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刀客云集盘锦下苇塘,可是冬天吃“冷饭”是怎么一回事

“民以食为天。”这不仅是我国的一句俗语,更是千百年的先人们总结出的真理,有了丰富的食物,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是在百年前的盘锦,却有一种职业根本无法好好吃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从19世纪开始,由于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各省的百姓无法生存,于是开始被迫迁移,大量山东、直隶(今河北及周边)和河南的百姓走出山海关,来到东三省谋求生存,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长远来看,这一人口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填充了东北的人口,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创造了很多“新”的职业。

因为闯关东的外乡人有更大的生存压力,所以他们常从事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无论是淘金、挖参抑或是砍木,贩马,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盗匪的威迫,让他们的工作并不太平,相比之下,有一个工作则较为另类,虽然也是十分辛苦,但是至少安全系数较高,那就是做一名刀客,这个刀客可不是混迹江湖,快意恩仇,而是到盘锦割苇子。

今天的盘锦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被誉为是“石化新城”,但在民国时期,百姓们可不知道啥叫石油,当时盘锦最大的特色就是苇子。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辽河的入海口,滚滚而来的辽河水带来了鱼虾,也带来了泥沙,大片大片的芦苇就生长在这上面。

芦苇作为一种高大的禾草,对净化污水有极强的作用,但是当时的人可不在乎这些,他们只知道芦苇可以编席子,编扫帚,花絮还能填枕头。在当时,每一片芦苇荡都有一个苇霸,苇霸都是本地较为有势力的人,割苇子的刀客听从他们的安排,苇霸指派他们工作,刀客们只要守规矩,苇霸一般不会为难刀客,毕竟不好好待刀客的坏名声传出去,下一年就没有刀客,肯给苇霸割苇子了。

割苇子的技巧有很多,首先是收割时间,一般来说,刀客们都需要半夜起床,因为冻苇子较为容易割断,其次就是工具的使用技巧,收割芦苇使用的是直头、长把儿的镰刀,由于这种镰刀很像砍刀,所以才戏称割芦苇的人为“刀客”,这种镰刀刀把尾部还会有一个圆孔,这是为了穿一条牛筋绳套在胳膊肘上,割芦苇时就可以使用肘部、肩部和腰部的力量,否则单纯用手腕的力气,没几下就气喘吁吁了。

割苇子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禁火,因为苇草极易点燃,所以苇草场明令禁火,刀客们如果想抽烟,只能在晚上在房间内进行,还要有监管在一旁全程监视,这还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最痛苦的是饮食问题。

无论是淘金者,挖参人还是木帮,他们至少都有条件吃上热乎饭菜,可是刀客们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苇草场的饭菜都需要专人配送,饭一般都是白米饭,菜是白菜炖粉条,听起来似乎伙食不错,其实这背后都是无奈,由于苇场严禁生火,所以饭菜必须外人来送,可是做饭的地方离苇场至少也有两三里路,虽然饭桶的外面,罩着棉被,可是因为气温太低,等饭菜送到苇场时,饭菜早就凉了。刀客们在苇场一呆就是大半天,早饭和午饭都只能吃冷饭,如果饭桶的保温差一点,他们吃的就是带冰碴的饭菜,刀客们真的是太痛苦了。

刀客们为了生活,吃带冰碴的凉饭也要忍受,毕竟来到盘锦,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干活的,想一想他们的生活,再想一想我们现代的生活,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蜜罐子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辽河韵》刘亚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0)

相关推荐

  • 世界第一大苇田——盘锦苇田

    辽宁省盘锦苇田,原为世界第二大苇田,亚洲第一大苇田:近年因世界第一大苇田--欧洲多瑙河三角洲大苇田萎缩,盘锦苇田因而跃升世界第一大苇田,也是"地球之肾"--辽东湾盘锦湿地的重要组成 ...

  • 割苇子的时候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的.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2019,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人物篇)

    这是我本年行走的四季,这是四季流动的风景,这是风景中的人物,这是人物中轻巧的精灵.寒来暑往,白驹过隙:春来一碧万顷,春和景明:夏来烁玉流金,赤地千里:秋来秋高气爽,金风玉露:冬来集萤映雪,朔风凛冽. ...

  • 割苇子的人—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苇海是大自然奉献给盘锦人的礼物,芦苇浑身都是宝. 春天,辽河两岸,无数的芦芽从清浅的水面中悄悄探出头来,嫩绿的面容带着娇羞.不久她们就有了亭亭玉立的身姿,惹得轻盈的黑嘴鸥凑近她 ...

  • 中国最后一条真龙现身:1934年辽宁营口坠龙,到底是不是真的?

    1934年7月16日,十几天暴雨过后的辽宁盘锦的田庄台附近的辽河岸边,发现了一条龙,于是民众们纷纷赶到那里,一条方头方脑的龙有气无力的蜷躺在地上,忽闪忽闪眨着大眼睛,身体灰白色,尾巴有些卷起来,腹部处 ...

  • 盘锦红海滩

    盘锦红海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湾东北部2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苇丛中,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内. 盘锦红海滩以全球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为背景,以举世罕见的红海滩.世界最大的芦苇荡为 ...

  • 《影游视界》走进盘锦醉美湿地之三

    辽河自古以来就是辽宁人的"母亲河",它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盘锦醉美湿地位于盘锦市大洼区辽河左岸,红海滩风景廊道北侧,靠近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岸边滩地错落,万顷芦洲 ...

  • 捆苇子的人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韵.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民国时老北京除夕守岁的珍贵照片 年夜饭吃得要有仪式感

    春节作为汉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腊月三十除夕又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有许多的习俗和讲究,今天我们就跟随民国老照片一起穿越回那个年代,看看老北京是如何过除夕的? 在除夕之 ...

  • 冬笋腊肠这么炒,笋片不涩又入味,好吃下饭,冬天吃正当时

    冬笋炒腊肠是一道好吃的家常菜,笋片甜脆,腊肠鲜甜,冬天吃正当时.不过要做得好吃,关键要去除笋的涩味,还要让不易入味的笋更有味道.接下来一起看看具体做法吧. 用料:冬笋150克,腊肠2根,猪油半勺,盐半 ...

  • 民国时盘锦割苇子,为何苇霸也不敢惹刀客,只因这样一个原因

    民国时期,因为农业机械还基本为零,所以催生出一类劳动群体--刀客.所谓"刀客",是指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给东家收割农作物的一类人.在东北地区就有大量的刀客,其中有一类刀客十分厉害,他 ...

  • 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他们睡觉时,棉衣服的里面为何要塞草

    民国时期,盘锦有很多割苇子的刀客,他们不仅需要每天在苇场辛苦劳作,到了晚上还需要对自己的衣物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可以顺利工作,究竟是什么处理方式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 ...

  • 民国时的白酒,被认为是下等人喝的酒!60度以下是假酒?|陈放|基酒|原酒|酱香|白酒

    清朝是白酒真正盛行的年代,从此酒叫白酒了,很多时候不用杜康指代了,而且现存的大多数中国名酒品牌的历史,都是从清代开始的.当时统治阶级多为满族和蒙古族,北方寒冷的气候,对于烧酒的需求非常大.任何饮料,都 ...

  • 他遍访民国时各行名家,写下旧京风貌,呈现活灵活现的民国江湖

    北京,自公元1276年元大都建成以来,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华夏中枢.国家都城之地位.山川绵邈,岁月悠长,中国人民心中形成了深厚的"北京情结".人们对北京感兴趣,也对以前北平的风土人情. ...

  • 华州下庙镇:民国时父亲在咸中做饭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 的 父 亲 作者 刘合心 父亲讳刘宽仁,乳名房娃,生于淸宣统二年(1910)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卒于公元一九九一年农历正月十四日,享年八十有二.父亲青年时, ...

  • 民国时北京热闹非凡的白塔寺庙会上色彩照 迤逦数里仕女云集

    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学名叫做妙应寺,因寺中有建于元代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覆钵寺白塔而得名白塔寺.它建于辽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也是北京城内民国年间还存在并又确认的最早寺庙. 悠久 ...

  • 民国时京剧女伶的素颜上色彩照 旗袍包裹下的东方气质

    女伶,通常指的是过去那些卖艺不卖身的专业戏曲艺人.但在旧社会,因为艺人身份低贱,却很少有女伶能做到卖艺不卖身,更多的则是声色兼营,在艰难的社会中委曲求全,混口饭吃. 大多数的女伶都来自贫困和家道中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