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谈丨陈永锵:中国画不是摹仿与复制,而是表达意境与思想
中国画的前路,不在仿古而在境界
当下,颇有些国人,而且是饱学之士,怀以魏晋风骨,为中国画的前途忧心忡忡。这当然无可厚非,中华民族的强大从来就少不了有识之士。在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为民族、为国家担当!
正因从不缺少仁人志士,中华民族体现了强劲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不亡,则中华民族的精神一定存在,而且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与路向!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与华彩——中国画,就绝不可能“日暮途穷”。至少,中国画始终是中国人的一道深沉而真挚的眼神。画画,当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画中国画的人,起码都知道:画是画心,不是摹仿与复制,要画出心灵,就要有意境,更要有产生意境的思想境界。
书法《积健为雄》 陈永锵
何为境界?先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非常清晰——“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站得高便望得远,众所周知。然而登高者只有“情满于山”——即自然地、由衷地将所见加进人的思想感情,有所见、所闻、所思,且于其中有着襟怀抱负,才能谓之大境界!仅就画画而言,我们面对先贤画家的作品,恰如观山;我们面对当下信息时代所能提供浏览国际绘画艺术精品的便利,似观海。就此视域的宏大广阔,是不是可以说当下的我们中国人,比起先辈的境界,更有条件再大些呢?这或许也是我们前辈对我们的嘱托。
陈永锵在作画
今天不再是昨天,此刻当然也不再是过去了的任何一刻;昨夜的良宵再美、再醉人,但又有谁能守得住?朝阳,却总是每日必鲜的!
如此简单的常识告诉了我们这些曾“自作聪明”的人,先贤所说的“以天地为师”,是丝毫没有错的!中国画的前路,绝不在于仿古拟古,绝不在于“金石味”与“屋漏痕”,绝不在于疏冷隐逸孤清,更绝不在于蓬头垢面的狂怪与孤傲不群,也不在乎“水墨”似是而非的卖弄……而只在于中国人,在传统早已有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有“仁者爱人”。
书法《厚德载物》 陈永锵
所以,我以为,能体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境界,才是中国画现代进程的根本内因与动力。这与是否重临摹或重写生乃至是否学素描,都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境界!
庄子说“与时俱化”,我们不仅要走进新时代这么简单,我们更要融进新时代,这是生命所使然。当然,此说只不过是我的自以为是,难免招骂了,恕我直言。
1999年
编辑 | 渔公子
更多相关内容,点击蓝字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