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芭蕉叶,瓶上蕉叶纹
南方的芭蕉很多,根倚在窗下、墙角,硕大的叶子自一侧伸出,夏可揽翠、秋可听雨,深受历代文人的热爱。
摄于建水听紫云
芭蕉经常入诗,好像安静的芭蕉能感受到心情。李清照像对着赵明诚说:“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雨夜无眠,南唐后主李煜感慨:“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杨万里更是终夜听雨打芭蕉:“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若泉。”所以,芭蕉是文人庭院中的必备单品。
不止文人喜欢,若从俗世中祥瑞意象的表征角度解读,芭蕉因其大叶阔面,还有大业、建业、霸业有成的美好祝愿。于是人们不仅把芭蕉植在庭宇,还把它搬到画中、瓶上、碗里……
图注:写实的蕉叶还经常作为主体图案,与竹子、洞石、栏杆构成庭院小景,幽静清雅。比如这只玉壶春瓶,颈部有蕉叶纹,腹部有芭蕉竹石图
古代艺术家们更是把芭蕉叶抽象成蕉叶纹,固定成一种传统纹样,装饰于瓶、尊、碗等青铜器或瓷器上。四片蕉叶更是因象征成就四方霸业、四方兴旺之意而深受富贵之家和官宦人家喜爱。
图注:清康熙青花蕉叶纹花觚,蕉叶纹几成主体,上下饰有四方蕉叶纹
据考,最早的蕉叶纹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或上仰,或下俯。严格说起来,早期青铜器上的蕉叶纹实际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因为它一端较宽,一端尖锐,很像蕉叶的样子。
图注:著名的四羊方尊,其方形的口沿下、肩上以及圈足上都饰有蕉叶纹和夔纹等花纹
图注:这是西汉时期的蟠螭蕉叶纹铜提梁壶,壶身颈部饰蕉叶纹,蕉叶纹内还填有卷云纹,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唐宋以后,蕉叶纹扩展到服饰、铜镜、玉器、瓷器,甚至建筑等,但最成功的运用是在瓷器领域。具体到瓷器上的蕉叶纹,始见于宋,盛于元、明,一直到清。
图注:清代白玉兽面耳方瓶上颈部和腹部均饰有类青铜器上的蕉叶纹
图注:这只匏制的乾隆御题六棱瓶棱线分明,在肩部饰有变体蕉叶纹,现藏于故宫
宋时,定窑、龙泉窑和景德镇已经将蕉叶纹作为辅助纹样,定窑和龙泉窑主要的技法就是刻划,景德镇窑口的则主要采用彩绘。到了元明清时期,青花、釉里红、彩瓷上更是多见蕉叶纹。
图注: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可以参见这只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其下圈足。蕉叶纹上仰刻在胫部,与腹部的荷莲纹互相呼应,现藏于故宫
抽象出来的蕉叶装饰纹样或绵延连续一周,或只绘四方;或象形仿生,或再做变形。或表现单层,或绘制双层;或上仰或下俯,端赖整体。至于位置,通常被放在瓶、尊、罐等器物的颈部或底部,如花觚或执壶的颈部,适于用蕉叶纹的长度来表现器物的线条;若是一只龙泉窑碗,囿于空间,碗内刻花的蕉叶纹则短粗可爱。
图注:这是一只明洪武时期的青花花卉纹执壶,全身布满各色纹饰,腹部的菊花和山茶花纹都是当时流行的图样。细长颈部一周先饰有蕉叶纹,下有回纹、缠枝灵芝纹、如意云头纹,堪称洪武佳作,现藏于故宫
图注:北宋越窑青瓷盖罐子上划有短胖的蕉叶纹
图注:这是明宣德年制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通过这个颈部的细节可以看到蕉叶纹已经内饰有缠枝莲纹,存于故宫
任何纹样都会随着时代审美有些微的变化,这也是判断器物年龄的一个关键要素。比如蕉叶边缘是波浪的还是平滑的,蕉叶纹留白的中茎是粗的还是细的,是色浓还是色淡……等等。
图注:明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纹,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罐底楷书一个“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现藏于故宫
蕉叶纹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纹样,与其他纹样一同装饰着古代艺术品,如何把各种纹样主次分明,协调搭配,生出美感,我想是考验古代艺术家功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蕉叶纹,因为它简洁爽利的造型,与其亦文气亦霸气的双重寓意,一定是他们非常中意使用的经典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