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13)《龙隐寺踏桥》 马云骧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别离亲人和故土,从繁华大都市无怨无悔奔赴艰苦、陌生的大西北三线。对他们来说这里人生地不熟。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了种种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不会生炉火,不会打煤砖,做不熟饭等等,有时半夜加班回到家属院还能遇到狼。有些年纪大的随迁父母,赶上雨天要涉过泥泞雨雪的道路,踏上几级台阶去如厕。蹲不下腰,躬不下腿,加之秋冬季节西北风穿过茅坑吹凉了屁股,又吹凉了满身的酸和楚。没有在三线经历过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感受不到的。

《龙隐寺踏桥》

文:  马云骧

一九六八年八月中旬,我穿着短衣、短裤离开天津,踏上美丽的平凉大地。

来到平凉,没想到平凉的秋天特别地来得早,虽然穿着秋衣秋裤,早、晚仍感到丝丝凉意。

到平凉没几天,我便迫不及待地去园艺场买苹果。在那个以粮为纲、宁要社会主义草也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年代,大城市是买不到苹果得。

园艺场在龙尾山脚下、泾河之畔。从“建华园”出发,要踏过泾河那座简易桥,方能抵达园艺场。据说桥那边还有一处始建于汉唐时期著名的寺庙——“龙隐寺”。

龙隐寺所在的山,平凉人称它“龙尾山”。龙尾山风景秀丽,南北两侧两支泾河源流在这儿交汇。有人把它形容为:一泓泾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可见龙尾山之美了。

初来“建华园”的人,哪一个不想踏过桥参观游览龙隐寺,或到园艺场购买大城市买不到的国光、黄元帅大苹果。

我第一次踏龙隐寺桥,是个秋天。

我站在泾河南岸望着绳索桥,不假思索地大步踏上龙隐寺桥。

当我两只脚踏在桥上,向前迈了几步,桥竟然摇荡起来,越向前走,摇荡得越厉害。两条腿开始发抖,身体也跟着晃动。心理感到害怕,不停地喃喃自语:“坚强,坚强点!”随即猫下腰缓缓向前挪动,一米,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挪动到河中心——突然对面急匆匆走来一位农民,胳膊挎着盛满鸡蛋的蓝子。

桥,开始剧烈摇荡!农民与我相遇那一刻,桥倾斜了!我的身体失去平衡。桥在晃荡,山在摇摆,天在旋转,剧烈的摇荡几乎将我翻进泾河!我本能地趴在桥板上!两只手牢牢地抓住桥板------农民快捷地踏过桥。而我两只受到惊吓的眼睛,还在久久地、惊愣地盯着桥的那头------

“没有人过来!”

我迅疾爬起来。惊恐,警告我;胆怯命令我:“不能再往前走!万一再------”于是,我便战战兢兢地返回桥头。

失败了,第一次踏龙隐寺桥失败了!

失败让人懊恼;失败更让人沮丧!

周围的人鼓励我:

“嗨,那算什么,我第一次踏那桥跟你一样,差点没翻掉河里。”

另一个人紧接着说:“翻掉河里?那个季节河里那点水,掉下去不就洗个澡吗?你夏天过桥试试,那才叫险!桥下洪水把大石头冲得咕噜咕噜在河里滚,我都没害怕,两条腿像绑了鸡毛似的,嗖嗖地踏过去了。要搁你,还不吓死!”

又有人插嘴:“你甭吹,你知道山腰那座龙隐寺吗?”

“嘛,嘛!嘛我不知道。不就是安史之乱,一个太子住过庙里,后来当上皇上,把庙改叫龙隐寺了。对吗?你以为我不知道?”

那个人反问道:“龙隐滴珠也去过?”

“那还用说,我还喝过它的泉水,倍儿凉倍儿凉的。”

那个人接着问:“见过那两个道士?”

“道士?不就是那个“东北军”当兵的吗,西安事变队伍散了,东北老家回不去,来这里出家,他还给我讲过不少华清池捉老蒋的故事呢。”

“算了算了,不说那些。”

我问:“冬天也有人踏过桥去吗?”

“当然喽。到山上网鸟、打野鸡,打兔子------听说有时还能看见狼、野猪什么得。你没看到养子寨家家户户墙上画着白圈儿?那是吓唬狼的!”

------

听他们七嘴八舌一说,桥那边不光有国光、黄元帅苹果,还有那么多好玩、好去处。我暗下决心:“爬,我也要爬过去!”

一天,正值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时分,趁过桥的人少,我拎着手提袋,勇敢地奔向绳索桥。

正午,灿烂的阳光,照在太统山,照在崆峒山,照在龙隐寺,照在潺潺流氺的泾河,照在布满干打雷的“建华园”------照得美丽的平凉四方大地,熠熠生辉。

站在泾河岸边空旷的原野,我望着碧蓝碧蓝色的天空,高高的天上,望不到一丁点儿云朵。

走到桥头,我仔细地打量着龙隐寺桥,察看泾河两岸。笔直的绳索桥静静地横躺在泾河上;往日桥下涛涛流水,今天变成涓涓细流。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胡子鱼”绕着卵石,在水中游荡。

我趴在桥上,屏住呼吸,两只手交替扒住桥板,手足并行,缓缓地,缓缓地匍匐前行。一分钟,两分钟------二十分钟,终于爬过了桥。

我站在泾河彼岸,高兴地大声呼喊:“成功了!”“成功了!”“我踏龙隐寺桥成功了!!”

洪亮的呼喊声,响彻泾河,回荡在龙隐寺上空。

虽然踏桥成功,但踏得艰辛,踏得狼狈。哪如“西军电”那批学生。

他们也是在一个秋天,结队游览龙隐寺。

十几个人踏在桥上,如同走平道儿。

走在前面的王金月,故意把桥踏得左右、上下摇荡。尽管紧跟其后的王文霞、二孟、宋翠英迸发出石破天惊地大喊大叫;人高马大的吕德宽、于传发被迫低下头、猫下腰。几分钟功夫,十几个人全部有惊无险,从容地踏过龙隐寺那座绳索桥。

那个年代,来到“建华园”的职工,不是爬崆峒山,就是龙隐寺踏桥。

踏桥的人,有增无减。园艺场干部、职工愈来愈担心:不堪重负的桥,哪一天会踩塌,那将断掉上下班唯一通道。

消息传到军管会主任郭建玺耳朵里,他操着浓重鼻音的山西腔,下令:“今后,不管是谁,谁都不许踏龙隐寺桥!”

在那个军管的年代,郭主任的声音,就是命令,谁敢不听!

不过,也有人偷偷骂他:“郭老闻,放你妈的屁!老子踏桥你也管,你军管会管的也太宽了!?”

提起郭建玺,有人送他一个雅号:“郭老闻”。郭老闻这三个字,前面两个好懂,“郭”是他的姓氏,“老”应该指年龄,郭那时年约50岁,称得上是位“老”者;“闻”字呢?闻字代表何意?是“听见、耳闻”的意思?还是“用鼻子嗅气味”?到底哪种解释?我至今弄不明白。

不能踏那座桥了,去龙隐寺游玩咋办?买苹果咋办?------

“建华园”的人们,苦苦地等待着“郭老闻”开恩!

又一个秋天到了。

三天门曹老汉,伴着行道树上秋蝉衰弱的残声,把装满两箩筐的苹果,摆在建华园大门口树荫下。

曹老汉,是个不乏精明的农民。总是他,首先把外地新品种蔬菜、瓜果引种自家园子。当秋霜打落树叶的时候,你还能围在火炉边,吃曹老汉种植的西瓜。

曹老汉箩筐里的苹果,引来众多职工驻足观看、购买。

建华园里的人们,称赞曹老汉的苹果和园艺场的苹果一模一样、香甜可口。

也有人悄悄私语:“买曹老汉东西,注意别上当!夏天,我'一下(读hà)子’买了曹老汉一整筐杏,拎到家发现,笼上部甜胡胡(核),甜胡下面埋得都是苦胡,可难吃啦!”

“苹果跟杏子不一样,他再聪明,总不会把'国光’充当'黄元帅’吧?”

议论中,有人倡议说:“以后就不用过泾河买苹果,要买,就买曹老汉的得了。”

听到众多议论,暗暗自喜的曹老汉,眯着不大的双眼,呵呵呵地笑个不停。

在那之后,寨子街,柳湖公社,张八沟、鸭儿沟------的苹果树,相继绽开粉色、白色的花儿。

想买苹果得人,有谁还愿意战战兢兢地踏那座颤颤悠悠的龙隐寺桥呢?

反正我是不去!再不让“踏龙隐寺桥”那个狼狈相儿重演了。

附图:这座建在泾河上的桥,是供平凉园艺场职工上下班用的,建华园的职工经常踏过这座桥,到园艺场买苹果。人走在上面,桥就上下颤动,也经常有人翻掉河里。夏河水暴涨,水流很急,很是危险!嘴馋的人总是不怕危险,冒险也要千方百计踏过去。

《三线岁月》前文推荐

【三线岁月】(序) --王春才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1、漫漫西行路--马云骧
2、我的回家路--王文侠
3、初到建华厂--吕德宽
4、神秘的军车--马   俊
5、探亲路上--杨树田
6、搭便车--马云骧     
7、我被分配来三线--陶德华       
8、我随先生上三线--王铭声      
9、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熊  锋      
10、告别亲人--刘淑芳   
11、北京飞来金孔雀--马云骧       
12、神秘的建华厂--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1、干打垒--周得时
2、泥土筑新居--马云骧

3、 搬入三线新居--刘淑芳

4、 “风水”建华园--马云骧

5、 《难忘的小事》——纪念三线建设五十周年!--梁卫东

6、 《一马离了------》--马云骧

7、 《一条毛围巾》--马云骧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1、 《 DIY----三线生存的本领》--周得时

2、 《短文两篇》 --刘淑芳

3、 《悠悠三线情》--杨树田

4、 《黄面面挖地基》--吕德宽

5、《黄面面变成了黑面面》--吕德宽

6、《青春度冷月》-- 马云骧

7、《锅炉会战》-- 王铭声

8、《东北出差》-- 王铭声

9、《打家具热》-- 熊   锋

10、《拉煤路上》-- 马云骧

11、《一双小孩鞋》--王铭声

12、 《难忘的几件事》-- 冶 金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三线精神,永传于世


◆ 每日掌灯急书 小编不澄不休 ◆

❣ 请帮扩散 请多支持 ❣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