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峰诗会】读书随感
《鹿峰》摄影:曾启武 刊头题字:谢海龙
散 文
san wen
蒋国峰(耒阳)
“读书日”感赋
古有《劝学文》,今有“读书日”。为读书设节,乃书籍之幸,亦或读书人之幸?曰,此乃书籍之悲,读书人之悲。何故?书籍已少人问津,须设节重视,读书人已惰于读书,需设节提醒,此非悲哀乎?
溯源上古结绳,伏羲画卦,人文始兴焉。苍颉造字,刻壳著帛,事务可记矣。蒙恬制笔,蔡伦落纸,文明方传也。社会经验,聚而集之,人类成果,得而不灭。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得镇上下,教法所宜。《诗》《书》《仪礼》,《乐》《易》《春秋》,惟德动天,好善助人。信忠知耻,勇毅慎独,皆夫子之所为,仁义礼智,温良恭俭,实学子之所修。孔门三千弟子,鬼谷五百门生,无不以问圣为乐,以求学为荣,进德修业,精技通艺,此读书之旨义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惠及家族,达至人生巅峰。刘向诵经观象,匡衡凿壁偷光,成千古佳话。董遇采薪挟书,车胤聚萤映雪,为历代楷模。孙敬闭户悬梁,倪宽佣耕带册,是学子榜样。古人好学如是,社会尊师重道,可见一斑矣。
可叹今朝,“读书无用论”充斥坊间,“不读书照样赚大钱”大行其道,更加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山大,哪有时间捧书,谁有兴致读书?诗和远方只是随口一说,千万家财不及藏书一柜更是自欺欺人。由是书店罗雀,图书滞销,报刊倒闭,出书倒贴。由是沈魏口吐几句金语,被奉为“大师”。快递小哥雷海为,被惊为“天人”。上至殿堂,下到搬砖,无不推崇叹服,此为正常乎?沈巍一句“非吾知识渊博,实尔读书少”,打了多少脸?附庸风雅之书柜,多久未添书?多久未翻书?谁之过谁之错?
孰不知,腹有诗书气自华,最美不过书香气,读书之女人,更加光彩照人,芳华四射,读书之男人,必然气质高雅,容光焕发。颜容稍逊,但才华增值,家境虽贫,但才气卓绝。一笑一颦,动人心弦,一言一语,锦绣文章。若言谈得体,举止高雅,哪怕流浪街头,别人眼神也多一分尊敬!倘若不学无术,满口脏话,再居庙堂之高,亦叫人鄙视!
孰不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师友亦是食粮,书籍未必能换真金白银,却能让人充实,不致用时方恨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咏事题景,信手拈来,辨论说理,无懈可击。表情达意,文采斐然,谈古论今,酣畅淋漓,指点江山,舍我其谁。
周少洪(耒阳)手机摄影
孰不知,读书使人明事理知进退,辩善恶晓人情,既是处世智慧,也是阅历沉淀。不会嘲笑“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会深陷“乱花渐欲迷人眼”,不会纠结“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不会谄媚于权势祸害于百姓,最终渐入佳境,返璞归真。
孰不知,读书可充满力量,获得成就,能提高本领,实现理想。崭露头角,大显身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解决难题,结交朋友。小可像奔驰女,维护自身权益,大可如华春莹,捍卫国家尊严。可明何可为何不可为,可为粉身碎骨亦义不容辞,不可为即使飞黄腾达也拒而远之。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中华更处复兴之际,尤需各行各业之英才,出类拔萃之栋梁,而人才获得,唯读书一途。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引领潮流占领高地,非读书不可达。于公于私,读书应为国人所推崇。若此,乃国之幸国之福!
读书不应因节而重视,书本不应因节而拾起,读书应成为自觉行动。无关高官巨富,贩夫走卒,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捧书来读,有空就读,十分钟二十分钟无妨,一二页三五页也可,日积月累,学问自然长进,本领自然增强。即使不能报效祖国,服务大众,也能提高修养,体会快乐。
读书好处多多,人生因读书完善,德行因读书得来,名利因读书易得,事业因读书成功,社会因读书和谐,国家因读书富强。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周少洪(耒阳)手机摄影
王敏(菏泽)
读丰子恺先生的《儿女》有感
近读丰子恺先生的《儿女》,很是感动。特别读到面对孩子们的破坏与顽皮,先生的作为,让我深深震撼。不仅感叹他“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的温和,更感动他把孩子们看得这般美好,又这样有道理,这样深刻。丰子恺写到: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他说:“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这时,我不禁想起儿子小时候我的种种“残忍”,而悔恨羞惭当时自己的愚蠢与无知。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孩子训变成小大人,这真是扼杀孩子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了。怎不叫人痛心疾首呢?
丰子恺先生把孩子们的童年看做黄金时代,而把长大成人看做悲哀的事情。他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来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象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面对孩子们的成长,他既欣慰又觉悲哀,这不仅表达出一个善良温厚的父亲对孩子无比深切的慈爱,还表达了他透过儿童世界对现实社会人世的感悟、感叹与感慨,其背后有着殊为复杂的人生哲学意味。所以那么震撼人心。
想起朱自清的《儿女》,朱自清便没有丰子恺先生的温和。他倒是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的与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他说他有一回竟特地将妻子骗出去,关了门将爱哭的二岁半的阿九按在地上打了一顿;第二个孩子阿菜两周岁的时候,也是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他将孩子紧紧地按在墙角落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后来还生了好几天病;每天的午饭和晚饭孩子们如潮水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大声笑闹,抢板凳,争碗筷,最后抢不过人的哭闹、告状,于是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朱自清说:有时候就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礼拜六、日时常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写不出一个字。叶圣陶喜欢用“蜗牛背了壳”来比喻他,有些亲戚笑话他“要剥层皮呢。他曾经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甚至想自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的锋棱渐渐磨钝了,朱自清对待儿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能够忍耐了,并逐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态度,认为自己从前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老父亲来信时说起阿九:“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就为这句话,他哭了一场,悔恨自己不像父亲一样仁慈,悔恨自己不该忘记父亲如何对待自己和兄弟。他开始回忆,孩子们年幼时相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似乎的确非凡不安静,但这大约是因为自己抚育不得法的原因,从前一味地责备孩子,让孩子代自己负起责任,未免太可耻和残酷。他开始体会拥有孩子时那正面意义的幸福,渐渐觉得自己对于子女应该负起一定责任。所以最后朱自清说:“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表现出一代文学大师的非凡与卓越。这句”培养孩子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让我思考许久,认为最是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态度。
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取决于人的性情。朱自清年轻时血气方刚,而丰子恺从师于李叔同,从而与佛教结缘,更多了许多平和。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何尝不是异曲同工呢?都对孩子们付出深厚的爱和寄予极大的希望,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书访谈
dushu fangtan
吴硕贤(广州)
从《诗经》中获益匪浅
有些专业背景是自然科学或理工科的学者,阅读兴趣却在人文领域。看起来,他们的专业和兴趣是分离的,但恰恰是这样的结合,沉淀一条独具个性、专属于自己的科研轨迹。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中国科学报》:你最近正在读什么书?
吴硕贤:除了专业书籍外,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彼得·沃森著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这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类有史以来重要的思想家与科学家所贡献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与科学理论,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值得一读。
《中国科学报》:你的非职业阅读偏好是什么类型?
吴硕贤:我喜欢阅读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包括诗词,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也喜欢看传记,年轻时还喜欢看小说。
《中国科学报》:这样的阅读对你的工作有何帮助?
吴硕贤: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除了努力学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应当努力学习、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科技典籍,发掘其中宝贵的遗产,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方面屠呦呦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正是从古代文献中得到启发,找到正确的萃取青蒿素的途径,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本人从阅读《诗经》中也获益匪浅。我曾在《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中发表了《〈诗经〉中的声景观》一文,就从声景(声景观)的视角来研究“诗经”。所谓声景,简而言之就是指声音的风景。我发现《诗经》中有大约28%的内容与声景有关,甚至许多篇名都与声景有关。
《诗经》创造了大量象声词来描述声景,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就是形容鱼鹰叫声的象声词。再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皆然。我还发现《诗经》中尚有大量篇幅描述先民对包括日、月、星三光以及对彩虹、庭燎等由光所造成的景象的观赏,从而受到启发,首次提出光景的概念,倡导建立光景学的新学科。
所谓光景,指的主要是由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形成的景观,或由光源、光影对比或变化引起强烈视觉印象所形成的景观,是视觉景观的一个特别类型。最近,我还主持中国科学院一个咨询项目“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主张关注与拓展包括声景、香景及光景三景在内有关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留住乡愁,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乍看起来似乎是非专业的阅读,却往往可能有助于本专业的研究。
周少洪(耒阳)手机摄影
《中国科学报》: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
吴硕贤:从各个方面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书籍不少,但要明确说出究竟哪本书对我的影响最深,却很难。我只能举例一本书,作为对我产生较大影响的书籍的代表。我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颇深,例如我颇赞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理念,形成我比较淡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我也赞同以柔克刚的“水德”,在科研治学,包括业余爱好方面,一直主张并践行不求速效,而是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性坚持,来最终取得成效。例如,最近两三年来,我坚持利用业余边角时间,平均每日写一首诗词在微信群上发表,累积起来也很可观,至今已写作近千首诗词,其中400首在不久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取名《恒吟集——每日一诗词》。
我还从《道德经》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城市规划的重要哲理》。我认为现在许多城市病所以发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记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教导,没有做到重无形,重留白。所谓希声,是指音乐中各乐音、各乐段之间的停顿与间歇,就是静谧,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无声。在音乐这种时间性的艺术中,正是这种希声与乐音的相辅相成,方才形成了节奏与韵律,构成了音乐之美。同样,在建筑这种“凝固音乐”的空间性艺术中,也唯有注重无形,注重建筑与留白之间的相辅相成,方才形成空间的节奏与韵律,构成城乡之美,同时避免了诸多城市病的发生。
《中国科学报》:你的阅读习惯如何?你平时会选择听书吗?
吴硕贤:我历来主张并践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人生有涯而书海无边,因此不可能凡书皆精读,仅能精读那些对于本人具有安身立命之作用的专业经典,或须反复研读,而每次都能有新理解、新启发的专业外的经典名篇。至于大量一般性的读物,只能泛泛而读。
我喜欢阅读纸质书,因为较不伤眼,又便于标注。我很少听书,主要是手头缺少可供听书的书籍。但我却认为听书不失为一种好的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朱熹、张载都说过“声入心通”。教育的主流途径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而且听书可在暗环境中进行。汉字中表示暗环境的“暗”“黯”等字,大都有个“音”字旁,说明声音信息可在暗环境中交流。
《中国科学报》:你的阅读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吴硕贤:没作过统计,非职业阅读至少占阅读时间的60%。当然,我阅读不少非专业书籍,还是希望能用来作为本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参考。因为我有一个理念,就是世上存在的问题本身是不分专业的,专业完全是人为的划分。因此,许多问题可能是从某一专业领域提出的,但解决问题的钥匙,却可能藏在其他领域。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本期组稿:谷雄
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