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獠人】初探

“獠”是居住在现今中国境内中南、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中原的统治者一般把他们与“蛮”、“夷”、“俚”等其他居于西南的少数部族统称为“夷”。

一、“獠人”族群的渊源、特点以及发展 

史籍一般都记载“獠人”是“南蛮之别种”。《尔雅》中解释“獠”为“宵猎”,也就是晚上狩猎。可以理解为此族群在早先的时候是以狩猎为主,比较原始落后。同时,也体现出中原王朝对这一族群的歧视。而在史籍中用于指一类人则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书中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属于西南夷的夜郎国的竹姓君长为汉朝所杀,“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可见,“獠人”尊奉“蛮夷”之明君为其先祖。被称为“獠”的族群西晋以前,主要散布在广大的岭南和滇黔地区。而“獠人”大批北上,进入巴蜀之地是在西晋李特起义之时。《蜀鉴》卷4,“李寿纵獠于蜀”条记载:

晋康帝建元元年,蜀李寿引獠入蜀。李雄时尝遣李寿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郡户三千已上以实成都。又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獠居。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獠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坚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夷之中,难以道义招怀也。

可见,“獠人”在入蜀之时处于比较蛮荒的状态,与其他“蛮夷”相比,也是比较落后的。历代史家大都认为“獠人入蜀”是秦汉时期开化较早的巴蜀地区出现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大原因。

“獠人”与巴蜀土著居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十分明显。“獠人”经济生产方式依然是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畲田”,或是“卧水底,持刀刺鱼”的渔猎方式。同时,由于地贫山荒的原因,一年四季常出现饥荒,因此“獠人”经常采野菜度日。其生活条件也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而蜀地在李冰治水后,就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巴之地在西汉时已是“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伟既多,而风谣旁作,故朝廷有忠贞尽节之臣,乡党有主文歌咏之音”之地。因此,“獠人”的到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蜀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中原人看来,他们把“獠人”分为“生獠”、“熟獠”。这种区分主要是根据其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程度,以及政府对其控制力的大小而定。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政府对“熟獠”的统治及成效 

被称为“熟獠”的人一般与汉人杂居,汉化程度较高。《隋书・地理志》云:“傍南山杂有獠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住言语,殆与华不别。”南山,即川陕交界的大巴山,那里的“獠人”文化习俗已经与汉人无异。这样的变化与“熟獠”进入巴蜀地区,需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各王朝中央政府推行风俗转变,兴教化有直接关系。在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这种转化进行得更为迅速、全面。

  西南地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原始巫文化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的地方官,尤其是贬官或流放的士大夫则执着于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易风移俗活动,并且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唐代郑余庆、郑父子都曾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在兴元府兴办学校教育。《新唐书・郑余庆传附郑传》记载:“始余庆在兴元创学庐,嗣完之,养生徒,风化大行。”这应是历史上汉中地区最早创立的府学,对当地官学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宋代扈仲荣编的《成都文类》中还称颂到:“昔郑正公之镇兴元,创立儒宫,开设学校。其子宣公复居其位,继成前烈,殆将三百年。江汉之人,诵其遗风若前日事。”这样的大兴儒学教育,也同样惠及当地各“蛮夷”族群。更有专门针对“蛮夷”的儒化教育。如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群选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在群“蛮夷”中推行教化,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汉化程度,对于“獠人”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有很大帮助。

另外,“熟獠”还成为朝廷的编户之民,对朝廷有纳税的义务,并且成为朝廷的征兵对象。在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的时候,陈显达出任益州刺史,随即派出使者,责成当地“獠人”上缴税赋。北魏宣武帝正始(公元504年―公元508年)时,专门设立巴州“以统诸獠……又立隆城镇,所绾獠二十万户”。这些属于中央正州统辖下的“獠人”被称为“北獠”,他们“岁输租布,又与外人交通贸易”,是“熟獠”的一种。除了向政府纳税以外,“熟獠”还有承担国家兵役的职责。《北史》记载,北周梁州恒�獠“作乱”,总管长史赵文表出兵讨伐。当制定好作战计划后,“遂以此意,遍令军中。时有从军熟獠,多与恒�亲识,即以实报之。”说明当时“熟獠”也是地方政府军队的兵源之一。另外,政府军队在当地有军事战事的时候,“熟獠”也有供应军粮的任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梁州总管庞玉征伐集州獠,军粮将尽,庞玉对当地“熟獠”说:“秋谷将熟,百姓毋得收刈,一切供军,非平贼吾不返。”原先劝其退兵的熟獠“闻者大惧,曰:‘大军不去,吾曹皆将馁死。’其中壮士乃入贼营,与所亲潜谋,斩其渠帅而降,余党皆散,玉追讨,悉平之。”

由上可见,中央政府对“熟獠”的统治比较全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三、历代政府对“生獠”的管理以及战争 

为数众多的“生獠”多散布在于巴蜀、汉中地区的山林地带,以及今天贵州、云南和广西中南部地区,还有越南境内。对于这些“生獠”,中央政府以安抚和羁縻政策为基础,招抚并设置羁縻州县,以其酋长、首领为守,统辖其民。

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就在“生獠”比较集中区域设置羁縻州县,这些羁縻州县多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正州附近。“周宣政元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质等归国,乃置费州,以水为名……后魏开生獠,于此置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二县。”隋唐时期设置羁縻府州的数量,较前朝则是大为增长。设置州县的范围则在由原来正州附近设立州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生獠”聚居的黔东南以及岭南西南部和安南地区。对于内附的“生獠”部族,人数较少时,隋唐政府把他们归制于较近的正州。唐朝时有“南平獠”,“其王姓�氏,号剑荔王。贞观三年,遣使内款,以其地隶渝州”,又“显庆三年,罗、窦生獠酋领多胡桑率众内附。”罗州、窦州位于岭南道最南部,临近今雷州半岛。而较大的“生獠”部族则直接设置为羁縻州县以统辖。

对于更为偏远、蛮荒的“生獠”则不为置州县,只是羁縻而已。如“雅州都督一十九州,并生羌、生獠羁縻州,无州县。……黎州,统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无州,羁縻而已。”

由以上羁縻政策以及羁縻州县的建立看来,各个王朝,特别是国力强盛的唐朝对“生獠”的掌控比较重视,羁縻的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朝廷需要的时候,“生獠”部众可以听候政府的调遣。

隋朝立国初期,有“南平獠”甯氏,甯长真为隋朝宁越刺史。“及(隋)讨林邑,长真出兵攻其后,又率部落数千从征辽东,炀帝召为鸿胪卿,授安抚大使,遣还。”(唐朝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安南奏:蛮寇寇当管金龙州,当管生獠国、赤珠落国同出兵击蛮,败之。”“生獠”可以以提供整支部队的形式参与政府的军事行动,这与“熟獠”以编户的身份成为朝廷兵役的承担者是不同的。前者在名义上是属于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军队,但实际上政府对他们并无实际指挥调动的权力;后者则完全是政府的正规军兵源。

但各个王朝中央政府与“生獠”的关系极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主要表现就是中央政府军与“生獠”的战争。“獠叛”的字眼不绝于史书,这些被朝廷称为“叛逆”的“獠人”几乎都是“生獠”。这样的战争从“生獠”与中原王朝初接触时就开始。在前面王朝对西南地区拓展开发的基础上,隋唐王朝的开拓和管理更为具体、全面、深入,版图也越来越大,进入其统治范围的“生獠”也越来越多,因此隋唐统治期间的“生獠反叛”比较频繁。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隋唐时期发生的“獠人叛乱”有35起,其中的30起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前,又以太宗朝为最多,共有13起,其次是高祖朝共有9起。这一是由于唐朝初期拓展边疆,巩固边防的需要,唐朝政府急需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二则与唐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变化有关。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力量坐大,唐朝政府自顾不暇,对于本来就不是统治重点的“生獠”就更无心也无力管制。

这些战事主要发生在今四川盆地西南部、东北部直至今汉中地区,以及岭南中部山区的外围。这些“生獠”多处于唐朝正州辖区内,没被纳入正式编户。他们比起“熟獠”有更多的自身利益,也更不受政府的约束,但由于处于正州区域内,和当地民众交往比较频繁,因此摩擦也会比较多。相对于边远地区的“生獠”,他们的“反叛性”就更强。

各朝政府与“獠人”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地方政府为了获利,对“獠人”部族进行战争劫掠

地方政府出兵劫掠“獠人”,在南朝时就有发生。史载:“萧衍梁益二州岁岁伐獠以自裨润,公私颇藉为利。”这种地方政府主动进攻掠夺的行为固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财物和人力,但是毕竟不是中央王朝处置少数族群关系的常态,随着各个王朝政权的稳定,势必这样的政府性质的抢掠会逐渐消逝。

(二)地方官员为了集结兵员,诈称“獠反”,以此欺骗朝廷出兵

镇守一方之官员为坐大自己的实力,时有瞒报、谎报当地实情的现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2年)益州的“行台仆射窦轨多行杀戮,又妄奏獠反,冀得集兵。”

(三)为数最多的原因是“獠人”因为政府对他们“暴虐”而进行的反抗

1、反抗政府横征暴敛:

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间(公元504年―公元508年),“以羊祉为梁州,傅竖眼为益州。祉性酷虐,不得物情。”南朝萧梁趁机连通当地“獠”之首领,进攻梁州。北魏不得已,以“施恩布信”的傅竖眼取代羊祉,“大得獠和”。后继者“(元)法僧在任贪残,獠遂反叛,勾引梁兵,围逼晋寿。”北魏孝明帝孝昌初(公元525年―公元527年),“诸獠以(严)始欣贪暴,相率反叛,攻围巴州。”唐大中末(公元847年―公元860年)“昌、泸二州刺史贪沓,以弱缯及羊强獠市,米麦一斛,得直不及半。群獠诉曰:‘当为贼取死耳!’刺史召二小吏榜之曰:‘皆尔属为之,非吾过。’獠相视大笑,遂叛。”

地方政府的压榨盘剥长期存在,这也成为“獠人”反抗的主要原因。虽然朝廷有所治理,但是到任地方官多以此为利益收入,“交通生獠”或“渔猎其民”,迫使“獠人”起兵反抗。

2、反抗掠夺“獠人”为奴婢

“獠人”本有相互掳掠,外卖为奴的习惯。史书称:“亲戚比邻,指授相卖。被卖者号哭不服,逃窜避之,乃将买人指捕,逐若亡叛,获便缚之。但经被缚者,即服为贱隶,不敢称良矣。亡失儿女,一哭便止,不复追思。”在其北上与中原王朝政权接触后,则受到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掳掠,大量的“獠人”被当做为奴隶。北周孝闵帝在平服梁州、益州后,“每岁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生口,以充贱隶,谓之为压獠焉。后有商旅往来者,亦资以为货,公卿达于人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可见北朝时期,经常发生掳掠“獠人”充当奴婢的事情,由此而沦为奴婢的“獠人”数量也相当可观。

唐王朝建立后,出于恢复经济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族边疆地区的需要,中央朝廷颁布了一系列限制、释放奴婢的条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前朝政府大量虏获“獠人”为奴婢的情况。但是,即使是在全国奴婢问题得到缓和的总趋势下,唐政府还是将大量“獠人”战俘当做奴婢。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窦轨破反獠于方山,俘二万余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郭行方击叛獠于洪、雅二州,大破之,俘男女五千口。”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左武侯将军上官怀仁击反獠于壁州,大破之,虏男女万余口。”第二年,又出兵“巴、壁、洋、集四州反獠,平之,虏男女六千余口。”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余口。”这样势必又引起“獠人”的不断反抗。

3、反抗繁杂徭役

“太宗再伐高丽,为舡剑南,诸獠皆半役,雅、邛、眉三州獠不堪其扰,相率叛。”与朝廷的编户不同,“生獠”没有承担租赋的义务,他们只是“每于时节谒见刺史而已。”因此,唐太宗强行征发“獠人”为役,即使只是正役的一半,也会引起“獠人”的反抗。

(四)在中央王朝政权不太稳定时,“獠人”也会聚众,或是联合其他力量,夺取当地政权

如前面提到的,在北魏初定梁、益州时,当地“獠人”苦于刺史的贪婪、暴政和压榨,于是主动引导萧梁的军队驻屯梁州附近,与当地的北魏政府争夺梁州。这样的情况在唐朝依然出现。不同的是,整个唐朝时期还没有出现两个政权对“獠人”地区进行争夺的情况,因此当地“獠人”多与其他“蛮夷”联合进攻唐朝地府政府。比如,“贞元中,嘉州绥山县婆笼川生獠首领甫枳兄弟诱生蛮为乱,剽居人。”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石门洞蛮向环亦集夷獠数千攻陷澧州,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因为“獠人”的组织比较没有“蛮”、“夷”那样集中、庞大,往往都是依据险要的山势,固守一处,即使是攻下府州城池也多撤退回固堡里。

  在对待这些“叛乱”的时候,政府大体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平息反叛,一是追究责任,一是调整政策。朝廷会弹压、安抚并用,待叛乱平息后,追究反叛者的责任,同时也会惩处引起反叛的有责官员,或是在处理叛乱时不得力的官员,最后调整不合适的政策。因为各朝政府都还是力争“獠人”的安稳,不至于形成气候,危害当地秩序,给其统治带来隐患。

总之,自“獠人”北进,进入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版图以来,中央朝廷对“熟獠”、“生獠”的统治更为直接,二者的互动更为频繁,关系也更为复杂。总的说来,中央朝廷依然视“獠人”为“蛮夷”之类,依然有歧视的眼光,即便是“熟獠”也被区别于当地汉人对待。但是无论是朝廷温和的招抚、羁縻政策,还是诉诸于战争,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獠人”与当地土著的融合,使“獠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有比较大的发展。



(0)

相关推荐

  • 《隋唐系列》中睿相继四:复唐五大臣一贬再贬与张柬之去世

    神龙二年即公元706年三月初七(庚戌),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被武三思陷害,全被处斩,籍没家室.不久,中唐名臣朱敬则也被迫退休致仕. 三月初九(壬子),洛阳城东七里多的地方,地面的颜色如水,近旁的树 ...

  • 左郡左县制

    左郡左县即蛮郡蛮县,蛮郡何以名左郡,一般认为,蛮左地区设立的郡县即为左郡,但实际上,"左郡"."左县"在<宋书·州郡志>中就已经大量出现,而&quo ...

  • 李魏巍 | 大理国与交趾李朝的均势制衡关系探究

    大理国与交趾李朝的均势制衡关系探究 李魏巍 摘要:大理国与交趾李朝分别是红河流域上下游的两个强国,双方共存216年,两国虽然形式上都是宋辽.宋金二元朝贡体系中宋朝藩属国,在宋朝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却 ...

  • 唐代的僚人述论

    唐代的僚人述论_王文光民族史论文自选集 僚人是中国南方的古代民族,从<魏书>开始给僚人立传,当代学者多有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翁家烈在<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发表的< ...

  • 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寨堡建制及功能演变

    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寨堡建制及功能演变 和丽霞 摘要:北宋修建寨堡的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在边防体系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治方面的创举.北宋在西南地区的寨堡设置集中反映了北宋政府在西南地区的边防思想和民 ...

  • 中国古代王朝的羁縻统治:奠定中国大一统的制度基础

    本 文 约 615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min 从两汉至隋唐,中原王朝一直致力于对边远地区的经营.但因距离遥远.文化迥异等原因,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成本过高,只能采取不同于中原州郡的管理方式.在中 ...

  • 初探人得病与治病的机理一一心理篇(即心理与水篇)

    我们要认知我们相信的东西,信念,对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内脏.及其系统的水分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江本博士通过把水传递的信息,拍摄成肉眼看得到的水结晶照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影 ...

  • 中古大族河东裴氏,魏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兴盛,宰相就59人

    这个宰相村其实说的是中国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顶尖士族之一的河东裴氏,用宰相村这个名字做宣传其实大大降低了逼格.宰相村这个词汇,完全体现不出中古顶级士族的威风和内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世家大 ...

  • 中古丝路上粟特人的商业活动

    欧亚大陆的通商活动中,中亚地区处于枢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为中心的河中地区(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有一个在汉唐丝绸之路上异常活跃的民族--粟特,唐朝人称之为"昭武 ...

  • 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杨 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隋墓,胡人,胡服,胡汉交融 摘要:隋墓中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随葬品所占比例较小,有武士.仪卫.仆从.马夫.驼夫.僧侣 ...

  • 清华简《心是谓中》初探|先秦人的天命观与身心关系

    ⊙看看我们先秦的心学吧,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 这样的一种中的理解,很有意思,不大像是我们过往理解的那种中心,倒像是中轴线.那地球来说,这个 ...

  • 初探北欧维京人——维京人的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是怎样形成的?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里,有这么一批人,其穿梭于大洋之中,游走于海岸之上.他们是魔兽中矮人的原型,他们也是如今流行文化中的翘楚.在历史上,他们曾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比哥伦布早了5 ...

  • 故宫院刊 | 葛承雍: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艺术形象试解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 ...

  • 门扉胡人:中古墓葬石门上的别样艺术

    汉代石刻门扉上的门卒转化为隋唐石门上的胡人,不单单是人种生命转换的过程,也是其依附性和世俗性为特征,胡人入华后效劳朝廷,忠诚勇武,无形中从整体上提高了胡人的形象与声誉,从艺术上说,门扉胡人是门第等级& ...

  • 人图领读者:《中国中古制度转型的思想背景与政治空间:盛唐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随着同学们返校 校园里响起久违的读书声 从"人图领读者"启航,书海泛舟 活动信息 阅读是从书页中汲取前人经验,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能够帮助提高个人的修养与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