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丸和底漆共线连续式生产线方案设计
摘要
介绍了铸件抛丸生产流程,抛丸后的底漆浸涂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减少转运工序,实现共线生产。经投产检验,与传统的分开生产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抛丸和底漆通常作为独立的两个铸件后处理工部,需要二次周转,增加了周转工作量和堆放场地。本生产线采用悬挂链串联形式使两道工序共线生产,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投产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设计参数确定
1.1 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本车间属于二类工作环境,全年工作250天,每班工作时间8 h,单班制,工作性质为阶段性生产,工艺设备公称年时基数损失率4%,工人公称年时基数损失率11%。则计算工艺设备年时基数:H1=250×8×96%=1 920 h;工人设计年时基数:H2=250×8×89%=1 780 h。
1.2 生产纲领
本项目年产铸件10万件,平均重量40 kg,尺寸550 mm×350 mm×250 mm,设计按单班工人制年时基数H2计算,则平均每小时产量:Q=100 000件/1 780 h=56件/h;设计铸件挂架吊挂5件/层,双层布置,总计10件/挂,最大设计重量500 kg/挂,回转空间Φ1 050×1 200 mm,节距1 920 mm,则生产节拍:t1=60 min/(56/10挂)=10.7 min/挂;本设备设计采用双抛丸工位,确定该生产线节拍为5 min/挂可调,其中开关门和行走2 min,抛丸3 min每工位。
2 工艺方案
2.1 工艺流程
铸件去浇冒口、冷却后需要抛丸、检验、上防锈底漆后再入库,主要流程如图1。
图1 抛丸、底漆线生产工艺流程
2.2 铸件吊挂方案
铸件抛丸、上底漆共线生产需要着重分析吊挂方案,既要保证清理质量,又要尽可能避免腔内积丸、积液。为避免上述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有倾斜式悬挂和铸件积丸、积液处开工艺孔等方案。
设计挂架方案如图2,采用M13钢板切割焊制,正常使用寿命大大超过常规的螺纹钢材料。
图2 挂架
挂架分上下两层,每层5个分叉,夹角均72°,两层分叉在俯视方向不重合。层间距设计需要考虑上下铸件不遮挡,取间隙75 mm。
吊挂模拟方案如图3,经分析此方案可避免积丸和积液现象,同时铸件之间重合度低,钢丸抛空量少。实际生产情况见图4,与设计一致,效果良好。
图3 吊挂方案
图4 实际吊挂效果
2.3 抛丸工部方案
铸件采用平衡吊上件,成串后由悬挂链步进向前输送到指定抛丸工位,大门关闭,抛丸室顶部的旋转装置以每分钟2转的速度进行360°旋转,抛丸器工作,每台抛丸器以250 kg/min的丸料密集射到铸件表面,3 min之后抛丸器停机,大门开启,铸件进入吹灰室,整个过程耗时约5 min。本室体顶部安装高压离心风机对铸件进行强力吹丸吹灰,侧面接除尘风管净化吹灰室内环境。
铸件清理完毕后送出室体,人工检验铸件腔内积丸、积灰情况,如有必要则增加人工清理工序,此工位安装压缩空气气枪,对残留丸、灰线上人工吹清。
铸件经过清理后流入检验工位(检验工作在线进行,根据用户单位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只需对铸件内外表面缺陷常规目检),检验合格的产品流入浸漆工部,废品下线流出。浸漆前的重点工作是保证铸件内腔无积灰/丸或有少量残留,但是容易清理。灰尘影响铸件清洁度,造成工件表面漆膜附着力降低,钢丸容易在后续主机装配试车过程中脱落造成异常磨损。
2.4 底漆工部方案
浸漆工位需要升降平台和漆槽,设备安装在地坑内,漆槽升至没过铸件最高处完成浸漆,整个浸漆过程约1 min,槽上滴干时间2 min,开关门和行走2 min。
考虑到浸漆之后仍有残余漆液随行滴落,故在随后三工位配备接漆槽。铸件经一段时间自然晾干(环境温度太低也可增加烘干设备)后人工下件、入库。
2.4.1 底漆的选择
常规防锈底漆根据溶剂不同分为水性漆和油性漆两种,水性漆因为具备环保优势,目前成为市场主流。
水性漆采用水为稀释剂,无毒无害,而油性漆采用有机溶剂,挥发产生醛类、苯类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水性漆根据配方、环境温度、湿度不同,晾干时间有所区别,通常由企业自行加水调配,一般水分含量在15%~25%,室温>10℃,自然晾干时间t2≈15~30 min,设计自然晾干工位数n≥30 min/5=6个,晾干工段长度L=6×1.92=11.5 m,预留烘干工位,视自然晾干效果再确定是否增加烘干设备。
2.4.2 浸漆方案设计
浸漆实际是铸件进入漆面以下的过程,要实现这个动作无非是铸件升降或者漆槽升降,两者均能通过不同机械设备实现,在适用的基础上主要考虑成本问题。
第一种采用铸件升降模式需要用积放链配合升降机,缺点是积放链价格高昂,当然也可采用普链,只是从下层铸件最低面到上层铸件最高面全部进入漆面需要实现1 200 mm的升降高度,下坡、浸漆、爬坡整个过程需要占据相当长的行走空间,漆池也会很长,不仅会占据车间生产面积,同时土建造价也相当高昂。
本设计采用第二种方案,即采用普链+液压升降平台实现漆槽升降的模式,电气控制也很简单,只需要安装行程开关,当挂架就位并触发后即可发出升降指令,方案见图5。漆槽采用一般钢板、型材焊制,用螺丝固定于升降机台面上,设备成本大幅降低,占据空间小。为了避免铸件浸入漆液中出现液面上升溢出漆桶现象,槽身采用方形结构,上大下小,底面尺寸1 100 mm×1 100 mm,顶面1 300 mm×1 300 mm,总高1 500 mm,漆桶未升前顶面与铸件最低面间隙100 mm,经实际测算整挂铸件浸入漆面内,液面高度升降80mm。水性底漆一般采用改性树脂乳液、环保颜料和助剂加工而成,以水为稀释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需要容易发生故障。
图5 浸漆方案剖面图
本方案采用镀锌管将压缩空气从漆槽底部喷出,沸腾搅拌,方案见图5。主管采用6时镀锌管,紧贴槽体侧壁,通过橡胶软管、球阀与车间压缩空气管网连接,支管置于槽底,采用4时镀锌管3根焊接,两侧开喷气孔。本搅拌装置结构简单,漆槽内无沉积死角,实际生产使用效果良好,方案设计如图60
图6 搅拌装置
2.5 生产线方案布置图
抛丸、底漆共线连续式生产线方案布置见图7。
图7 抛丸、底漆共线连续式生产线方案布置图
3 实际应用与经济效益
原先采用抛丸、底漆分开生产模式,铸件抛丸后装框,由叉车送到油漆车间,工人再挂上简易浸漆挂架,然后用葫芦吊挂浸漆,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耗场地,还得准备不少的料框。原抛丸工部占地500 m2,工人3人,底漆工部占地800 m2,操作工2人。
采用新设备后,底漆工部和底漆操作工取消,原底漆区改为其他生产工作区,节约生产面积800m2,节省人工2人,另外,叉车和叉车工工作量亦同步减少。本共线生产设备与传统抛丸设备相比增加了一套升降平台、浸漆搅拌槽和电控系统,成本增加约5万元,经实际核算,经济效益显著。本方案设备已于2020年5月完成安装调试工作,试生产效果良好,目前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产能约450件/天。
4 结束语
本设计前期经过充分调研,对生产环节每道流程均反复论证,极大地缩短了设备调试、调整时间,同时也得到了用户的大力支持,清理工艺和底漆配方均进行了大量调整、试验,产品结构在不影响使用情况下亦有所改变,比如局部增加工艺孔、盲孔铸改钻等等,投产后达到了设计目标,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方伊
单位: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铸造》杂志202108期
编辑:刘东辉
审核:曲学良
《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