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祸国殃民的一个官员,不是年羹尧和珅,所有大官都怕此人

说起清朝的官员,最让人熟知的就是雍正朝的年羹尧,乾隆朝的和珅了。
这两个人,一个是功高震主,一个是大贪特贪。不过,两个人的命运却是一样的,都被皇帝给赐死了。
当年羹尧、和珅两人或者的时候,由于此二人权倾朝野,自然有很多官员对他们二人攀附、依靠,也有很多人害怕他们两人。年羹尧、和珅可以说是清朝有名的祸国殃民的官员。
但是,要说清朝最祸国殃民的一个官员,却不是年羹尧,也不是和珅,再往康熙朝说,也不是鳌拜,吴三桂之流,而是顺治朝一个不知名的官员。
这个被史书上称为清朝第一大蠹(du)虫的官员,已经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了,只知道他姓潘。潘某的祖上世代都是明朝的部级官员,在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时候,潘某的父亲把明朝六部的案例都藏在了自己的家中。
到了顺治朝的时候,由于清朝刚刚建立,各种行政体制、各种机构还不健全,无论有了什么事情,这些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的职责,都很慌乱。
但是,潘某家里有明朝各个机构,各种案例的资料,于是,很多封疆大吏、高官,为了能够顺利解决一些纠纷,当然,很多都是为了不让皇帝责骂自己办事不力,纷纷拿巨资去潘某家求解决方案。
因此,潘某越来越有钱,后来,潘某又在吏部谋了个一官半职,于是,更多的官员开始依附、讨好潘某了,这些官员成立一个圈子,推举潘某为宗主,有点类似于梅长苏梅宗主的味道。
但是,潘某成立这个圈子,并不是为了做好事,而是狼狈为奸,潘某竟然私自刻制了朝廷各个部门的印章,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私欲,潘某就用这些假章印发一些各个部门的文件,一时真假难辨。
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潘某又出钱招收了一大批亡命之徒,专门负责打听一些消息,看有谁对自己不满,如果有,潘某就会开始把这人给整死。他的这种所作所为有点类似于明朝东厂的厂公。
很多高官都害怕潘某,敢怒不敢言。
当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潘某的所作所为还是传到了顺治皇帝的耳朵中,顺治大发雷霆:潘一小吏,治之甚易。名夏辈何局促乃尔?
一个翰林回答到:潘耳目多,声气广,恐朝廷未必尽治,言之或为百口累。最后,顺治下令将潘某满门抄斩。
潘某真是罪有应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