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许

读到两篇文章,不禁对“心许”一词怦然心动。

这是两面镜子,让人明白“不忘初心”多么可贵。

苏轼《书刘庭式事》记载:

予昔为密州,殿中丞刘庭式为通判。庭式,齐人也。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

刘庭式(一作刘廷式)考中进士前,与乡女定下婚约。一旦进士及第,社会地位骤升,而女方却因病而双目失明。虽然订了婚约,但尚未纳币,婚约没有生效,男女双方已经不再门当户对,因此女方不敢再提婚事。刘庭式即便毁约,也无可厚非。有人还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让刘庭式娶盲女的妹妹。但是,刘庭式却娶了盲女为妻,因为“吾心已许之矣”,既已“心许”,即使女子双目失明,也“不忘初心”,真是让人感佩。刘庭式不仅娶了盲女,而且“与之偕老”。苏东坡认为“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其实他们也是相爱的。后来盲女先逝,刘庭式哀伤不已,并“不肯复娶”。刘庭式就是一面镜子,不仅陈世美们应该好好照照,视婚姻为儿戏的人们都该照照啊。不知道苏东坡写此文,是不是也以之为镜子呢?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如下记载: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刚出使时,往北造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宝剑,但没有说出来。季札读懂了徐君的眼神,明白徐君的心意,只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家,所以没有当即将宝剑送给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季札竟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劝阻他,季札却说:“当初我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心呢!”既已“心许”,便“不忘初心”,即便没有约定,没有言语表达,即便对方已不在人世,也绝不违背初心。季札也是一面镜子,不仅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应该照照,那些失信的老赖应该照照,就是那些轻许诺言而健忘的人也该照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