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书,一不小心多活了三生三世
前几天在家里看《岛上书店》,当看到男主角得了肿瘤去世的时候,我居然落泪了,中国的传统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好在自己躲在屋里,没人发现我落泪,流干了泪水,很长时间沉浸在作者设计的情节中无法自拔。
上次看书落泪的时候大约在去年,看路内的《少年巴比伦》,我相信,优质的内容,即便是作者虚构的内容,也可以打动读者,况且,没有丰富的人生底蕴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充满质感的小说的。
昨天下午在新华书店看了点纸质书,一会儿沉迷于刘亮程那从前慢般《在新疆》的文字流动中,沉浸在一个库车剃头匠的波澜不惊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生哲学中,一会儿在李开复描述自己向死而生、与肿瘤挣扎幡然醒悟健康真好的新书情节中,抬起头来,沿着新华书店开启的木质窗扇,发现外面现实世界依旧很热,最繁华的街头车流不息。真的,被心流包裹的感觉很爽,那种灵魂出离的感觉,一分钟前还对人生充满无奈、无法脱离、一分钟前还在万里之外的南疆市场上接受小商小贩们慵懒的人生哲学,此刻元神归位。我能说点什么呢?有书读真好,一辈子太短,有了书, 好比有了长生不老的丹药。
《地下铁道》那位自以为逃脱了蓄奴州,最终还是脱不开命运的藩篱的黑女,让我充满了惋惜,发现有时候人定胜天只是句口号;《欲罢不能》让我站在上帝视角,分析自己成为网络、手机、游戏奴隶的过往岁月;《微习惯》鼓励我从零开始,不怕耻笑、击碎慵懒的自己,在上个礼拜努力奔跑了30多公里。连夜苦读《斗破苍穹》,除了让我对主人公的英雄神话着迷,更是对作家天蚕土豆日更8000字、连续写了580万字的连载膜拜无比----成功没有那么随便和简单!
有书真好,工具书让我们的业务能力日新月异,专业技能突飞猛进,以便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难题;诗词文赋也不错,叶嘉莹解析的《人间词话》点滴,让我穿透时光的迷雾,陪伴在苏东坡身边,无论是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的儿女情长,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都让我反思自己遇到的挫折,和这位不世出的居士比又算得了什么?苏东坡不是在被贬,就是在通向被贬的路上,但是即使如此,依旧研发了东坡肉,写下了《祭鳄鱼》,让黄州充满了诗情画意。
《终结的感觉》里压抑的肖斯塔科维奇,让我珍惜如今言论自由、民主的氛围;《男人是鲑鱼,女人是鳟鱼》让我站在不偏不倚的视角分析性别差异;看完李敖《北京法源寺》走在街上,突然想到百年前此处根本没有路,一时间荒凉感涌上心头。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让我感到人际关系有时候远重于能力,只可惜老舍没有熬过去。
虚构也好,非虚构也罢,那么多智慧的大脑,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思考尺度、阅读量做背书,写就了一本本足以传世的佳作,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拿起来,静静的看过去,只要你看了,一道道闪电般的虚幻记忆就仿佛穿透我们的头颅。其实,看书何尝不是在进行正念练习?再狠一点,何尝不是冥想?
通过阅读,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变化了,就仿佛是华裔刑侦专家李昌钰提倡的四角照相法,观察生活立体无死角,当然阅读的虚构部分,超出了现实生活境界,很多我们一辈子也不会遇到。
在这个肉身尚存的光阴里,坐在虚幻的记忆之河畔,听奥尔罕帕慕克给你讲讲伊斯坦布尔卖酒 小贩无奈的一生;听虹影敞开心扉给你唠唠嗑,把1960年代重庆贫民窟的心酸一股脑掏出来;让弗兰克波澜不惊的诉说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坚持信念活下来的勇毅。我忽然觉得人生真好。原来,一生有什么多种可能。我和他们聊天,心驰神往,宛如活过了三生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