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姥姥是方言说法的明朝古书里,还有些什么有趣的事
最近姥姥二字火了。具体的事情,很多朋友都看过;没看过的,也可以去搜一下。反正就是有人认为,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话,所以,将教材里的外婆,都改成了姥姥。
此事一出,江湖一片哗然。专家学者纷纷出来普及文化常识。我看了一篇文章里写到,姥姥二字,其实才是方言。它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里。
于是找到这本书,翻开一看,有趣的事还不少。
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样记载“姥姥”的。
民风二(方言)……祖曰爷。祖母曰奶奶……母之母曰姥姥,呼舅母曰妗子。
(刘姥姥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可见,在湖南人沈榜看来,宛平人喊妈妈的妈妈为姥姥,是方言叫法。
而这种方言,从那时到如今,已有四百多年,再往前推,当然还有很多年。
所以,姥姥和外婆,到底谁更方言?教材里将外婆改成姥姥,是否有必要?一言而明。
何况,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所以,说白了,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学了这种方言,不同地方的人可以互相交流。
除了此事,《宛署杂记》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记载。
其一、沈榜说自己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今天下郡邑,谁不比事修辞,各先记载。而京兆首善,乃独阙如……茫然无可备咨询……”
意思是,其他地方的地方志,都很完备,而宛平竟然没有一本可供参考的好志书。
(宛平城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确实就很奇怪了。
那么,沈榜是如何分析原因的呢?
他说,“宛平建县以来二百年余,无人敢任纪述之责,其中固有呐于心,而惴于辞者尔……尽使人人避事而呐且惴焉,然则何时而可任其责乎?”
原来,是天子脚下的事不好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二、开国两百年,宛平县令差不多都是举人。
沈榜记载了在从洪武中期到万历中期,可以考证的宛平县令的名字、籍贯、到任时间、离任时间……其中,除明初的贺银、杨思恭没有注明出身外,被记载的24人中,23个是举人,一人是岁贡,而他自己呢,也是举人。
这就有趣了。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都知道,海瑞对自己没能考上进士,以举人出仕,一直耿耿于怀。而《明史》中也记载,明朝举人,一般而言,只能被选为教谕一类的小官。以致当时根本没人愿意服从分配,到县里学校去上班。朝廷不得不下令,你去做了教谕,照样还可以考进士……这才稍微调动了举人们到地方当差的积极性。
(海瑞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沈榜的记载,首善之地宛平,如此重镇,其主官竟然都是举人,这不正说明,明朝举人并非像《明史》里说的那般无用吗?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沈榜的百科词条里,这样写到——此书既是宛平的县志,又是北京最早的史志书之一。因是杂记题材,所以读起来,往往会让人感到很轻松很亲切。
到底还有些什么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