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到了秋天容易伤感?这恰恰蕴含了道的天人合一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从古到今, 秋天,都是让人伤感的季节,

无数美到凄凉的佳句,名画都诞生在秋天,

离人心上秋,怎个凄凉了得。

矛盾的是,秋天其实并不像人们形容中的那么萧杀。

秋天不冷,不热,不干,不潮,是一个舒适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是充满喜悦的。

秋天更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万物都会在秋天绽放出最美丽的颜色,

人类也不例外,秋天的穿搭都是最美的,

秋天,是一个展现美的舞台。

就是这样一个气候适宜,美丽绚烂,充满收获喜悦的秋天,

却是自古以来最让人伤感的季节,是那个“离人心上秋”,

是那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什么呢?这恰恰蕴含了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的哲学——道。

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道。

追过修仙小说的都知道“天人合一”,这是中华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古人认为,人自身是一个小天地,和外在的大天地是相对应的。

人是具有天地之灵的生物,与天、地并称三才,所以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与天道有着共鸣,

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又称人副天数。

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中有一篇为《人副天数》:

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

从天人合一的道去解读,

如果盛夏代表着生命的繁荣,寒冬代表生命的终结;

那么由夏转冬的秋,就是生命从繁荣走向终结的见证。

秋风瑟瑟,万物萧杀,人们往往这样来形容秋,尽管秋天并不冷。

甚至,古人连死刑都讲究秋后问斩;

因为,秋,代表着生命即将走向终结。

如果说秋天代表了生命即将走向终结,

奇妙的是,生命在这即将的尽头却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伤感的是,这美丽的盛宴如此短暂,而即将到来的,是漫长的寒冬。

正如西方《圣经》中有一段:

人们在狂欢7天的最后一个晚上,耶苏出来说:

你们若是渴了,就来我这里喝,喝我赐的水,便永远不再渴。

这个西方神赐的水,也就是东方哲学中追求的天道。

在秋天短短数周内,万物经历了从繁华似锦到萧瑟肃杀,

这蕴含了宇宙和生命运行的规律,是天道的痕迹。

我们人类身处其中,自然会有共鸣,有伤感,从而顿悟,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何止是秋天的落叶,生命的凋零是这样,

想想身边的人和物,事与利,哪一样不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秋天,既是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也是能让人感悟天道的季节。

经历秋天这短暂的大起大落,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天道的脉络。

古今中外,无论是大咖们还是普通人,都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

当我们身处秋天,欣赏着无数缤纷落叶组成眼前壮丽的画面,

看那一片片风中飘落的枯叶,转瞬间散入落叶层中归于平寂;

可曾思考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