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落花生》——课堂倾听者、课程设计者以及充分话语权下的学习者
《落花生》
——课堂倾听者、课程设计者以及充分话语权下的学习者
再读《落花生》,有了新体会,此文蕴藏课堂倾听者,课程设计者以及充分话语权下的学习者。
一.启迪智慧的“课堂倾听者”——父亲
读《落花生》次数越多,我愈加认为,父亲的话并不是预设好的,是倾听后产生的临门点拨。孩子们也是在倾听父亲的话中产生思维的攀登,最终得出结论——做有用的人。这便是语文学习的思维加工过程,它源自于课堂倾听关系的建立。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课堂第一环节,孩子倾听父亲的问题,父亲倾听孩子们的兴趣。这就符合陈静静博士课堂愿景:保障每一位孩子都能投入高品质的深度学习。投入,就是争着答应,就是高度浓厚的兴趣产生。可见,有效的课前导入,是课堂倾听的关键。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课堂第二环节,孩子倾听后作答,父亲在倾听中完成学情调查。当学习认知被暴露,学习问题被看清,助推高一层次教育发生的可能便产生。可见,高品质的倾听促使深度学习的可能。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课堂第三个环节,是孩子思维穹顶向更高阶攀登、突破的艰难历程。父亲在学情倾听中,发现孩子对花生的认知停留于表层。学情倾听的思考是,给出了一种比对关系,融入显而易见的,符合孩子认识的桃子、石榴、苹果,产生有效比对。这种比对关系清晰可见,特征明显,易于学生倾听理解,也将思维认知推向高阶。这一个环节也容易呈现直接灌输的弊病。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此时的安静对于父亲来说才是最高挑战,产生深度学习突破就在倾听者瞬间的教育智慧。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显然,孩子的倾听也在一层层提高。把《落花生》分解成课堂的一个个环节后发现,整个过程是随着父亲(教师)的倾听而推进生成,学习结果的生成是孩子经由倾听产生的新思维。这种形式的学习,不是设计说出标准答案的过程,是随着彼此的倾听及倾听冲突推进升级的。
正是彼此的倾听成就了深度学习的产生。
二.关注体验的“课堂设计者”——母亲
教育绝不是一件浮于表面的倾听,还有背后的教育智慧。我认为是母亲“倾听”到几个孩子的教育需求而设计了种花生活动,继而生成了吃花生、议花生的体验性学习。正如陈静静博士所说: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产生了保障课堂质量的深度学习。母亲的学习设计,亲子参与,获得体验;邀请专家,提高质量。就像母亲理解了陈静静博士“因为教师主讲的课堂仍然占主流,教师将已知的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科的逻辑而难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应对和配合,难以形成主动的学习动机。”
正是母亲的课程智慧,成就了深度学习的过程体验感。
三.充分话语权下的“深度学习者”
单从学情分析,五年级孩子学习《落花生》,是能迅速得出结论的。此时,课堂再围绕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展开,恐怕就容易成为孩子虚假学习的根源。应当如母亲,在课程中交给父亲充分话语权,应当如父亲,交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在倾听孩子充分的话语中引导,并自然而然得出结果,这才是“有用”的深度学习。我认为,深度学习不是结果的深度,是过程的深度。
再从语言文字角度细读《落花生》。没有华丽辞藻,没有修辞手法,也没卖绚丽的文字关子,只有朴实的对话。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对话中,孩子得出了一个弥天的结论——像花生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母亲点点头,得到了教育目的。此外,这种朴实还体现在简单、熟悉事物的比对价值中,正是孩子熟悉的事物(桃子、石榴、苹果)挖掘了孩子的话语能力,保障了他们的话语权,它是基于学情理解的比对。所以,学习《落花生》,不妨从文本花生般的朴实语言入手,探究深刻道理是怎样用“有用”的文字来表现的。这样,就转向了语言文字学习技能的深度学习,探究花生般朴实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见闻、理解,思想、情感可能才是“有用”。
父亲的学情倾听、母亲的课程设计使得孩子的课堂倾听具备充分话语权的可能。所以,要达到陈静静博士所说: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高品质的深度学习,就要理解高品质的深度学习源于文本。只有教师、学生不断回归文本语言,建立学习者充分话语权,建立学情倾听,深度学习的过程才能有效产生。
无论如何,是牵强附会也好,是理想的乌托邦也好,《落花生》需要的“有用——深度学习”是在倾听关系,在课程设计,在文本解读中建立的过程性体验。
END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