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踩山坪
多彩贵州网讯 都说尖山好风光,特别是正月里的踩山坪,那热闹的景象更是不言而喻。眼下虽说是夏季,但这高山上的凉爽和苗族风情,配合蠢蠢欲动的都市猎奇心,吸引了很多游客纷至沓来。近日,笔者来到尖山,真切地感受了一下这苗族村寨夏日的“绿树荫浓”。
尖山地处绥阳县枧坝镇冯村,距县城约40公里。早上,笔者从县城沿新修的旅游快速通道驱车大约30分钟即可到达枧坝镇。
对于笔者的到来,镇上的工作人员很是欢迎,特意安排了一位熟悉尖山情况的镇农技中心主任艾如江当“向导”,陪同一起到尖山。
汽车在整治的水泥路上朝尖山方向驶去,路上到处是馨香的山花和和煦的轻风,此时此刻心境一如那些人生阅历写就的诗句,如果用最少字来表述,那应该是“畅快”两字最为贴切。沿途的心跳伴随着山岗上树叶绿色的舞姿,鸟语花香,云蒸雾绕,让人倍感空气清新,令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据艾如江介绍,尖山海拔1300多米,属典型的高山地带,常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不到25摄氏度,其山峦起伏间多有奇峰异境,非常适合夏季来休闲避暑。
看着风景,听着介绍,10多分钟便到了一平坦地带,道路两旁房屋逐渐增多起来,让本来只有青山、梯田、绿野的景象,增添了青瓦、白墙和竹林声响的灵气。在这里,笔者见到了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吴飞,他是来自县纪委的驻村干部,小伙子大约20出头看上去很是精干。在了解我们一行来意之后,他只说了一句:“走,前面就是我们村的苗寨”。
顺着吴飞手指的方向,笔者发现一特色精致的苗族寨门。“那就是尖山苗寨,那个寨门是通往苗族寨子的主要通道,寨子内的建设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基础设施这块都建得差不多了,好看得很!”吴飞边走边向笔者介绍,“我们村为了提升尖山的外部形象,为了让群众口袋能鼓起来,积极向镇里和县里争取了两大项目来改造尖山的旧貌。一是2014年开始实施完成的“尖山民族基础设施改善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近40万元,以民居改造、生态广场和舞台、鼓楼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为主,对外提升苗寨新形象。二是2016年2月开始实施的“尖山苗寨农旅一体化园区建设项目”,投入35万拉动土地资源整合价值近200万元,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宣传外塑形象吸引外来游客;引导农民整合土地流转,种植特色野菜、经果林和山溏水库养鱼,做大旅游配套服务休闲,让群众看得见的增收”。
走进苗寨,巍然屹立在寨子正中的鼓楼进入笔者的视线。薄雾中的鼓楼显得十分雄浑,它既是尖山苗族永远摆在那里团结的符号,鼓楼每层四角微翘又含羞涩,它是苗家女子们用曼妙舞姿圈画幸福生活的象征;细看芦笙置于楼顶,让人感觉神圣无声的吹奏就在眼前不断闪现。
“等今年8月份过后,苗寨建设基本成型后,更有看头!”吴飞告诉笔者。冯村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多彩的苗族文化魅力,每年从正月开始到尖山来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人都很多,夏秋来这里休闲避暑纳凉的人也不少,但是过去由于基础设施没跟上,游客和香客们来了,连个吃饭的地方和坐的地方都没有,旅游发展几乎为零,传统的农业又让当地的群众难以实现增收,所以青壮年们纷纷外出打工,寻找生路。
“现在不一样了!”尖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君志接过话来说,镇里和民宗局现在投入大量资金,下决心要把我们这里打造成漂亮的休闲避暑宜居宜游的地方。今年2月份以来翻修寨门和亭子,新建文化长廊和步道,带领大家种这样种那样,我们的村民也瞅准了机会,配合镇里的旅游规划,在积极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做接待。目前,可以说只要有客人来,我们都能让他们品尝到我们苗家饭菜和土酒的香美,让他们看到我们最具特色的苗族表演—“上刀山、下油锅”。
漫步尖山风光,穿过花草簇拥的石板路行道,驻足鼓楼、踩山坪文化长廊,看着满眼诗情画意的民族水库和荷花池,又有谁能不惊叹尖山风光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