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琐忆】下篇——第四文化馆、街头纺绳 2024-06-12 23:05:28 【西镇琐忆】第四文化馆第四文化馆,在东平路上,云南路和邹县路之间的中段,路西边。从外表看,它就是一个普通里院的朝街的二层楼房,楼上楼下各有十多个房间。北头,有个门洞,从门洞进去,里面有个院子。从院子里看,除了朝街的这排二层楼房,其他各个方向,好像都没有属于这个院子的房间。第四文化馆,上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了。曾用名第四人民教育馆,一度改称台西区文化馆,后来撤并入市南区文化馆。设置这个文化机构的目的,不外是开展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第四文化馆,设有图书阅览室、报刊杂志阅览室等。有段时间,我经常到报刊杂志阅览室去看报和看杂志。报刊杂志阅览室设在一楼,朝南的这一头,有三四个房间(三四个朝街的窗户)那么大。有时,从临街的门,就可以入室。有时,临街的门,不开,就经由北头的门洞进到院子里,从院内的门入室。也曾经有段时间,阅览室设在朝北的这一头。记得阅览室里的报纸,有十来种,杂志也是十来种。当时觉得挺丰富的。现在记得起来的那里的杂志有《连环画报》、《漫画》、《时事手册》、《展望》、《旅行家》、《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战士》、《大众卫生》、《电影故事》,等等。尤其那本《连环画报》,很受欢迎。往往要预约,告诉正在看的那位,“你看好给我啊”,然后看着别的,焦急等待。如果稍不留神,而恰巧那位上家又不那么负责任,看完随手往桌子上一扔,往往就会被别人先得。不过,我很少遇到这种尴尬场面。因为,我更喜欢看看《漫画》、《人民画报》、《旅行家》,这些不那么紧俏的种类。至于《连环画报》,我好像不那么如饥似渴,总有那样的机会,它静静的躺在桌上或架上,这时,我就取来翻阅。那里的报纸,和通常的情况一样,首先夹在报夹上,报夹再一层一层地,挂在报架上。有一段时间,那里别出心裁,改变了通常的做法。他们搬来许多单人课桌,把报纸放在课桌的桌洞里,桌面上贴上纸条,标明报纸的名称。你阅读哪种报纸,就坐在对应的小桌前。这种尝试,没有坚持很长时间,又恢复了原样。我曾在那里的《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青春之歌》的评论文章。我背过了其中的一个句子,“青春啊,这是一支多么美丽的歌。为了唱好这支歌,……”。高一语文课,我顺便把这个句子,写到一篇作文中。李老师曾把这篇作文,在班上念给大家听。除了去那里看看报纸杂志,第四文化馆有时还举办某些专题展览,我都不关心,没兴趣,路过也不看。只有一次,我们院里的几个大青年嘻嘻哈哈地,结队去第四文化馆看一个什么展览。我们一帮小孩子也凑热闹跟着去了。记得那是一个生理健康之类的科普展览,瓶子里有些什么标本,吓得我头都不敢抬。 第四文化馆,最先在东平路出现。后来,东平路云南路拐角那里有了新华书店。接着,金城电影院从湖北路搬到东平路,叫做红旗电影院。红旗电影院墙外转角处,竖起一个阅报栏,总有里外几层的市民,在那里昂首读报,有的老者,还举着放大镜。甚至,几步之遥的邮局里,也会挂起《中国青年》、《少年文艺》零售。在文化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一段时间,那个圈子,俨然成了西镇的一个文化中心。本文由赵长汉老师2013年6月7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END【西镇琐忆】街头纺绳寿张路的滋阳路到汶上路之间这一段,整洁而平静。路南边,是定陶路小学的围墙,除了学校的后门,没有任何门头房。路北边,只有51号和57号两个里院,朝街的门头房只有三五家。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寿张路的这一段,定陶路小学围墙外的人行道上,曾经是纺绳工人露天纺绳的优选之地。那个时候的纺绳工人,应该不是个体单干,也不会是合夥单干,他们应该属于纺绳合作社之类的机构。他们两个人,在人行道上占用大约两米宽,三四十米长的地盘。纺绳机构,一头是固定的,一头是在地面滑动的。固定的这一头,把两根钢钎砸进地面,用于固定安装木制机构。工人们把半成品的12股小股绳束,挂在固定机构的12个钩子上(图1/图片是8个钩子的),然后展放,经过梭子,每3股组合成一组,形成4组,挂在滑动机构的4个钩子上(图2/图片是4股组合成一组,8股形成2组)。做好这些挂绳工作后,两位工人各就各位,坐在固定机构和滑动机构的后面,分别摇动长长的摇杆,曲柄绳钩同时各自转动,单股的绳束和成组的绳子各自扭着劲,转动。梭子移动,成组部分越来越长,单股部分越来越短,滑动机构慢慢地向固定端滑去。最后,这一批4根绳子完成,再进行下一批次。街头纺绳,就是这样进行的。年纪小的时候,看到这种街头纺绳,习以为常,并不深知工人们露天劳作的艰辛。有时反而觉得,坐在滑动机构上,肯定很享受,很舒服,比固定机构那一头的操作者更加有趣。这样的街头纺绳,我记得濮县路上也有,在24中高高的墙外那里。后来,他们不再纺棕麻的绳子,改纺塑料的绳子,绿色的塑料绳子。而且,定陶路小学北墙外的寿张路人行道上的纺绳,改到寿张路定陶路之间的滋阳路东面的人行道上。那里虽是斜坡,但在晴天的日子,那里更向阳。时光流转。那种纺绳机构,那种纺绳技艺,那种城市街头纺绳的风景,已经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是片段的回忆。本文由赵长汉老师2014年2月12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赞 (0) 相关推荐 这事受理了|人行道需填补 清凉一夏 有拍友反映: 新修慕山南路樊野村西北人行道(路灯050号杆右侧)因下雨出现了路基进水,雨水冲出大洞形响道路安全,希望施工单位及时处理,避免不安全隐患扩大. 每日一则小故事 [日暮途穷]春秋时 ... 东平路11号(宋子文上海别墅之二) 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1年.这栋建筑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 ... 颜建国:盛夏酷暑,努力的孩子都到图书馆去读书 [东原新语] [核心提示]在县图书馆二楼.四楼的专项阅览室,我看到很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工作的青年学子在悉心记读,那纯粹的静让脚步声都顿显尖锐刺耳,真不忍打破这和谐上进的静-- 好似前几天,出门上班碰 ... 云南路旧事(一) 西镇就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一条条老街.一个个里院,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凝练了多少岁月沧桑.2007年,铲车的声声阵阵轰鸣,古老又亲切的西镇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难舍的不仅仅是 ... 在人之外 一 去图书馆的路有好多条,大多数人会选择那条两边有林木的石子路,它看起来就很有意境. 石子路旁还放了座椅,人可以随时坐下来享受秋天.这条石子路相较大路而言,有走捷径的味道,它比走大路要省时很多. 我喜 ... 做人不能走捷径,否则将是最远的路甚至是绝路! 今天我来讲一下净心功夫让我受益匪浅的事吧. 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都要面对长长的队伍,有时候需要三个红灯才能轮到我过一个路口,真是急死人了. 人行道比较空,不断有车进入,迅速地通过路口,扬长而去.而我却要 ... 姜健:我的摄影之路 以下视频来源于 河南省文化馆 聆听名家思想精华 感悟影像魅力真谛 姜健:我的摄影之路 主办:河南省文化馆 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 时间:2021年4月25日(周日下午)15:00-17:00 地点:郑东 ... 「西镇琐忆」中篇——破烂市、临时房 破烂市 上了年纪的西镇人都知道,当年西镇有个著名的破烂市,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 团岛一带旧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当时,贵州路和太平路一样,是一条濒临海滩的马路.贵州路在成武路西南头这一带,跨过 ... 【西镇琐忆】——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太平路西端和贵州路,在八十年代之前,是濒临海边的.所谓八大峡一代,那是以后填海造出来的. 以朝城路为界,太平路的最西段和贵州路的最东段,也就是十二中到汶上路,南侧的人行道,再向海边延伸不远,就是海滩. ... 【西镇琐忆】上篇——曾经的十二中大坝、书店 [西镇琐忆] 曾经的十二中大坝 太平路西端和贵州路,在八十年代之前,是濒临海边的.所谓八大峡一代,那是以后填海造出来的. 以朝城路为界,太平路的最西段和贵州路的最东段,也就是十二中到汶上路,南侧的人行 ... 【西镇琐忆】中篇——破烂市、临时房 [西镇琐忆] 破烂市 上了年纪的西镇人都知道,当年西镇有个著名的破烂市,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 团岛一带旧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当时,贵州路和太平路一样,是一条濒临海滩的马路.贵州路在成武路西南 ... 【西镇琐忆】续篇——食品店、菜市上的苏州码子 [西镇琐忆] 食品店 当年我家所在的那附近,烟酒食品小店,有许多.至于稍微大点的比较专业的食品店,而且经营年数较长久的,我记得有两家. 一家叫红光食品店,在费县路上,电车站旁边,近西藏路汶上路口.给我 ... 旧影怀旧篇,带你重温记忆深处的西镇!(下篇) 曾经的西镇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一条条老街.一座座老里院,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凝练了无数岁月沧桑.2007年,随着铲车的阵阵轰鸣,人们熟悉的老西镇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许多亲 ... 高中琐忆(四):听着当年的歌, 想着那时的事 兴兴和马磊的合照 在新校区时,我偶尔会拿着家里的相机去学校,试图留下一些和同学共度的美好瞬间.可能,当日的烟雨君就晓得若干年后,自己会很频繁.颇投入地怀念青春岁月. 虽然拍过的照片都安放在老家的柜 ... 【军史琐忆】张敦金||淄西通道 淄西通道 张敦金 淄西,即山东淄博淄川西部. 共和国陆地版图如同一只雄鸡迎向东方鸣唱,山东省地理位置如同雄鸡挺起的胸膛.而淄西,恰似位于雄鸡胸膛的鸡嗉.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淄西犹如鸡嗉般 ... 【西散原创】李先书作品 | 端午节琐忆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周末去一家超市购物,看到里面的粽子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