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论语》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共读内容】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导读学者】

刘乐恒: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任大援: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文静: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六月十二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劉樂恆:

在各位志愿者抑扬顿挫的吟诵下,我们继续讨论子张篇。

按照拙见,这一章与我们上一章所揭示的意思大概是相近的。这一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曾子说:我的朋友子张够得上威仪堂堂,但是我们难以与他一起共进于仁啊!

这一章里面,需要留意的是“堂堂”一词的解释。琢磨之后,还是觉得汉儒的解释比较妥当,就是威仪容貌盛大之意。因为子张侧重在威仪容饰,所以与曾子的正心诚意的反求诸己之道,恰好是相反的。仁之道,是从内而外,敬以直内,然后义以方外;而不是有外而无内。

丁跃伟:

@劉樂恆 曾子从自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修养和智慧看,子张固有其过人之处,但在仁上、在内在修养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劉樂恆:

昨天已经有师友提到《荀子》对子张之儒的批评,《荀子》的《非十二子篇》中说:”弟(精神萎靡)佗其冠,衶襌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诚然,子张其人其学,尚有待继续发掘、考证、梳理;而《荀子》因为有他自己的立场,所以对前儒也批评较多,是否安全可信,值得推敲。但《荀子》的这段文字,不失为是此章的参考。

丁跃伟:

曾子当深得孔子教诲之真谛,是故被后世尊奉为“宗圣”,配享孔庙四配之一。

感谢@劉樂恆 @文静 两位老师指点。

”仁之道,是从内而外,敬以直内,然后义以方外。”

敬和义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刘老师解读通达真切,诚吾辈良师

劉樂恆:

《论语》子张篇为什么要将子夏、曾子批评子张的话记录出来呢?这里面需要进一步琢磨。首先,这一篇肯定不是子张之儒记录的,而很可能是曾子或其他弟子的门人记录的。按照宋儒的说法,曾子称作子,有子称作子。子张之儒对《论语》的影响似乎不太大。其次,《论语》的编者似乎想显出无论是曾子之儒,还是子夏之儒,其求仁之道、学问之道,都与子张有所不同;同时似乎想提示,我们不能像子张一样去求仁。如果《论语》编者只记录子夏之儒,可能自认为说服力不够,必加上曾子之儒,则力度增大。子夏之儒的求仁之法是“切问近思”、“有本有末”;曾子之儒的求仁之法是“正心诚意”、“忠恕之道”、“反求诸己”。这都很切身、很内在的。而子张之儒则似乎缺乏这个,所以难以并为仁矣。

張弛弘弢:

堂堂,一說指容儀甚偉,一說指德行廣大。

本章之解,亦素有褒、貶兩說。 而程樹德先生說,曾子一生唯謹慎,有口不談人過之風。由此斷,曾子並不是貶低張的仁德低下,而是讚其他人難與之並。

宋人,貶孔門諸賢過;清人,護之強。《論語》本義,當如何以平心求之,是個問題。

子張掛的早,昨今兩章為後人所記師兄們憶師弟之語?

劉樂恆:

@丁跃伟 丁老师指正!曾子能够知行合一,关键在于心。这是内在的切实功夫。而子张之儒较偏重于外,所以难以通过内在的功夫,达至知行合一,所以难以并为仁矣。

@張弛弘弢 谢谢张老师的重要补充,这个提示很重要。

張弛弘弢:

前儒智慧,拿來共享耳。多條解路,總是好噠。

劉樂恆:

关于褒贬二义,确实是历代的两个解释方向。近现代学者如马一浮也是认为曾子这句话是赞扬子张之不可及。就个人的琢磨,似乎倾向批评与鞭策的意味较多。

关于这一章,朱子的解释也很透彻,引人反己。朱子解释说: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范氏曰“子张外有馀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宁外不足而内有馀,庶可以为仁矣。”

張弛弘弢:

子張志大才不疏,但同學關係不佳也是事實。

劉樂恆:

就孔子的境界来说,可谓有本有末,内外皆通,而以内为本。曾子之儒(按照宋儒的解释,曾子之儒传至子思、孟子)虽然略未臻至本末圆融、体用兼备,但因为以内为末,所以能传孔子之道。但子张之儒则可能重外而轻内,所以难以进于仁。

崔茂新:

从子张学干禄,问行、问何如斯可以从政、问何如斯可谓达等章来看,他比较看重外在的事功,看重社会生活层面上的行得通、吃得开,夫子则始终引导他在自身的德行上下功夫,在仁德修养方面用心力,可以作为对本章理解的参照。

丁跃伟:

@崔茂新 崔师通达 末学受教

劉樂恆:

@崔茂新 崔老师从孔子与子张的互动来申发此章,更显透彻!

丁跃伟:

至圣先师 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劉樂恆:

因此,这一章对于我们也应深有受用之处,这就是“仁”与“内”的关联。就仁的境界来说,仁是推己及人、感而遂通,是由内及外的。但就仁的工夫来说,求仁体仁则是反求诸己、切问近思,是自外而内的。宋儒程子说:“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马一浮先生说:“要鞭辟近里切己,毋苟且徇外为人。”这两句话可以与子张之儒之学构成对比,也可以作为自勉之座右铭。与师友们共勉!

孫福萬:

@劉樂恆 @張弛弘弢 一种解释是贬之(朱子等),一种解释是赞之(程树德),但有没有可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虽然子张仪表堂堂,行事中正,但他不善于和别人相处,很难使别人和他一起行仁呢?这个"并"字,可能是重点?

刘国庆:

曾子对子子张的批评,是说子张重外貌,“堂堂乎”,而强调仁的内心这一面。但我觉得曾子的批评有些笼统。

从荀子、子游对子张学派的描述看,子张学派重视的不仅仅是外表,还重视行动。“禹行而舜趋”只能理解为按照禹舜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曾子的“堂堂乎”的批评,不仅否定了子张学派过于重视外在细节这一面,也压抑了子张重视行为这一面,使儒学更偏重个人修养及心性这一面,而不是行动及事功这一面。

劉樂恆:

@孙福万 孙老师这解释颇有新意!自成一格。这一章拙见以为依朱子之说为佳,但也未敢完全肯定。看在其他文献中,是否更有与此章相发明的文字。

刘国庆:

论语以后,儒学对事功一面,只是落实在社会秩序的恢复,没有朝人类物质生活的演进方向继续发展,只有易传的系辞篇是例外。朝向客观和事功这一派,即以行为本这一派,经子夏,荀子,到阳明才和心性一派再一次统一起来。

子张一派,从子张开始一直兴盛到荀子的时代,两百余年,必有其大价值在。如果仅仅是重视外貌一点,怕是难以解释其作为儒学主要门派之一的事实。

个人以为,儒学在事功方面发现不够,且事功一面与心性一面结合得也不太好,这是今后应当多留意的。

孫福萬:

@刘国庆 "儒学在事功方面发展不够,且事功一面与心性一面结合得也不太好,这是今后应当多留意的。"基本同意!

刘国庆:

引一段儒门重事功的文辞吧。算是给事功派张下本。

劉樂恆:

@刘国庆 刘老师这个评析需要我们重视。个人认为曾子、子思、孟子一派重反己,得孔子之道的大体与根本。但于孔子之道的内外体用兼融,则有所未逮,这也是事实。而就此章来说,则主要是曾子评价子张的求仁之道,仍略以曾子为妥。

刘国庆:

……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崔茂新:

@孙福万 如果是从赞的角度理解,对子张评价似乎又有些太高,难以并为仁,只有颜渊可以当之,孔门其余诸贤似乎都不具备超拔于众人之上的境界优势。

劉樂恆:

@孙福万 孙老师可以再申发一下,必成一解。

刘国庆:

@劉樂恆 子张曾子,各得一偏。重心性,轻事功也是一大弊。

丁跃伟:

@刘国庆 宗圣、先师的批评,更多着眼提升短板、完善修养,而不是对长处的否定,这是我们看待高修养人士应当意识到的。

刘国庆: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人格的修养价值在事功上而不是在心性上。我倾向于子夏子张这边。

張弛弘弢:

子張,少夫子48歲,且早夭。《論語》記師之言、事相對不少,然並未列十哲。 早沒,起碼是一不利因素。然年紀輕輕,已能設墵立教,“難能”也。 後人當惜。

祝福所有的師友耕學不輟,修身不止,健康長壽,活到159歲!

孫福萬:

@崔茂新 同意!但总觉得颜回的功夫主要在内圣方面,又死得早,和其他人"并为仁"的例子不多~

刘国庆:

平日袖手谈心性,

临难一死报君王。

这是大悲剧,哪里是小缺点呢。

丁跃伟:

从数千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老百姓是事功的主体,而圣贤关键是社会治理: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点在司马迁《货殖列传序》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见解一致

当然儒家本身就有三不朽的人生目标

劉樂恆:

@刘国庆 这里面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儒学中一直构成张力。据自己的发掘,明清时期王船山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与熊十力的辩论,都体现这个张力。但这些儒者,无论如何,都及不上孔子的。据拙见,如果以体用说,孔子之道可以说是以体为本的体用互动之教。颜曾思孟重视以体为本,则确实得孔子之道之根本。但也不能说荀子等的儒家无有是处。但荀子确实缺乏大本。

崔茂新:

@刘国庆 以今人的标准看原初孔学,会陷入一个比较大的思维矛盾,一方面我们重视精神价值的独立性,强调做颜渊那样的不仕当道的道义坚守者,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要注重事功而不要空谈心性。按照前者,必定不关心具体事功而以独立的精神追求和道义坚守为怀,按照后者则必定难以保持精神道义的独立探索与坚守,而为权力和利益所诱惑而丢失独立性。

金玉良言:

@崔茂新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现实就是现实,纠结。。。

丁跃伟:

论语第二篇就是《为政》,为政就是事功,只是圣人君子和老百姓的事功有别:圣人搭台老百姓唱戏。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都体现了孔门重事功。圣人事功不同诸侯以至于庶人而已,不得其门而入而已矣

找到真实完整的孔子思想,除了从记载、从言论,还应当从圣人的生平去寻觅,才可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崔茂新:

在孔子那里,一方面,独立的道义精神与政治经济的社会事功是并不矛盾的,另一方面,道义精神又显然是比社会事功更根本更高层面的东西,这两个方面必须很好的兼顾,才是中道智慧。

刘国庆:

道义与事功,不能用高低来谈。社会秩序承载事功,事功带来人类福利。人类福祉是根本,事功和秩序(道义)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协同演进的层面。一方面,只有能够鼓励事功的道义才是真道义,这是法家的成功之处,另一面,只有坚守道义的事功,才是能够永恒的事功。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也。

丁跃伟:

事功是否能和道义并驾齐驱,值得商榷。至于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福祉,是现代经济学的看法从人类发展历史看,皇帝兼并以至统一天下的事功,往往伴随大规模人道惨剧(曹公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类工商业的扩张,带来沙漠化加剧,造成童山荒丘、动植物灭绝、河水断流、河海空气污染。当人类族群规模有限时,只是局部恶化,当工商业遍地开花时,几乎是全人类的灾难。怎么改善?从根本上看需要提高仁义道德,减少以多为美、奢侈浪费(一人几部车,三口之家数栋豪宅等)才能解决。从这个角度,强调道义和修养,更重要,比事功更高明

刘国庆:

您说的哪些,可以叫做事,不能叫做功。我们叫做功的,已经是正面的评价了。

孔门以和为美、以仁为美。

老子以小为美(小国寡民……)、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美

刘国庆:

祸国殃民而已。

丁跃伟:

法家的事功都祸国殃民

刘国庆:

@丁跃伟  未必。车同轨,书同文,全国统一的法律体系就是大功。

文静:

末学以为:做事,必须要有道义来保驾导航,才能成为功。否则,有可能是祸国殃民。

丁跃伟:

周朝已经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不过八百年历史又演变、又独立而已

刘国庆:

道义与事功,本来应该就是携手共进,共同造福于人的。

崔茂新:

独立的道义精神与政治经济事功还是有层次差异的,人们推崇汉武帝,儒学圈内推崇王阳明,关注的是事功;孔子欣赏颜渊并因颜渊死而哀叹“天丧予”,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而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声言“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显然更看重的是道义精神上的独立。

丁跃伟:

子思在中庸中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刘国庆:

@丁跃伟 那你觉得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呢?祸国殃民吗?

@丁跃伟 您说的这段文字,只能证明中庸不是子思作的。不能反过来证明子思的时代已经车同轨书同文了。

丁跃伟:

我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有高下次第,或者说道义精神高于事功而已[表情] 并非认为所有事功都祸国殃民。末学才疏学浅,对李悝学问主张几无涉及 抱歉

刘国庆:

@崔茂新 我和您重视点不同。我更关注有为,关注事功。造福自己和他人,功在当代和万世,是我追求的。

丁跃伟:

这个是现代考古学的观点。中国有自己严谨可信的史官制度和史学精神。子思是否著中庸,或可质疑,尚未推翻

刘国庆:

@丁跃伟 思想自有其本身的脉络,语言也有其时代特征,各有所见吧。

丁跃伟: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气歌》里的两个故事 可歌可泣

刘国庆:

@丁跃伟 确实可歌可泣。但遗憾的是,只是可歌可泣而已。我宁愿人们享受和平与安宁,欢歌而不哭泣。

文天祥也是个典型。如果不是南宋的知识分子天天在高头讲章之中,何至于逃到零丁洋呢?如果辛弃疾有组织地方抵抗的能力和实力,何至于仅仅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看剑吹角,只在梦中醉里?

丁跃伟:

太史简 讲的是齐国四位史官,前仆后继只为国史真实记录崔杼弑君史实的事

崔茂新:

@刘国庆 我对商鞅、秦始皇、汉武帝的事功所造成的文化破坏作用太不忍目睹了,所以才这么关注独立的道义精神,才强调独立于权力之外的精神坚守和学术公益。

刘国庆:

@崔茂新 那不叫事功。

文静:

假如商鞅、秦始皇、汉武帝都有道义精神人文情怀,结局怎样呢?

其实各位老师所谈都不矛盾

关键是对事功的理解

刘国庆:

杀一人得天下不为也。事功不得违背道义

崔茂新:

@刘国庆  你说不叫事功,但在人民的一般思维中不仅是事功,而且是伟大、神圣、庄严的事功,要说不叫事功,得费老鼻子劲解释,还不一定能获得认同。所以,我强调独立的道义精神优先,当然这种道义精神不是停留在心想和言说上的,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具体做事和语默动静之中的,就符合道义这一点来说,可能有的功勋卓著、惠及万民,有的几无事功但精神人格影响深远,我认为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有,我则宁愿更垂青后者。

刘国庆:

老百姓分的清楚功与过的。也必须和来百姓一块去分清功过,不然所有人的脑袋就都乱了

張弛弘弢:

所謂百家,各家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同的。儒家關注的是文化,道家關注的是人生,法家關注的是社會……

所謂“事功”,好像在法家體現的更為明顯,但當事功與文化產生矛盾時,儒家,肯定會選擇文化精神的存在。(舉例略)

董树宝:

面对现实问题,儒家的确很成问题,经常被称为“迂阔”,显然“事功”在方面逊色很多。

張弛弘弢:

舉例不略: 漢武帝的事功與司馬公的精神,您敬仰哪一位? 怕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都有自己的參考答案。

馬震宇:

儒家思想是以事功为基础的。

張弛弘弢:

儒家,對精神的堅守,孕育了中華民族最基礎的人格: 自強不息 !

@馬震宇

仁愛 == 事功 ??

張弛弘弢:

儒家極重實踐,沒錯!說儒家以事功為基礎,恕暫不苟同。

馬震宇:

法家重短期效果

董树宝:

儒家立文教,法家制国家,这可能是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实现大一统的基本事实!

馬震宇:

儒家讲仁爱的同时也讲法。

法家的核心并不是强调法制 而是利益的即时兑现。

張弛弘弢:

法家如戀愛,結婚便結束;儒家似金婚,來世亦相續。

郑静:

儒家講什麼法?

仁,忠君王之法

儒的致命弱點就是好被利用

馬震宇:

礼即是法

郑静:

所以命運就是起起伏伏。走不出長紅

禮?

聽王臣之禮

奴。

張弛弘弢:

儒家講德治——

德治 == 法治 + 憑良心

馬震宇:

利益的及时兑现诱惑力很大的。做一件事马上兑现几亩地好 还是发个荣誉好呢?

郑静:

學儒忘了自己首先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基本就是白學

道德?這個道德因儒家的長期被利用,可以說一文不值

馬震宇:

学习加思考本就是造就独立人格 而不在于学什么?

郑静:

導,就天導。把天導說成王道,以為王道是天導?!

先教會自己個獨立人格的人

再學習

作為人的權利都不明白,學的就是義務

馬震宇:

其实谁能做到真正的人格独立?

郑静:

不是工具是什麼?

張弛弘弢:

@郑静  學到如今,妳弄出一“白學”來,那真是白學。( 恕吾之言愚直 )

郑静:

這點西方教學比我們好

前提是明白人具有權利

馬震宇:

同样是理论上的

即使知道自己的权力也同样会被轻易拿走,如当前法国的事。

说白了 如果强调个人权力 大体上是想获得这以外的东西。

郑静:

作為獨立人的權利,不是個人權利。

傅新营:

重视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性部分,历史没有给国人独立人格成长的环境,尽管孔孟看起来已经很独立了

馬震宇:

独立人格与独自生存

傅新营:

每个我首先想到的是集体中的我,不管是建设性的还是叛逆性的。不管是孟子还是庄子,都需要社会的合目的性评价

郑静:

重视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性部分,历史没有给国人独立人格成长的环境!為什麽

張弛弘弢:

@郑静  [表情] 不對!不對! 致歉的是我,沒看仔細,見到“白學”倆字就著急了。 不好意思,再送大朵[表情] 表歉意! [咖啡]

傅新营:

@郑静 因为集体与集体之间没有游戏规则,而集体内部的游戏规则也越来越不平等

郑静:

@傅新营 集體無集體沒有規則那真的只剩遊戲了

那個南海也所謂法仲算規則,雖然據說是扮家家,海洋法不承認

刘国庆:

道义不过就是每个人在寻求事功的过程中自由交往所形成的规范的内化。没有对事功的寻求,就不会有社会交往,当然更没有交往规范了。法家在寻求事功的过程中,忘记了规范的重要性,因而可能破坏了社会。儒家却并未注意到规范是为事功而存在的,往往在维护道义的时候忘记了事功。我个人的原则是:遵道义而尚事功。

崔茂新:

孔子总是把独立的道义精神放在首位,但他同时也一直致力于社会事功的创建。不以世俗的成败论英雄,孔子是道义和事功兼顾了的。

董树宝:

@刘国庆 遵道义而尚事功 我跟唱和一句:道义心中留,事功须践行!

刘国庆:

孔子开私学,倡仁义,正典籍是大功。堕三都的事情难说。

丁跃伟:

儒家以无事为事功 这是真正的仁政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0)

相关推荐

  •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修持思想内涵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修持思想内涵

  • 正和:未来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尚和,和的精神是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融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永恒不朽的伟大精神. 人类历史的四大古文明 ...

  • “内圣”与“外王”

    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 中国政 ...

  • 周而不比是君子——《论语》悟读【30】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题记 <论语>第二篇第十四章: [原文] "君子周(团结多数人)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 ...

  • 儒者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儒学的教化·教化的儒学 "遯世无闷"与"人不知不愠" --儒者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易传>的"遯世无闷"说,强调" ...

  • #每日学论语#19.16【2017-11-14】

    #每日学论语#19.16 [原文]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却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微言微感] 长得好看 ...

  • 【亲子绘本共读】第16期乖乖隆滴冬,青菜炒大葱!——《是谁在门外》

    [亲子绘本共读] 每周五推出 寻找好的绘本 丰富自己,滋养自己 亲子共读,共同成长 (故事录音的最后有一段花絮,不要错过哦,呵呵哒) (德)苏珊娜.丝玛杰/图文 漪然/译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内容提要 ...

  • 中医人读论语 19 | 健康国民

    健康国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有耻且格"代表孔子对"健康国民"的理解.在孔子看来,健 ...

  • “共读论语”:孔子的“三不原则”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 原句译 ...

  • 【每天读论语】子张19.16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子张19.16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原文]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翻译]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原文]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翻译] 国君的妻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原文]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原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 齐景公有马四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1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1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原文]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