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笔记007|揭开诗歌的面纱(七):从文本出发,读出你自己!(读诗札记佳作选录)

婷姐的话:

写读诗札记,不是随便写写读后感,也不是怎么理解都对。

而是要运用课堂所学到的解读诗歌的方法,从诗歌意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先对诗歌文本进行“裸读”(指不借助补充材料,只根据必要的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知识,进行诗歌文本的独立阅读);再根据诗歌文本的内容和逻辑,对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从文本出发,读出你自己。正是此意。

(今天文后有彩蛋哦~~

分享几篇同学们的读诗札记,虽不尽完美,未见高深,但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01  读《自由》有感

2021级高一4班  崔诚明

《自由》一诗从童年旧物起笔,随后这些美好的事物逐渐被血腥与战争所取代,将读者代入那个黑暗的时代。

在德军的完美战略决策下,曾经不可一世的马其诺防线不攻自破。经过几十天的“顽强”抵抗,昔日之英雄窃取国家大权,向纳粹投降。自此,法国名义上全境沦陷。在高傲的欧洲第一陆军的凯旋门前,德国人正践踏着法国人的自由与尊严。很多所谓保护法国独立和领土完整之人高喊着“大元帅,我来了”,却投奔纳粹,成为可耻的卖国贼。英吉利海峡南方的最后灯塔被铁与血熄灭。

这是最终的结局吗?法国人放弃希望了吗?法国人战败了吗?

无论是诗人、戴高乐,还是每一位真正的法民民众、士兵,他们的回答都是“不”。

带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家乡沉陷的悲愤,他们创造了敦刻尔克的奇迹,建立起自由法国,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沦陷区内,抵抗之火苗也从未熄灭,大大小小的反纳粹、反维希组织,仍在曾经的家园活动,传播希望。

血染的旗帜已经扬起,他们重新武装,投入战斗。法兰西的人民们,崇高的战士啊!Marchons!让倒下的敌人见证你的凯旋和光辉,请再一次英勇地高呼:自由万岁!Vive la liberte!

自由的鸢鸟挣脱铁与血的枷锁,折断维希的利斧,骄傲地飞越凯旋门,于废墟之上衔起希望与浪漫的枝条。

法兰西民族对自由的渴望支持着他们在任何地方战斗、抵抗——第一集国军、第五装甲师、法共游击队。维希傀儡政府被推翻,独裁者的军队被击败,他们遗逃,他们投降!真正的人民与士兵在广场上欢呼,以胜利者的姿态经过凯旋门,他们在己成为断壁残垣的家园上拾起砖块,满怀希望地望向明天。

人们发自内心的哭泣,呐喊:

Vive la liberte ! ! !

(婷姐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诚明热衷于对历史的阅读和钻研。艾吕雅的《自由》恰恰与他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相碰撞,点燃了表达的欲望。)

02  读《你的名字》

2021级高一4班  郭璟瑄

纪弦的这首诗,第一句以“世界上最轻最轻”来修饰作者呼唤“你的名字”的声音。而世界上最轻的声音正是“无声”,作者在无声的呼唤“你的名字”,或许是在心中默念“你的名字”。这种呼喊饱含了作者对“你”的思念或向往。

第二句中的“每夜每夜”,体现了作者呼唤“你的名字”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长。

第三、四句作者以“写”和“画”两种动作,将“你的名字”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这是物象化的;与第五句中抽象化的“梦见”,形成比照。

第五句中提到了“发光的”,而下文中的“日”“星”“灯”“钻石”“火花”“闪电”等,都是生活中的发光的物体。这些光,有的持久而明亮,有的闪烁不定,有的光彩夺目,有的只存在于一瞬。这些光,也是“你的名字”的光,表明了“你的名字”有多种多样的特点。

后文写将“你的”、“你的名字”刻在永不凋零的树上,代表了作者希望“你的名字”能够存在于永恒,希望“你的名字”能够不断生长。“起来了”,“亮起来了”,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你”的形象也愈发明亮、巨大。

但在本诗最后一句却只是连用了三个“轻轻”来呼唤“你的名字”,与作者的前面澎湃的情绪形成了巨大反差。

(婷姐评:逐字逐句的品读,关注诗歌前后的内容关联,体现文本阅读的整体性。)

03  读诗札记

2021级高一4班  洪佳仪

希克梅特的《无题》和托马斯的《孩子们的歌》都抒发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情感。

《孩子们的歌》中,孩子们活在自己的世界,大人不管怎样都进不去,因为大人不能理解孩子们的纯真。“惯用的小伎俩”是在讽刺成年人的勾心斗角和不正当手段,而突出了孩子世界的善良与单纯。下文中,对“花蕾”“蛋壳”“鸟窝”等意象的描写,体现出孩子们对世间的好奇与细致的观察。“杯子一样的鸟窝”表达虽不符合逻辑,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又用“鸟蛋”和“天堂”两个意象进行对比,再次表达成人的世俗世界与孩童的纯真世界之间的隔离。

本诗全篇以孩子的视角,将大人作为对立面,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简单、真诚世界的赞美,和对成年人庸俗世界的不屑。

《无题》中,第一节将地球比作“色彩斑斓的气球”,孩子们还可以“和星星们边玩边唱”,这些不切实际的描写,体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第二节又将地球比作苹果和面包,愿孩子们不再饥饿,表达了作者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吃饱穿暖,被世界善待。第三节中将地球交给孩子后,世界能学会友爱,这是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也写出了孩子善良的天性。

本诗以大人视角,发出呼唤,既可怜孩子们的遭遇,又赞美了孩子们善良、童真的品质。“把地球交给孩子吧”不是真的要把权力交给孩子们,而是呼吁成年人学习孩子真诚、单纯的品质,让地球变得更好。

两首诗都赞美了孩子的童真、善良。而不同点是《孩子们的歌》以孩子们的视角,强调大人无法像孩子般单纯;而《无题》以大人的视角呼吁其他人,学习孩子,让世界变得更好。

(婷姐评:关注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体现了文本比较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04  读谷川俊太郎的《河流》

2021级高一3班  王心彤

阅读完谷川俊太郎的诗《河流》,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个词——浪漫。

河水是冰凉的,若是问起为什么,大概我们会想“不知道”或是“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而诗中妈妈对孩子的回答是:因为想起了曾被学爱恋的日子。

“想起”“爱恋”两个词语,给河流赋予丰富的人性,既为诗歌增添了浪漫色彩,也完美解答了孩子的问题。我认为正是孩子质朴、纯真的天性,让大自然也可以拥有情感,让人们发挥想象力去遨游孩童眼中的浪漫。诗人则是愿意去想象、体味这种艺术的人。

孩子问:“妈妈,河流多少岁了?”

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在诗人谷川俊太郎心中,却可以有千万个答案——妈妈回答:“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

诗人借用“春天”这一意象十分巧妙,因为春天是河流破冰复苏的季节,象征着一次新的生命,春天本身也富有生机和活力。“年轻的”则把季节“春天”人格化,赋予大自然人类的情感。“总是”二字象征着随着季节更替,河流却总会在春天获得新生,表现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持之以恒的事。整首诗充满光明与期盼。

河流之所以昼夜不停地流动,是因为高差而汇入大海。诗人将它浪漫的形容为“那是因为大海妈妈等待他的归来”,便将河流奔向大海,转化为大海在等待河流,写出了海洋包容万物的特点。“等待”这个词,将大海妈妈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深刻,就像一位母亲等待孩子游历山河后归家还乡的场景,再次让整首诗充满了浪漫色彩。

(婷姐评:从诗歌意象“河流”的解读入手,分析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内容,丰富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极其精彩!)

05  陨落的星辰

2021级高一3班  季佳筠

在索德格朗的《星星》中写道“星星蜂拥在花园里”。星星是一种很美好的事物,象征光明与希望。填满星星的花园,应是仙境中才有的景象。但作者又写道“我站在黑暗中”、“一颗星星落地作响”,星辰陨落,失去光明,希望散尽,而作者在“黑暗”中被悲伤与绝望包围。

很喜欢最后两句——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星星的碎片”这一意象太富有诗意了!星星也很脆弱,落地即碎。这或许也象征了作者哀伤而失落的情感。

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脆弱。陨落的星星也代表了逝去的生命,作者可能也是借此感叹自己短暂却极具有诗意的一生。她英年早逝,这首诗可能也表达了生命脆弱以及对自己病痛的悲哀。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首诗。

怎样的生活才能是幸福的?

“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也可以是幸福,是简单而安稳的幸福。

“周游世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是诗和远方,不仅能拥有安稳的生活,还可以浪迹天涯,这种浪漫且富有诗意的生活,无非也是幸福的。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自己感受幸福的同时也将最真挚的祝福送给陌生人。一个被幸福环绕的人,更会想将他的幸福传递给更多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不仅仅是这座房子,更是一个幸福的人的心灵。

其实我一直都很不解,能写出如此温暖而美好的诗的海子,怎会选择自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首诗便是那个他向往的乌托邦,但走到最后才发现,这一切都太过遥远,而他无法触碰。

所以海子也成了一颗陨落的星辰。

(婷姐评:由此及彼,由诗及人。)

06  读陈敬容的《山和海》

2021级高一3班  姚顺然

诗的开篇,作者先是引用了李白的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用了一种拟人的视角,把敬亭山当作知己来看待。

本诗的开端,诗人提出了两个理想目标——“高飞”与“远航”。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翅膀”与“没有帆”体现了一种无助、无奈与惋惜。

第二段,作者以一棵古槐比作自己心中的“敬亭山”、“自己的知己”、“日夕相对”突出了时间之久。与古诗相结合,体现了诗人精神上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诗的后篇,多写海、海水,是在诗人心头翻起汹涌波澜的,是可以激起诗人内心悸动的。而且这海是无形的广阔、广阔无垠的永恒,是一种执念、一种信念。在作者的心头,海洋是在运动的、是有力量的。

作者写“山”和“海”,最后一段“山”是孤傲的,而海有着独特的深与蓝,让人感到海是立体的、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力的。

“山”与“海”是不尽相同的,或者说是对立的。一动一静,作者更以第一人称写海洋这个广阔的意象,说明更想以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生命力,以示自己与读者。

诗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永恒的美感。

(婷姐评:对《山和海》中的意象“山”“海”品读准确,且富有生活的哲思。)

07  读舒婷的《致橡树》

2021级高一4班  范滕

此诗刻画了一个追求女性解放的独立女性,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理解。

首先是“不像、不学、不止、不止”。凌霄花是攀援着的,鸟儿为了绿荫而痴情鸣叫,是在“痴羡追捧”,只送来“慰藉”和“衬托威仪”,这是旧时代女性的生活写照。

但诗中的这位女性“我”不攀高,不拜金,不痴羡,也不追捧。“我”不仅要能给予慰藉,“衬托威仪”,甚至连给予象征希望生机的“日光”和“春雨”都觉得不够。因为这些只是攀附在橡树(象征男性)的“一部分”。

“我”要做一株“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的木棉(象征女性)。思想和情感相通,有我们自己的秘密,躯干上相支持,苦难同当,甘醴同饮,男人刚正坚韧,如同刀剑戟,女人也能与男人并肩,分担他的忧愁,成为探路人。

为什么“我”不像旧时代女性去攀援追捧,不成为橡树的附属品,却要成为并排站立着的木棉?

那是因为“我”从根到叶都爱,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爱,那就是对内心事业的坚守和对自我理性的人格追求。

(婷姐评:作为一名男生,能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出发,分析当代独立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对自我的认识、对人生的追求,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