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到底是谁为曹操挡住了孙策? | 刘三解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曹操对孙策的忌惮和一手软,一手硬的防备,仍旧没有办法阻拦江东小霸王的北上,孙策的大军已经开到了丹徒,只要过了长江,陈登治下的广陵防线很难招架,毕竟他已经把广陵郡的治所撤退到了射阳,放弃了防守长江,而只能背靠淮河了。
广陵郡的得名,来自于长江北岸的广陵县,以该处为中心,聚集了江都、舆国、海陵和堂邑高邮等县,中间以中渎水,也就是邗沟贯穿,联通江淮,这中间的交通枢纽就是射阳湖。
陈登任广陵太守后,选择射阳湖畔的射阳县为郡治,并开挖邗沟西道,缩短了由江入淮的水路,但又修筑匡奇城,恰恰卡死了江南水军自邗沟西道,由江入淮的要路。
但是这改变不了广陵郡南部的精华已经被孙氏夺取的现实,要知道,建安二年,陈登的表叔陈瑀蹲在广陵郡最北端的海西县,与江东孙氏的核心区隔淮隔江,竟然还被吕范、徐逸大军攻破,大将陈牧战死,四千人被虏,只身逃亡河北。
可见,在刘备垮台之后,吕布对于阻击南方军队的北上并不关心,直接将广陵郡视为陈瑀的地盘,陈家和孙家怎么斗,都和他没关系。
不过,非常令人费解的是,吕范、陈逸的北上都打到了海西县,却并没能全取广陵郡,纳入孙吴政权治下,反而让陈登在屁股后面的射阳县建立了郡治,这也恰恰说明,孙氏政权此时尚不具备染指淮上的能力。
更奇怪的是,在《先贤行状》为陈登表功的记载中,陈登曾两次击败孙吴大军,一次在名不见经传的匡奇城,一次只说广陵郡陈登所在地,都说斩首、俘虏达到万人之多,加起来就消灭了孙策两万多人。
问题是,这根本不可能,孙策远征强藩刘勋也只带了两万人,要是在广陵损失了两万多人,脊梁骨早打折了,更重要的是,这两次规模巨大的远征,在东吴一方的记载中,根本就没提,反倒是吕范打陈瑀的那次在本传中有记录。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东吴史书忌讳败仗,没写;
另一种是,吹嘘陈登吹过了,把一说成十了。
前一种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反倒是后一种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陈登的这两次胜利,第一次连东吴领军的将领都没提,第二次则提及孙权领兵,在孙策还没死的情况下,孙家就被消灭了2万人,实在是太玄乎了。
而结合现有的记载来看,陈登的两次胜利,都在吕布灭亡之后,又提到陈登有吞灭江南之志,也就是说,应该与他派人联络严白虎旧部有关,即建安四年年底,趁着孙策西征,在他后方搞三搞四。
孙策班师之后,即北进攻打陈登,他本人在丹徒,前锋应该已入中渎水,扫荡射阳县,这才有了进攻匡琦城的记载,而陈登击败前锋之后,才有了:
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
也就是孙策愤怒于战败,紧跟着又派出孙权大规模地进攻陈登。这时候,陈登明显吃不住劲儿了,派出陈矫去找曹操求救,从《三国志·陈矫传》的记载来看,曹操放回了陈矫赴救,却没说派出了大军,真正管用的是陈登使出的举火疑兵计,吓退吴军,陈登又一路追杀,最终大破吴军。
听起来挺顺溜是吧?
里面还有个大毛病,那就是,陈登重创吴军之后,怎么不但没有趁机进取广陵,反而被曹操调走了呢?
道理很简单,这两次胜利肯定是被夸大的,第一次吴军进攻应该就是前锋水军上岸歇脚,被打了突然袭击,而第二次吴军是正经进攻,这才逼得陈矫去求救,而孙权之所以退兵,也不是因为中了疑兵之计,而是孙策重伤,他得跑回去即位。
想想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得乔装打扮才敢回去,身在军前的孙权恐怕也体面不到哪儿去,这才被陈登追杀了后队,总体来说,陈登胜得很侥幸,所以,曹操才把他调任到安全的地方去。
在《先贤行状》中提到,陈登连赢两次之后,曹操调他当东城太守,过往就有人指出过,汉魏无东城郡,应为东郡的讹误,其实不然。
东城原本为县,也是一座历史名城,秦末陈胜部将葛婴即在此地立襄强为楚王,楚霸王项羽也是在退往江东的过程中,死于东城,可见,东城应该是由淮南奔江东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东城在东汉属下邳国。
《先贤行状》原文还说道:
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
翻译过来就是,广陵郡的官吏百姓都感佩他的恩德,一起要跟着陈登大搬家,老弱妇孺也背着包袱追赶陈登。
这种跟随,如果说到东郡,那是行程千里,非常困难,如果是到东城县,等于就是邻郡,又有淮河水路,难度要低得多。
在确定了东城的位置之后,再来看曹操对陈登的安排,就很是耐人寻味了,尤其是陈登劝说派人跟随他的百姓留下时,曾说道:
太守在卿郡,频致吴寇,幸而克济。诸卿何患无令君乎?
翻译过来就是,陈登在你们这里当太守,屡次招来了吴人的攻打,万幸过关了,你们又何必担心没有县令管你们呢?
这话最微妙的就在于“令君”和“太守”的关系,“令君”既是对尚书令的尊称,也是对县令的尊称,而太守在此,则引吴人,如果没有太守,只有县令呢?
也就是说,陈登的调任,意味着曹操不再派遣新的广陵太守,而只派县令管辖,即对淮河以南地区军事镇守的全面放弃。
事实上,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曹操放弃的地盘远不止这些,原话是:
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这个初,时间不详,但是肯定在建安十三年蕲春设郡之后,曹操因为担心江边的郡县被孙权占据,就下令北迁,百姓因此大规模地骚动,庐江郡、九江郡、蕲春郡、广陵郡的十几万户东渡长江躲避,导致了长江西岸的全面空虚,在合肥以南,只剩下皖城一个大据点。
这次人口迁徙的影响极为巨大,广陵郡的诸多属县至此废置,到曹丕南征时,昔日的广陵郡治县城,已经只是“故城”,魏、吴之间,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缓冲区。
以至于《先贤行状》里写道:
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曹操打不过长江去,就在江边感慨,可恨没早点采纳陈登的计划,反而让贪得无厌的大野猪养好了他的爪牙。
也就是说,曹操在对江南的经略上,调走了陈登不让他干,还拒绝采用他的方略,看似阻挡了孙权集团的进攻,实则也亲手毁灭了江淮之间的物资补给线,原本郡县密布的交通网,经过曹操的一番胡折腾之后,人烟稀少,水网纵横,反倒变成了防守的屏障。
说到底,阻止了江东小霸王北上徐州、偷袭许都的并不是陈登的郡兵,或是匡琦城,而是孙氏家族在江东快速扩张后,贪多嚼不烂,硌着牙了,一旦他北进中原,主力尽出,难保后院不会星火燎原,许贡门客的刺杀只不过是内部不服的一种表现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孙策的命运,是不是验证了郭嘉这个天才军师的“神机妙算”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