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流的报纸,做一流的思考

  人生苦短,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总是躲在系统的阅读中,那些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电视剧、电影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快餐般的享受-----色香味俱全,可是抱歉没有太多营养,看时甘之如饴,看完如同嚼蜡。

  其实看到上图这篇文章,我也是虎躯一惊。《手机阅读是二等数字公民?》副标题是“仅仅盯着小屏幕可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专注、更能在知识之间穿梭跳跃的阅读”。

这篇文章取自《南方周末》,作者是一位传播学博士候选人。让雅各布敲击键盘刻录下这段值得反思的文字: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曾经让媒体研究者欢欣鼓舞:人们可以花相对较小的代价,随时随地的阅读几乎无限容量的新闻内容了。很多人相信:移动阅读将大幅提高人们阅读新闻的频率,会让人们变得更加了解时事,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好事。”

  因为文章举例子篇幅过长,雅各布抽取一部分和大家继续分享。

  一个小屏幕,一个大屏幕,为什么慧导致这样巨大的差异?

首先,屏幕太小,的确会给阅读带来障碍。同样一篇长度的文章,在手机屏幕阅读时,需要经过更多的下拉才能读完,花费的时间自然也更长。因此,手机阅读的效率更低,更容易半途而废。

  我对这段文章的新颖观点表示鼓掌赞同。手机阅读属于浅阅读,往往是为了娱乐而已。我们继续往下看:

  互联网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超链接,它们将各类信息连接起来,我们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的过程,就是不断按图索骥、向只是更深处探索的过程。但在手机上,这样的过程很少发生。。。。。。。人的耐心非常有限,打开页面的速度过长,会让很多人选择离开。何况手机流量一般都有上线,当你的流量包不甚充裕时,你就必须在各类服务之间做出选择:是多度几则新闻,还是多看两页漫画?是读娱乐八卦,还是探索新知?当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新闻和严肃内容很有可能是被选择放弃的那一类。

  是不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绝对的。

  一辈子太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要读一流的报纸,吸收一流的思想理念,少被错误观念误导。从这个角度讲,让一份优质的报纸做向导很关键,《南方周末》观点深刻,内容丰富,绝不为了噱头而写作,而是计长远,敢想敢说。作者都是各个行业部门的精英翘楚。

  下面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的作品,题目叫做《社交替代》,写的比上面那篇文章要精彩好几倍。

  文中以美国人的社会参与活动降低为例,描述了电视对于现代人类生活和心理的巨大负面作用。

  文中引用吉伯.福尔斯在《为何观看》(why  viewers  watch)一书中所解释的(看电视主要替代了三项活动(1)其他娱乐(2)社交,以及(3)睡眠。“电视的消极作用之一是它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时间,一种叫做”社交替代说“的理论这样认为。

  下面雅各布援引原文和大家分享,看看文字有没有击中你心灵深处,让你为之一震。

  当现代人获得了大规模的自由时间时---每年数以十亿计甚至数以万亿计小时----他们大都将其消磨在看电视上,因为以这种方式来消磨时间似乎比现有可供选择的方式要好。诚然,我们可以在室外玩耍,读书看报,或者和朋友一起做有兴趣的事,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和简单地坐下看电视相比,那些活动的门槛抬高。现代生活中包含了太多的消极参与:我们在工作中是办公室寄生虫,在家又成了沙发土豆。


  文章精妙的文字还在继续,让雅各布带你继续领略:

  "不管看电视有什么坏处,反正总比感觉自己很孤独要好,即使事实上你确实是孤独的。因为看电视是意见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而且电视在缓解人们孤独感的同时,恰恰具备能够流行起来的特性,尤其是当社会由人口稠密的城市和联系紧密的乡村向往返工作和频繁流动造成的相对断裂时。"

  读到这里,我也必须承认,我们看的不是电视,而是寂寞。电视是打发寂寞的最佳方式,但是电视让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让眼球跟随者画面转动,而且被催眠了。代入感强,其实当每一集曲终人散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感到寂寞和空虚,因为一无所获,除了时间被无情的俘虏。

  有些感觉我们心底有,笔端无。作者胡泳教授替我们表达了出来:

  “就像肚子饿了又没时间吃顿正经饭就弄些点心充饥一样,当你感觉孤独,不妨打开电视观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这种体验会提供某种归属感,而又无需进行真正的人际交流。由此,观看者同电视人物形成某种类社会的和人造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满足人类需求,有些技术只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幻想。除了电视、电影、音乐、交互游戏等也能达到类似效用。”

  最后一段说得很实在,也属于治愈系的文字。那些轻而易举获得的社交替代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比如你与电视机中的人物架构的关系,看似我们为电视人物的命运走势揪心,貌似主人公是我们的亲属或者爱人朋友,其实他们不过是虚拟的电视信号而已。张小凡不会因为你的高兴而从《青云志》中跑出来和你吃饭;《麻雀》中的陈深也不会因为你感动的泪水而邀请你成为挚友;碧瑶不会因为你喜欢她天天追剧而视你为好友加你微信,一切社交替代都是脆弱的。

  让我们温习《社交替代》文末的一段文字,感受抽象思维概括的伟力。

  “不幸的是,类社会的关系的核心优势也即其最大问题所在:这种关系是一边倒的。社交替代是社会联系中最安全的一种,它可以提供某种社会联系的心理体验,同时又不必遭受真实的关系当中的令人痛苦的轻忽怠慢,耗时费力的关系维持,以及可能的个人牺牲。然而真实的关系虽然不免更大的风险,其可能的回报却也是类社会的关系无法比肩的。”

  怎么样,北京大学的教授的思考力,确实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吧。多读书看报,多和挚友见面,不要把大把的青春沉溺在虚拟的电视剧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