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我的祖屋“财储堂”

我的祖屋“财储堂” 

文/梁德新

“财储堂” 与 “八斗租”
我的家乡在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我的祖屋 “财储堂”,村里人称祖屋为“八斗租”。
松口镇仙口村一角
我儿童时看到祖屋的上厅有祖宗牌,祖宗牌旁边有个观音,观音放在高约2米的地方。下厅的正堂有一个“岁进士”横匾,正大门的上面用毛笔字写有“财储堂” 三个字。那时我年幼无知,说不出祖宗的渊源。长辈说,做屋的公太是当官的人,朝廷授有功名匾。每年的春节期间,祖父会把公太的画像挂在祖屋的上厅供人观看,画像挂到至月半后才收起来保存。
据长辈说,“八斗租”的来由有典故。“财储堂”的地基中有一坵田,这坵田每年的的租谷是八斗租谷。后来人们把“财储堂” 称为“八斗租”。
那时,我父亲是教师,星期六回家住2天后返学校工作。祖屋的大发叔是供销社的干部,他不定时回家。
祖屋有两位老位老人对我很好。李叔婆(梁元添的母亲),她小时候关爱我,我童年时曾与她同床睡觉。清辉叔婆(梁大发的母亲),这位老人从小关爱我,她的家境好,经常送食品给我吃;他的孙女(堂妹)也会送食物给我吃;她年老去世之前,对她孙儿们是打是骂;而她对我很好。她病逝时我参加了他的葬礼。
1967年我读中学时,“财储堂” 约有三十余人居住。二十岁以下的约有二十人。我家的姑姑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年龄大我3岁的小叔子读高中,我与姐姐和堂妹读初中,有几个人读小学,其余的都是年幼的儿童。
回忆学生时代
我学生时代在我的祖屋“财储堂”居住,年幼时的事我不会忘记。祖屋的孩子们很团结,我经常与他们一起玩和做游戏。
每天的下午6时前后,屋子里很热闹,家庭主妇们在厨房里做饭,有时可听到孩子们的哭闹声,因房子少大家都在厨房附近的小厅里吃饭。如果家中来了客人,整屋人都知道。家中的客人要住宿,因睡床不足,客人要到邻居家住宿。那时我独住一个房间,曾有几位本屋的亲友住在我房间。此现象只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知道。
上述的现象被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称为“围龙文化”。
远眺“财储堂”
我读书小学6年级时就要参加劳动,假日上山砍柴,集市日(墟日)把柴挑到松口街的柴圩坪卖。我们这种学习过程,被教育家们称为“勤工俭学”。
文化大革命的1966至1968年,学校停课闹革命约一年多。1966年秋我家的小叔读高中学校选送他到北京串联,他返家时去武汉大学二叔家住了几天,带回一套半导体收音机零件。那时我读初中去汕头市串联时带回一套矿石收音机零件。
1967年秋,祖父给我一个房间,我在这间房子住了几年。我十天八天到学校看动静。在家看书,玩收音机,有时上山砍柴,墟日卖柴。
我曾跟随村里人到15公里远的松东中畲村挑木炭,中午自带饭包在路上吃饭,下午木炭挑至梅江河边的松东溪口供销站,工作人员在验收完后,付运送费给我们。
我3天上山砍柴一次,一个星期卖柴一担。父亲有规定,卖柴二担,一担的钱交家,一担的钱给我零用。
父亲说:“学文科不现实。”我玩矿石收音机得到他的支持。日后我继续学习电工知识而成了个“半桶水的电工”。
那时祖父有个小果园,有时水果由我挑到松口街市场去卖;如杨桃一市斤他一角钱结给我卖,我一角五分卖出,赚的钱归我。
我父亲支持我看书,日后我喜爱文学,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终于成了个业余作家。我离开学校后,曾在福建等地流浪几年,因我从小学会劳动,在异地它乡做工时我学会了谋生技巧。
我在社会上谋生时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与我的家庭教育关。我认为,家庭是我“第一个学校”。
以上都是我对祖屋的回忆,往事经常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祖屋“岁进士”功名匾考证
1998年我是个文史工作者,参加了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的“客家田野调查”,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列为田野调查村庄。我参与村史和梁姓渊源的调查工作。此时我开始接触梁氏宗族文化。
我查阅《仙口村大夫第梁氏家谱》,才知仙口村的梁氏人家的根在北方的陝西安定地区(今延安附近),祖屋的门联“安定堂”是纪念先祖二千年之前曾在安定地区居住。因历史上的数次战乱,安定梁氏举族迁居南方各地。松口梁氏松冈公(梁福)在宋未元初随叔父梁振鸿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迁居梅县松源镇青塘村(松源圩镇附近)居住,后梁福到松口镇仙口村落居,梁福为松口梁氏开基祖。后裔们称梁福为松冈公。松冈公年轻时曾任松口巡检(公安局长),他娶九妻生十一子。现在松口镇约六千人姓梁,他们都是松冈公的后裔。据1999年编写的《梁氏松冈公裔孙分布概述》梁福的后裔约5万人迁居海內外。
文粦公(梁一轩)是松冈公的十五世孙“财储堂”的开基祖。“财储堂”共21间房,杂屋10间,全屋有三房人,房子分成三份。我祖父梁锦洪的上代在“财储堂”有房子11间(含杂屋)。1950年之前祖屋有人到南洋谋生。据2001年村中编族谱统计“财储堂”的后裔有200多人,本村约60人,还有100多人分布在海内外。
据2001年出版的《仙口风情录》(村史与梁氏族谱)记载:文粦公(梁一轩)约六十岁时建造“财储堂”,约在乾隆十四年(1750年)。建造“财储堂”有故事。文粦公年幼时与父母住老屋“楼下”。“楼下”是他祖父刚义公(梁仁先)建造,刚义公好善乐施,崇文重教,后裔建有数座具有规模的民宅。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喜欢读书,参加州试考中秀才。他曾在村中的私塾教书,因教学有方,各地学校都聘请他教书。他在四十岁时,因教学有业绩在嘉应州(梅县)的最高学府培风书任教,曾任教谕(教育局长)。他与州官王者辅有交往,王者辅曾到仙口村他家。王者辅看到他还居在老屋且家贫而痛心,发动他的学生为老师捐钱做屋。王者辅还是个风水好爱好者,他为文粦公选屋址。因为文粦公在教育上有业绩,王者辅把他的业绩申报朝廷。政府封文粦公为“岁进士”。
“财储堂”的下厅
据我考证,“岁进士”是清朝对地方上在文化方面有贡献人士的一种嘉奖。说明文粦公在当时对地方教育是有贡献的。
“财储堂”的华侨
据《梅县华侨志》载,松口镇有华侨8万人,在松口镇居住的约7万人,华侨比本地人还多。仙口村是个华侨之乡,华侨断家不断屋。1950年之前,松口镇周边地区的华侨出国都是从松口火船码头上船,船到了汕头后再乘大轮船海到南洋各地。
松口是个人多田少的地方。仙口村的华侨众多,大部分人是因为家乡的田地少而外出谋生,其中有部分人到南洋各地谋生成为华侨。
“财储堂” 的三房人都有人在南洋居住。这些人在1900年前后经本地“水客”介绍到到南洋各地谋生。下面是本屋人在南洋的简述。
梁元添的父亲梁锦勉在家时是个制衣师博。梁锦勉在家时娶了两个老婆,梁元添是小婆生的。他与大婆的儿子梁元流是同父异母兄弟。1950年之前他父亲到南洋谋生,再聚妻子还生有子女。1960年前后梁元添与南洋的兄弟有联系。
梁大发的父亲是梁清辉。梁大发的叔父梁锦传是华侨。在1930年前后梁锦传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中“马表”( 一种赛马的赌博),他发达时曾开了一家“碾米厂”。1950年之前梁锦传及家人曾回家乡修建祖墓。梁大发的堂兄弟曾回家乡住过几年。我年幼时曾看过他家有一架破旧的照相机,1950年之前家里有照相机的人家极少,说明他家在那时是个富裕人家。1970年后,梁大发有一位堂弟梁康发居住在新加坡,他们有信件来往。1980年后梁大发到印尼雅加达探亲,曾去他堂弟家。
我祖父梁锦鸿,他父亲是梁广伦。梁广伦娶妻生子后到印尼首都雅加达谋生,职业是厨师,在餐馆为人做厨,他有个坏习惯抽鸦片烟。我祖父成家生了孩子后约四十岁时托家乡的水客把父亲梁广伦从印尼雅加达带回家中。我祖父的堂兄弟梁锦章在印尼谋生,梁锦章到印尼后与家中无联系。我祖父的房屋大部分是华侨的房子,我父亲住的房子也是华侨的房子。
2001年村中编族谱时,“财储堂”在南洋居住的人因无联系没上族谱。我在统计“财储堂” 后裔的人数是不准确的,祖屋的华侨人数难于硧定。
据屋中长辈说,2012年秋有几个新加坡人到仙口村寻根,他们专程到“财储堂” 咨询祖宗渊源。本屋长辈说,要找编族谱的人才知实情。那时我居住梅州市城区,此后本屋长辈才告知我此事。
祖父家的小果园
我祖父梁锦鸿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年轻时会做厨师,曾在村中经营小生意及果园。他曾在祖屋的旁边开小店经营日用杂货,小店1945年停业。果园在离家约300米的河岸“屈潭坝”种了30多棵沙田柚,还有龙眼树、荔枝树、粟子树、香蕉等十多棵。1952年土地改革分田时果园归祖父,那时家中的经济收入是靠果园里的产品。1965年后,因建水电站和粮食加工厂,水渠从果园通过,果园里有部分果树被挖掉,现在园只乘下沿河岸边的部分果树,这些果树由我家的小叔管理。
梁锦鸿的果园一角
我父亲是个教师,他有12个兄妺,6男6女,他是老大。祖父娶了两个妻子。父亲的母亲生一男五女后而病逝,父亲的后母生五男一女。二叔是后祖母生的,他与父亲的年龄相差16岁。二叔是双胞胎,他的弟弟6岁去世。祖父有两个儿子读了大学,一个儿子读书了中专,两男两女读了中学。祖父的儿子、孙儿、曾孙们中有教授、硕士、省级作家,有好些人读了大学。
目前我家只有小叔还在村中居住,他是个老高中生曾任民办教师因计划生育问题而辞去教职,现在他领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在家度晚年;二十年前他在“财储堂”旁边做了栋房子,因离房子离祖屋近,祖屋的房间用来堆放杂物。
梁锦鸿的后裔有五十余人,他们分布在松口家乡,梅州市城区,深圳市,武汉市,新疆喀什市等地。
“财储堂”的教育
仙口村是个崇文重教的客家山村,村中历代人才辈出。村中办学历史悠久,旧时以私人办学为主,村中各房系均设有私塾(学堂),办学经费来源于公尝资助和收取学生学费。旧时“财储堂”的的学子在仰川学堂读书。民国初年在本村华侨的资助下建造了仙溪小学(振兴学校)。1950年之前村中出了两位县长梁行果、梁国材,他们重视家乡教育,那时优秀的教师都在振兴学校任教。
据调查,“财储堂”的22世有部分人读了初中、高中,其中有中专1人,大学本科2人。20世纪70年代前后本屋的23世有大部分人读了中学,其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生5人。24世有大学生约15人,大部分人读了中学。居住在海外的人因为无联系,有关教育情况待考。
《梅县松口镇志》内的部分资料
据2014年出版的《梅县松口镇志》记载。我祖父的后裔有如下人才:我家的二叔梁达权,退休前是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三叔梁耿权,曾任新疆喀什市统计处长。四叔梁绪权,高级工程师,曾任深圳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副总工程师。梁锋(二叔的大儿子)硕士,深圳市商检局长。梁杰(二叔的三儿子)武汉招商银行干部。梁伟(三叔的儿子)新疆喀什市会计事务所干部。祖父的孙儿、曾孙们有好些人读了大学。
现在“财储堂”文化最高的是我家的二叔梁达权,他退休前是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武汉大学秘书长(副校长6级);他还是书法爱好者,曾任武汉大学老年书画社社长,好些书法爱好者收藏有他的墨宝。

梁达权的书法作品

不足之处及见解
我参加编写村史和族谱为一体的《仙口风情录》,书中还存在有不足之处。我家的上辈有有四代人的名字待考。在270年间,文粦公在“财储堂”的后裔传了10代人(十五世至二十五世),2001年村中写族调查时发现,本屋16世至19世的四代人无考。依我家为例,19世梁彬祥,20世梁广伦,21世梁锦鸿(祖父),22世梁志权(父亲)。我家的上祖19世梁彬祥是如何发现的呢?
我祖母在家中的杂间里有个做厨盛食品的用具“托盘”,“托盘”的后面写有梁彬祥。为此,我在族谱上写有梁彬祥三个字。梁彬祥是本屋谁的上祖?“财储堂” 的三房人16—19世四代人的姓名待考。这是我参加编工作遇到的问题。
有关家谱源流考证有我的见解。
现在有些村的族谱和家谱毀于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秋,族谱和家谱被列为四旧与黄色书刊一起烧毁。村中的《仙口村大夫第梁氏家谱》当时被也红卫兵搜出堆放在仙溪小学,那时老校长梁兆本冒险“偷回”保存下来。1998年我参与村史和梁姓渊源的调查时是从《仙口村大夫第梁氏家谱》里找到仙口村的梁氏资料。2000年我参加编写《闽粤梁氏宗祠通览》这本书时,各地的梁氏资料奇缺,好些有价值的族谱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幸得海处华侨送了一本1924年出版的《台湾桃源县梁氏族谱》,桃源县梁氏是清隆年间由松口迁出,桃源县梁氏是松冈公后裔。有了这本族谱我们才把《闽粤梁氏宗祠通览》这本书编写得比较完善。
据说旧时“财储堂” 有手抄本的“家谱”,因为诸多原因“家谱”失传了。
1990年后,在“财储堂” 居住的人家在附近建有新居,这些新居共有8栋房子,每家一栋。有几栋房子可说是村中有规模的豪宅。现在祖屋无人居住,房间用于堆放杂物。“财储堂”的后裔们分布在松口圩镇、梅州市城区、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武汉市、新疆乌鲁木齐市等地,他们都建有住宅或买有套房。
“财储堂”由1750年建造至今二百七十年,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幸得有位本屋的堂弟梁德欣退休后在家养蜂,在祖屋的大厅放置有“蜂橱”,为了“蜂橱”的安全他把大厅的天面整修;大门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堂弟及时修理才保住门楼;维修的钱是堂弟付出的。我参观祖屋时曾对堂弟说,要不是你在这里养蜂祖屋早已倒塌了。
祖屋总有一天会倒塌。我到祖屋拍了几幅照片纪念,写下自己曾祖屋居住时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供曾在“财储堂” 居住过的人作纪念吧!
作者:梁德新(2020年2月22日)
(0)

相关推荐

  • ​【征文】祖父口中的“海原大地震” || 作者 张潮

    祖父口中的"海原大地震" 作者    |    张潮 作者相关文字链接: <市级文明村"张城堡"><父亲的革命领路人--万通轩>< ...

  • 梁德新║我家的二叔是书法家

    我家的二叔是书法家 梁德新 我家的二叔梁达权,1936年4月14日生于松口镇仙口村.可说他是村中的人才.在他退休之前,已是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他的毛笔字写得好,曾任武汉大学老年书画社社 ...

  • 宅西有路,财神光顾

    阳宅的风水口诀 宅西有路,财神光顾. 强邻压境,难以出头. 大门低矮,财运之宅. 屋小门大,破财口角. 宅北有龙,前程无穷. 高墙当户,气势受阻. 铁路旁住,散气之户. 宅旁有砂,财富到家. 前门大空 ...

  • 寒亚:长枪长枪我想你(上)|小说

    寒亚:清明(四)|小说 文/寒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光着头的长枪,似一只矫健的秃鹫,在城市上空一掠而过.他的口袋里,装着一粒从周家坟里扒出来的泥弹子. 那之前的某夜,我似一位望眼欲穿的游泳运动员 ...

  • 饭甑(蒸笼)

    ■ 石泽丰版次:11  2021年08月27日已好长时间没有吃过用饭甑蒸的饭了,细算起来,至少有二十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寄居在异乡的城里,为生活不停地辗转,很少回到属于我的故乡--那个名叫石家大屋的 ...

  • 梅县棺材峰百年大围屋,41家华侨没一家发了财,这是什么原因呢?

    广东梅县三乡沿边村梅峰(村民俗称棺材峰)有一座三四百年的李氏大围屋,由一祖屋(堂屋).六横屋.三围龙.一门坪.一池塘组成,约100个房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梅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围龙屋.据了 ...

  • 梁德新║回忆祖屋二、三事

    回忆祖屋二.三事 梁德新 我年届七十有些事在脑里挥之不起.下面从我的童年的往事写起. 梅县松源镇园岭村"儒林第"是我的袓居.20世纪50年代初我祖屋出生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q ...

  • 梁德新‖漫话客家人的“锁头屋”

    漫话客家人的"锁头屋" 梁德新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因此,有些学者.专家把客家人居住的各式各样的房屋及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我曾到广州的人才市场应由聘. 2009年7月,我从学校退休.8月上旬我到深圳.广州的亲友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到广州天河书城的买书,10楼 ...

  •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 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 ...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