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国的历史将变得不再一样...
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国的历史将变得不再一样。很多历史将出现无法弥补地断档,然而在一场天时、地利、人愿的机缘巧合下,他以一己之力拯救并定调了后面干年的历史规则。无数的上古尘封因他而重建天日;无数的英谁豪杰自他笔下定调;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是局限于一个朝代的断代史,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整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父子将华夏大地自从有传说开始的所有历史全部整理了出来。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史料要么是找不着,要么是不全,很多史料都是口传心授的代代流传;很多压根就是神话故事。还有的史料在流传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进行篆刻重写,那么就会出现错字问题,所以搞历史,在几干年前的那个时代,天生就具有着极高的门槛与困难。
司马迁祖上自周朝开始,就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后来虽然中间断过一段时间,但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代,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复了祖传的手艺。这份家世首先就帮助司马家解决了最困难的原材料门槛。由于有这一代代积淀的先决条件打底,重拾祖业的司马谈觉得要干点什么才对得起祖祖辈辈的这份得天独厚。他立了一个志:要整理中华民族数干年的历史,要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司马谈做回太史令的时候,司马迁才十岁,由于老爹有学术性公务员的独特优势,司马迁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进行深造学习。司马迁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汉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形成人生观的这段时间,正是汉王朝国势强大,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年代。司马迁在大国豪气和正规教育的熏染下,形成了他开阔大气浑厚优美的文风。
司马谈立志后,开始大量搜集阅读史料,为修这部大史做准备。但是真一干起来,他发现这活儿已经不是他能干完的了。由于他立的这个志向太过于远大,他要串起在此之前有史以来的所有事情,横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他自已这个岁数怎么算也干不完了。司马谈四目望去一片漆黑,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最高点,司马谈一度消沉,但看到了正在看书的儿子,他突然想到了“父子接力”,司马谈找到了司马迁,给他讲了家传渊源,以及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父亲对他说:“周公去世五百年,出现了孔子,现在孔子也去世五百年了,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人像周公和孔子那样,记录我们的文明,传承我们的文化呢?”
父亲希望他能肩负使命,早日参与到这个宏大的工程,在这一次关系到史学命运的谈话当中,司马迁选择了无怨无悔的子承父业,并迅速的进入了角色。
历史选择了司马家族,司马谈唤醒了家族沉睡的使命,将文明传承的火炬递在了司马迁手上。有了天时地利,十岁的司马迁开始读古文,接受义务教育,学术界大腕儿董仲舒成了司马迁的导师,19岁的司马迁以追寻历史遗迹,考察民风为主要目的,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长安,开始了一次壮游。
司马迁每到一个地方就考察风土人情,做大量实地采访,他为李斯不能与周召并列而惋惜,他为贾谊抑郁逝去而同情,他寻访民间传说已久的禹洞,考察孔子的老家,循着屈原的指引,司马迁用脚步丈量西汉帝国。陶冶了他的性情,获得了不同寻常史官的视野。尝到了甜头的司马迁在日后又跟随武帝去过大西北,自己走过大西南,跨过山河大海,他在浊浪滔滔的太湖边伫立过,也曾在成都平原绵绵细雨里行军,彩云之南灸热的阳光照耀过他的脸庞。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逝世,《史记》的重担彻底交接到成司马迁肩上,就在司马迁集中精力创作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为《史记》的问世蒙上了阴影。
公元前99年一天的朝堂之上,李陵战败的消息传来,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居然投降了匈奴,绝大多数人对他口诛笔伐,司马迁为李陵执言,触怒了汉武帝被判了死判。想要免死有两个价码,那么交50万钱,要么接受宫刑(阉割),司马迁面临这场横祸,他想到了父亲对他的嘱托,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没钱的司马迁选择了惨无人道的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司马迁当了自已的秘书长(中书令)。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太监担任的,明摆着就是把司马迁当成了太监,司马迁更受刺激,经常精神恍惚,出了门就忘了自己想去哪,一想到自己受过宫刑就浑身出冷汗,司马迁在酷刑下活了下来,并坚定信念誓要完成此书。宫刑改变了司马迁的情感,让《史记》的思想更加深邃尖锐,超越了一般史书的藩篱,有了更加触动心灵的力量,他把他的全部的生命与书融在了一起。《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公元前91年即将走到生终点的司马迁将《史记》全书完成,终于用一生成就了“史家绝唱”,共得130篇,526000余字。从此无人知其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