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这3个部位要捂好,你做对了吗?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人急忙换上了厚衣服。
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秋冻”有科学道理吗?
元代著名养生学家、医药学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有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要顺应天时的变化,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进入收敛的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因此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影响阳气的收敛,此时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有利于增强耐寒能力。
这就是“秋冬养阴”。
“冻”要讲究个度
一、南北方有区别: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时间。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二、“冻”要讲究个度:
1. 秋不忙添衣
秋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但“适当增衣”是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2. 拖延添衣时间
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3. 变更节气的时候不要“秋冻”
变更节气的时候不要“秋冻”。秋天,是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五个节气。节气变更的时候对人体的影响很大,许多危重病人往往在节气变更之际,病情会突然恶化。因此在秋凉的时候要比平时更加注意养生保健,而不要轻易尝试“秋冻”。
三、有些人不适宜“秋冻” :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一般而言,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四、别冻着以下三个地方:
1. 头部
头部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分。所以入秋后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2. 肚脐
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3. 脚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而脚汇集了全身最多的经脉,血液流经的路程也长。所以老话常说“脚冷,全身都冷”。足部受寒,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秋季睡前泡泡热水脚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