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拱辰在黟县当县长
胡拱辰在黟县当县长
文/余利归
安徽黟、歙两县居新安江上游,与淳安相邻。黟县面积不大,名气不小,其古村落西递、宏村,因历史悠久,建筑极具徽派特色,又有浓厚的乡村田园气息,是为人文旅游热点。笔者曾经游览此地,印象特别深刻。
黟县是个好地方,明朝属于直隶徽州府。正统年间,淳安梓桐胡拱辰到这里当过“县长”。
明朝正统四年己未科,皇帝主持殿试,招收一百名进士,淳安县梓桐乡徐溪村青年胡拱辰参加考试,结果位列第三甲第三名。那年,胡拱辰才虚龄二十三岁。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新进士通过观政(实习)后才安排工作。第二年十二月,吏部本来安排胡拱辰、焦宽为监察御史,然而有大臣提出新进士不宜从事风宪工作,于是将胡拱辰安排到直隶徽州府黟县当知县,也算是到基层锻炼吧。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年轻的胡拱辰在基层接受实践考验。同榜进士南京上元人倪谦赋诗送行,给予鼓励并充满期待。
送胡进士拱辰宰黟邑
凫舄翩翩下九重,青年膺诏宰花封。
满城桑柘春风煖,百里弦歌化雨浓。
枳棘暂看鸾翙翙,梧桐终听凤雍雍。
宦游况是头俱黑,好掬清泉淬剑锋。
正统六年辛酉,二十五岁的胡拱辰,从北京到淳安,从淳安到黟县,踏上了致君泽民的人生旅途。
据诰敕,胡拱辰从知县到南京工部尚书,历任十二职,官服四十八年。黟县知县,是胡拱辰工作的第一站,也是其官宦生涯的起点。
胡拱辰在黟县任知县三年,列入黟县名宦。《黟县志》有传概述其在黟县任上的政绩:
胡拱辰,字共之,浙江淳安人,登进士第,正统六年知黟县事,廉明仁恕,讼简赋平,尝买民地以广学宫,文学政事称重一时。吏胃其威,民怀其德。任三年,升监察御史。邑人立生祠祀之。兵升南京工部尚书,清白之操始终一致。
具体事迹有:
祭祀都抚董兴。明朝初年,黟县有罗寇之祸。庐州(合肥)人董兴领御劄镇守黟县,率兵民固守,寇平归朝,黟民戴其德,建董公祠,绘像祀之。知县有保境安民之责。胡拱辰到任后,就在董公祠举行祭祀仪式,不忘董兴保境安民之功,昭示保障地方安定之志。
作兴教育,培养人才。《黟县志》学校篇记载,正统六年辛酉,知县胡拱辰买民田以广西斋,又于学前山麓穿井以供祀事,作神主,绘神像,改泮池,作石桥,筑甬道于棂星门之内外,铲石于明伦堂,为科贡题名。胡拱辰所穿之井,被县民称作“胡公泉”。胡拱辰立石为科贡题名,时任教谕陈三策专门作《儒学科贡题名碑记》,记载胡拱辰登明伦堂,看到科贡之名俱题于壁,认为是非良久之计,需要购石题名,以告示久远,激励风化而劝勉后学,继志述事,博学力行,绳继题名于上,以为乡邑之荣,学校之光。
劝输济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胡拱辰任黟县知县,正碰上旱灾,百姓缺粮受饥。胡拱辰劝谕富户输粮赈济灾民。耆民胡彦本慨然出粟一千二十石,赈济乡人一千四百三十余户。胡拱辰将胡彦本输粮济民的善举上报朝廷,朝廷给予奖谕,旌为义民。胡彦本以受朝廷奖谕为荣,特地构建堂室,放置玺书。胡拱辰为其题为“旌义堂”,并为作《旌义堂记》。
胡拱辰在黟县当“县长”三年,廉明仁恕,讼简赋平,上无逋租,下无争讼,文学政事称重一时。吏畏其威,民怀其德。当胡拱辰离开黟县,上京赴任时,百姓持盘费追送境上,一无所受。正德十年,胡拱辰二十九岁,出任福建道监察御史。
胡拱辰在黟县为官做事,深得民心。到成化年间,黟县耆民管志道等仍追思不已,在县北为胡拱辰建去思坊,立生祠,颂其德政。弘治十四年,黟县王继宪将其父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王俊得之诗文、诰敕等编辑成册,名为《留芳集》,胡拱辰还欣然为之作序。
时光跨越六百年,梦到黟县忆先贤。下一次,如果再游黟县,说不定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踩到先贤的足迹,想起有位淳安青年胡拱辰曾经在黟县当过“县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