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思维的翻墙术
你喜欢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意见吗?有时候分享一篇写好的文章,特别希望得到反馈,又担心看到不好的反馈,其实能够说出真实想法的朋友才是值得你珍惜的。你希望获得建设性意见,但是别人没有义务这么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有时看完一篇文章,担心说实话招人烦或引起不好的感觉,干脆不做任何评价,其实比起差评,没有回应更让人不安。起码你是认真阅读了文字,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很多缺陷自己是清楚的,只是暂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也许时间长了本身就不再是问题了。比如说文章主题不聚焦,表达观点不够清晰准确,写作没有对象感等等,写作初期很正常,只有逐渐写多了,才有可能用简短的文字讲清楚一件事。
同样的观点,你朋友说出来跟你爱人说出来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批评意见,习惯性防御心理启动,理解成挑毛病,本来正常的讨论演变成相互指责,如果是称赞,反而能理解成敷衍,因为惯性思维作用,对于身边人的意见无法足够重视。
同样的问题,如果由外人劝说,可能会欣然接受;如果是亲人的善意提醒,却适得其反,引发逆反心理。或许是因为太熟悉了,缺少相互尊重的沟通氛围,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对于并不熟悉的人,我们本能的认可对方身上的光环,相信他说的都有价值。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会发现大家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
没有人喜欢被说服,如果能让他感觉那个点子是自己想出来的,他会更容易相信。就像有句话所说,教育别人,千万别让他意识到。
对于外人,我们谦虚谨慎更有礼貌,更能掌握分寸感和距离感,恰恰是适当的尊重激发了对方的热情,他们不再设防,主动分享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
对于亲近的人,不自觉的会调侃开玩笑,不容易进行严肃认真的对话,即使一方希望分享有价值的想法,感觉氛围不对,也难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虚怀若谷,空杯心态。做到这点不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顽固,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理性,随时准备剔除大脑的错误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相反,即使事实证明我们错了,本能的防御反应也是寻找借口。
主动放下自尊,忽略面子,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建议和意见极度稀缺,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可取之处。
如果有更好的提升效率的工具,你是主动去探索应用呢,还是怕麻烦继续使用老办法呢?随着年龄增长,明显感觉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如以前,也许是时间精力有限,也许是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更新换代速度太快,总之主动关注的新热点越来越少,思维的懒惰是不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