福建三元的江苏学院老照片 | 静思斋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1)——一张抗战时期的江苏学院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最近这几个月去了不少地方,游记都有些写不过来,收藏的老本行疏于打理,这个系列也是久未更新了,今日正好见到点新资料,就简单来它一篇吧。下面是我早年收藏的一张抗战时期江苏学院的老照片,该校如今怕已是鲜为人知了。其虽名为“江苏”,但无论是成立地点还是当时所在,均不在江苏,这其中有一段非常曲折的经过。
 图1:我收藏的抗战时期江苏学院老照片
1939年7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江西上饶主持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意创办国立大学和国立师范学院各一所,以便收容江、浙、皖三省不甘作亡国奴而来到后方的流亡学生。正好这时候,国府教育部颁发了《游击区域及接近前线各省设置临时政治学院办法》,顾祝同遂决定先行成立“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翌年开始筹备建校并招生,选定福建崇安县武夷山万年宫为院址,在各地招收的二百余学生也陆续到校(均是高中毕业生,大多为苏北籍),于1940年9月1日正式开学。 
图2:江苏学院首任校长顾祝同上将
顾祝同本想成立一所大学,对外招生也是打出大学的招牌,无奈教育部不批,结果这个临时学院生米煮成了熟饭。一年修业期将届,升格大学的事仍然不见希望,学生们觉得受到欺骗,深感不满。故有部分人毕业之后即转学到其他大学,剩下的一部分则因顾祝同的承诺,留在学校静候消息。经过多方的争取,教育部终于同意该校改制为正规性学院,1941年8月该校更名为“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学制三年,首届这些学生可以继续修业,不过此时仍非大学本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沿海省份战事日趋紧张,原本比较平静的闽北武夷山地区也成了前沿,该校为确保师生的安全,遂决意迁到福建三元县(今三明市)继续办学,此时是1942年7月。由于该校与顾祝同的渊源,其在地方上颇受重视,更兼三元环境与条件都较武夷山更好,师生们专心向学,在三元度过了最好的三年时光。更让师生们感到欢欣鼓舞的是,教育部终于批准该校设立大学本科四年学制,1943年8月该校与江苏教育学院合并,“江苏省立江苏学院”正式成立,院长由戴克光担任。
 图3:照片背面周简文的题跋
我所藏这张照片是1944年5月摄于三元的,检索于网络,堪称该校此一历史时期的孤品,可惜由于原保存状况潮湿导致边缘掉渣,所幸主要影像尚存。照片背面有周简文赠“恕生兄”的题跋,继续查阅了一些资料还真发现了周简文的蛛丝马迹。关于江苏学院的历史,徐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中有一篇《江苏学院始末》叙述较详,其中便提到了周简文的名字,他在两次迁校中都负责了一些工作(第二次迁校时大概已毕业留校当教职员了)。
 图4:徐州时期的江苏学院校徽
抗战胜利后,江苏学院终于“回”到江苏,最初决定设在扬州,后来改为徐州,此是为促进苏北地区教育发展之意。1946年4、5月间,江苏学院迁至徐州复课,校址在民主路北端(今徐州三中)。淮海战役前,学校奉顾祝同令迁到镇江谏壁镇王家花园。不久之后,时任院长徐镇南秉承顾祝同旨意秘密筹划再次迁校,校内陆下党也组织了反迁校活动坚决斗争。1949年初,全院四百多学生最终只有不足百人继续迁到上海闵行。未几上海解放,江苏学院由人民政府接管,不久后即停办,其各个系科并入南京大学,存世不足十年的江苏学院至此走下了历史舞台。
前文链接:故纸中的抗战时期郧县往事——“留洋博士”专员王开化罢免无德县长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11月1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