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己心纳万物 净吾意致良知

"

不懂的事情,你自然会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是你自以为懂的事。by 马克·吐温

"
Share
遇见幸福✿心生欢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我也喜欢分享,今天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从/今/往/后/我/们/不/说/再/见

《书徐汝佩卷》

壬[rén]午之冬,汝佩别予北上,赴南宫试。已而门下士有自京来者,告予以汝佩因南宫策问若阴诋夫子之学者,不对而出,遂浩然东归,行且至矣。予闻之,黯然不乐者久之。

士曰:“汝佩斯举,有志之士莫不钦仰歆[xīn]服,以为自尹彦明之后,至今而始再见者也。夫人离去其骨肉之爱,赍[jī]粮束装,走数千里,以赴三日之试,将竭精弊力,惟有司之好是投,以祈一日之得,希终身之荣,斯人之同情也。而汝佩于此独能不为其所不为,不欲其所不欲,斯非其有见得思义、见危授命之勇,其孰能声音笑貌而为此乎?是心也,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矣。将夫子闻之,跃然而喜,显然而嘉与之也;而顾黯然而不乐也,何居乎?”

予曰:“非是之谓也。”

士曰:“然则汝佩之为是举也,尚亦有未至欤[yú]?岂以佩骨肉之养,且旦暮所不给[jǐ],无亦随时顺应,以少苏其贫困也乎?若是,则汝佩之志荒矣。”

予曰:“非是之谓也。”

士曰:“然则何居乎?”

予默然不应,士不得问而退。

他日,汝佩既归,士往问于汝佩。

曰:“向吾以子之事问于夫子矣,夫子黯然而不乐,予云云而夫子云云也。子以为奚居?”

汝佩曰:“始吾见发策者之阴诋吾夫子之学也,盖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以为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若己之堕于渊壑[hè]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lì]而日谆谆[zhūn]焉,亦岂何求于世乎!而世之人曾不觉其为心,而相嫉媢[mào]诋毁之若是,若是而吾尚可与之并立乎?已矣!吾将从夫子而长往于深山穷谷,耳不与之相闻,而目不与之相见,斯已矣。故遂浩然而归。归途无所事事,始复专心致志,沉潜于吾夫子致知之训,心平气和,而良知自发。然而黯然而不乐曰:“嘻吁乎!吾过矣。”

士曰:“然则子之为是也,果尚有所不可欤?”

汝佩曰:“非是之谓也。吾之为是也,亦未不可;而所以为是者,则有所不可也。吾语子。始吾未见夫子也,则闻夫子之学而亦尝非笑之矣,诋毁之矣。及见夫子,亲闻良知之诲,恍然而大悟醒,油然而生意融,始自痛悔切责。吾不及夫子之门,则几死矣。今虽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也;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也。则犹未免于身谤者也,而遽[jù]尔责人若是之峻。且彼盖未尝亲承吾夫子之训也,使得亲承焉,又焉知今之非笑诋毁者,异日不如我之痛悔切责乎?不如我之深知而笃信乎?何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也!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夫子之黯然而不乐也,盖所以爱珊之至而忧珊之深也。虽然,夫子之心,则又广矣大矣,微矣几矣。不睹不闻之中,吾岂能尽以语子也?”

汝佩见,备以其所以告于士者为问,予颔[hàn]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汝佩悚然若有省也。明日,以此卷入请曰:“昨承夫子不言之教,珊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请遂书之。”

【背景简介】

嘉靖二年二月,《王文成公全集·年谱》载:“南官策士以心学为问,阴以辟先生。门人徐珊读《策问》,叹曰:‘吾恶能味吾知以幸时好耶!’不答而出。闻者难之,曰:‘尹彦明后一人也。’同门欧阳德、王臣、魏良弼等直接发师旨不讳,亦在取列,识者以为进退有命。德洪下第归,深恨时事之乖。见先生,先生喜而相接曰:‘圣学从兹大明矣。’德洪曰:‘时事如此,何见大明?’先生曰:‘吾学恶得遍语天下士?今会试录,虽穷乡深谷无不到矣。吾学即非,天下必有起而求真是者。’”

徐珊:字汝佩,号三溪,浙江余姚人。嘉靖壬午浙江亚魁,仕至湖广辰州同知,著有《卯洞集》四卷。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徐汝佩此举,不以荣禄之念易其所志,真豪杰士也。然圭角未融,未免有高自标榜之意,反而为斯道之病。先生嘿而不答,诚是不言之教。”

1

今天学习新的文章,我总想起过去分享的孔子两个徒弟的故事。

一个赎回了本国人却不要国家赏金的阔绰弟子,没有受到老师嘉许。一个救人又收了对方一头牛的落魄弟子却得到老师的肯定。

从行为上看,似乎高大上的更容易被人首肯呀!孔子却不怎么看,有时候一时的善恶不是善恶,要看这个事后续的影响。这个世界有很多看起来是好事的开始,最终却以恶收场,也不新奇。

为什么?因为沽名钓誉和标榜自己的人本来很多,何况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呢?表面上看起来,徐珊是个不错的弟子呀,如此捍卫老师的名节,也展现了书生的气节。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过于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吃不开,为什么?因为没有圆融的智慧,不能和光同尘。

尽管凡夫愚昧,但佛陀没有放弃,更没有愤愤不平。佛陀耐心等待,每个人开悟自有因缘。

一时的情绪发泄,其实心已经偏激了。先生默然不语,就是希望弟子可以自己明悟。

因为说出来的文字就已经偏了,对于这种有个性的弟子,先生更知道他容易走极端,所以说教的效果不如自悟。自己把自己拉回到中正的心,就能看到一切了了分明。

先生不主张莽夫之勇,更不认同懦夫之弱,先生关注的是弟子这颗心放在哪里?想起佛陀被人污蔑,弟子跟人争理。佛陀淡淡地说,我都没有生气,你气什么。

所以,问问自己,你气什么?还不是把我执升起来了,还不是心不在良知上。

先生明察秋毫,所以沉默不语。每个人在他的角度都对,在你这里未必对。

每个人活成今天的样子都有深刻的原因,仅仅因为你看不惯,就要改变成你期望的样子?

有几个人敢说,如果他说的不是真理,那这世上不就有人去探究真理!如此淡然的话呢?

唯有先生,因为先生坚信和笃行。所有外在的怀疑不过考验了弟子和先生做学问的决心,这本不是一件值得焦虑的事。

敢于接受他人的质疑,说明一个人内心充盈着无穷的力量。

不敢被直视,何以言勇敢?

2

有段话说得好: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事;但怀平常心,有时能把事做得更多更好,因为他心无滞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

综观古今中外,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之缰牢牢地驾驭雄心壮志这匹烈马的人。

所谓“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变自然之道,以关心服务他人为己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抱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而不是片面地急于从别人那里索取利益和关注,他还会在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动辄患得患失,以致如秋雨中瑟缩的叶子般,宠辱“皆”惊,阵脚纷乱吗?

我们看自己和他人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表面的善行义举要回归到初心。徐珊愤而离席的行为看似维护老师的义举,其实是徐珊的心偏激了,偏离了良知轨道。

何出此言?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语有愤怒的举动,其实是自己没有用一颗平常心处之,若心平常,怎可如此反应过激?

我们的心和事境之间要留有一些空地,也就是余地。这个余地就是我们不被事境带着走。

心性不定的人,遇到事情就反击。特别是有些做事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更是如此。生怕别人出现诽谤诋毁。

先生能淡然处之他人的毁誉,是因为先生的关注点并不在外界,而在这颗良知之心。

一个对自己的心性有深刻理解的人,往往会理解他人,他知道人在不同频率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选择。

孔子的不与三季人争辩也是如此的认知。不同频率的人,何必相互纠缠?最终自己的生活也被搅乱,这不是明智良知之举。

先生默然不语,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因为对于喜欢或者容易受外境影响的人,让他回归自心的体验会更有助于他的成长。

反观我们自己,是否如徐珊?当别人不认可,人不知的时候常常而愠,其实是修养德行涵养不够。

唯有时时照见本心,不欺瞒不抗拒不评判,才可在事事中映现本心,调常归正呢!

3

人做事为了什么?我们有时候清晰自己的意图,有时候自以为清晰却糊里糊涂,有时候也不清晰也不自知。

兴之所至易,心之所向难。

一时的喜欢容易,长久的爱不易。因为很多人所谓的喜欢还停留在叶公好龙的阶段。并非真的喜欢,而是隔岸观花,觉得有朦胧之美。

当一个人做事出于证明自己,或者他人认同,或出于自身安全感的需要,我们就可以知道,良知之心隐之,而妄心则显。

真正的做事一定是剥离这三种目的,放下有为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先生深知徐珊在做证明自己的事,所以未置可否。

为什么阳明子不怕他人的诋毁?

除了对自己心学的一种自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阳明子能透过差异看到合一。

真正有求同尊异之心的贤人是不害怕与别人不同,他发自内心尊重他人的差异以及角度的不同。

先生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完美展现了当下的状态,透过这份差异,他看到了合一的爱。

4

教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喜欢证明自己的学生,阳明子采用了默然不语,而让学生自悟的方式,看到了先生在教育方面的智慧。

徐汝佩的反省和成长,是一个过程。未学良知之学,就自以为是。

现在学习良知之学,见到了真学问。却没有印证,而本着标榜自己而斥责他人。这是徐珊作为学生的反思,很深刻。

反思自己,学了这么久,良知之行践行的如何?能否时刻带着觉知?人时而清明,时而糊涂,唯有时时锻炼心灵,才能在有事的时候稳住心性。

文化传承是由人来传承,如今我们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印证者,是一种时代和精神的需要。

真正的践行,才能给别人带来更好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在影响别人,如何爱,别人如何对我,都是我们不自觉教授的。

荣格说,无意识即命运。人如果没有意识生活,很容易被过去习气拉着走,这个惯性很大,我们需要停下来,这需要一份勇气和觉知。

5

学习有没有粗心浮气?

是的,特别是学了一点知识,以为自己见过汪洋大海的人。

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只看得到自己知道的那些,以为就是全部,这时候最容易似懂非懂,最容易浮躁。

人为什么有敬畏心?莫过于发现,相比较我不知道的浩瀚,我所知道的那丁点又算的了什么?这不是一种自卑,而是自知。

我们尚无自知之明,何以因小言大?徒增可笑。以自知言无知,是真无知。坐井观天的何止是青蛙,还有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我们啊!

圣人之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为理解万物而接纳万物。这种理解基于对自己人性的了解,而非一种揣测和虚伪的大度。

圣人做事何曾做做样子?都是发自内心的。

假如我们是徐汝佩,又会作何选择?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做法,问题是此刻你心安吗?若心不安?何处讨个心安?

圣人大爱不爱,以百姓为刍狗。我们爱憎分明,时时处于两端分裂,何曾有过一日消停?

且沉默且回归心,那里有一切的答案。良知是最好的老师,于你于我,皆如此。

生命因为学习而发生质的改变。

结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再好,没有道的运用,都只会是学用两张皮。能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练习。

感恩遇见。感恩圣贤智慧,感受到自己越来越通透,感受到爱和陪伴的滋养。

爱是一念之差,最幸福的不过是,你曾温柔呼唤,而我恰好有过应答。——朝小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