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但如果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弄懂消渴病的“三消”辨证,初期的积极治疗一般都能达到很好的治疗预期
糖尿病中医定义为“消渴”病,根据辨证论治,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其病因主要表现为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其发病的外因则主要集中在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形体肥胖,外感六淫,过度疲劳等方面。
消渴证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腑相互影响。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输布津液。肺热受损,则津液不输,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口渴多饮,尿频尿多。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口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合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下泄,随小便排出体外,则尿多微甜。
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食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历代医家根据脏腑分布位置将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糖尿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而影响脾肾的水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而淤积身体内外产生多种病证。
关于糖尿病辨证论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以下逸仙药师给大家介绍。
“上消”即以治肺阴虚,燥热为总体。肺燥津亏证:症状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舌红苔薄黄,脉数。如阴虚者而产生内热口燥可与玉泉丸(由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 、五味子、甘草组成)益气生津,止渴除烦且益气和中。内热津亏而气阴两虚可与二冬汤(由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荷叶、甘草、人参组成)养阴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由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组成,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清热之功。
“中消”即以治脾气阴虚,燥热为总体。胃热津伤证:一般表现为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有力。如气阴虚者可与七味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组成),燥热者可与玉女煎(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诸药共凑清胃滋阴。
据统计表明,阴虚燥热与气阴两虚可占糖尿病的80%,且阴虚燥热型的血糖得到控制后,热盛证候很快改善,转为气阴两虚。因此,气阴两虚证型几乎贯穿糖尿病的全过程。
“下消”即以治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为总体。肾阴亏虚证:一般表现是尿频量多、浑如膏脂或者尿甜、头晕目眩,伴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如肾阴虚者可与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组成)。
阴阳两虚证:证侯多数为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五心烦热,伴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药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组成)。阴阳两虚证型多见于糖尿病后期,病程最长,合并症最多,血清胰岛素严重不足,分泌功能受损。
随着时代变迁,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40%~60%缺乏典型“三消”症状,辨证结果显示,患者常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四大基本证候。这四大证候是两种或以上证候相互参见,可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个证型,临床应区别诊治。
平时治疗消渴常用中药有红参、黄芪、山萸肉、枸杞子、山药、玉竹、麦冬、葛根、天花粉、知母、黄连、何首乌等,但这些药物使用需经辨证。
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宜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少脂肪高蛋白质食物,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情志平和,生活起居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