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坊店、小马厂、北蜂窝…这里是包罗万象的海淀南大门!
东部的会城门是金中都北城墙西边的城门,元灭金后中都城被毁,会城门则作为地名流传至今已有860年历史,唐朝陈子昂在此处写出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北接历代文人墨客游幸的旧迹古池——玉渊潭。
西边更有因明景泰朝翠微公主而得名的翠微路。
而公主坟由于埋葬清朝嘉庆帝年轻的三公主、四公主成为具有哀怨幽冥故事的著名地标。
此外,区域内还拥有什坊院、小马厂、木楼村、普惠寺、木樨地、茂林居、北蜂窝、皇亭子、双贝子坟等著名历史地名,可谓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
地名的由来
羊坊店,指中国历史上的金代于公元1153年兴建的中都城的内、外西北隅地区。
该地名最早出现于元代的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一书中,该书记述元大都,金中都及辽南京有关官署、水道、坊巷、庙宇、古还、风俗等北京风土人情的书籍,是现存最早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文献。
古代北京城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而辽、金、元、清建国均与游牧民族相关,因此羊畜类商品成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老街景
据《析津志》记载:辽代由于城内拥挤,凡是鲜活家畜的交易都在城外进行,宰杀后方可入城上市。由此“羊市”大概在辽代就已形成。
到金中都时,每日城中要消耗大量羊畜肉类,于是这里逐渐成为一个有关贩卖羊畜类及其配套的客栈车马店以及各种作坊等相关产业的大型集市,时称“羊房店市”。因此羊坊店又代表一个古代历史上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区域。
元代大都兴建后,羊市所在地成为偏远郊野,到了明代走向衰弱演变为“坊”的居住村落,曾名为“羊望店村”、“羊房店村”,自清代始称“羊坊店”至今。
小马厂:从驯马场到赛马场
小马厂,位于羊坊店街道办事处辖域的东南隅,东邻白云桥,南邻莲花池东路,西邻北蜂窝,北邻以贝子坟。占地面积3.64公顷,建筑面积63343平方米。
清军入关,马兵骠迅,在京师四处设有马厂,因这所马厂规模较小,便称之为“小马厂”,随之在小马厂周围形成聚落。
马,在人类的生活、生产、战争中功勋卓著。一匹好马,除平日喂饲刷洗,还需要驯马、遇马。
西便门外三里许有一块遛马之地,为居住在宣武门的镶蓝旗、西直门内的正红旗和阜成门内镶红旗的官兵提供了方便,城内外的王公子弟也来此地驯马。
1900年庚子事变后,西人见此地开阔,就在该地建筑跑马场。马道长里许,宽二丈余。春秋两季举行赛马会,各国侨民乐此不疲,常到会参赛。由于交通便利,每逢赛期各方人士纷纷前往。
《清末北京志资料》载:“北京赛马原无定规,大半不过是富豪子弟之娱乐。城内外寺观之庙会,即白云观、黄寺、黑寺、蟠桃宫等庙会日,选择其附近的开阔地作为马道,在此跑马。观众在马道两旁,男子站在路上,妇女儿童站在车上观看。富豪子弟有马之人可随意进入马道,并无赌钱之事,仅以博得观众赞赏、大露其脸为满足。亦有妇女乘马车比赛者,名为跑车。以马必肥,车必轻为崇尚。此外车饰必新,服装亦入时,此亦为一种美观。”
这段记载反映1907年7月以前的情况,文中提到的“白云观”,即指的是白云观西侧的小马厂。那时的“赛马”,主要是为了“露脸”。1932年《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称“小马厂”,属第13自治区第7坊。说明小马厂居民点已形成。
从清初到民国,由初设马厂为了驯马,到赛马形成跑马场,由露脸到赌博,最终在京师地面上灭迹。
木楼村:半殖民地的痕迹
木楼村,位于羊坊店街道办事处辖域的南部居中,东邻北京西站,南邻莲花池,西邻西三环中路,北邻铁路总医院。清末英国商人的别墅,因南端两角各建木楼阁,故称木楼村。
晚清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性的城市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经济。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的逐步深入和不断扩张所引起的。
外国商品的倾销,使原来封建城市经济结构中的若干手工业生产受到排挤而趋于衰落。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外国经济侵略势力又在北京投资设立洋行、银行和铁路、厂矿,特别是在财政投资上对北京的中央政权进行了巨量的借款,从财政和金融上以至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北京的买办化封建政权。
从19世纪末起,西方国家相继在北京开设洋行,如英国的怡和、安利;美国的慎昌、公懋;德国的禅臣、礼和;日本的三井、三菱等洋行在北京都设有分行。
洋行经营的业务一是倾销洋货,二是收购文物和农副产品出口。据北平社会局调查资料,英商在北平开办的洋行有18家。
实力雄厚的洋行垄断某一方面的业务,如怡和办理机器轮船、火车各大业务,剥削和压迫北京城乡人民。
清末英国一位商人在什坊院之东,莲花池之北建别墅,四周以高大的玫瑰作围墙,北部是住宅和花园,南部是果园,南端两角各有观望木楼2个,中间相隔500米,当地民众称“木房子”、“木房店”、“木楼村”。
中华民国四年(1915)内务部职方司《实测京师四郊地图》称“木房店”。民国年间《北平四郊详图》标为“木楼村”。
新中国成立后,木楼村不再住英国商人,成了羊坊店乡的自然村。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称册》称“木楼村”,靠近什坊院村,属海淀分局羊坊店派出所管辖。
木楼村的变化史向人们昭示,在旧社会里,外国商人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特权,将洋货打入北京市场,这是经济上半殖地城市标志,继而北京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木楼村昔日是英商的别墅,与其说是清末北京经济活动的产物,不如说是半殖地城市的痕迹。
翠微路:凄凉的传说
翠微路位于海淀区西南部。北起西折与万寿路相交,南至吴家场。日伪时期(1939 )辟筑为土路,与万寿路相交之处,遥对西山之翠微山,故移名于此。
翠微指青绿的山色,用之于山,则谓山青。建国以后,对翠微路进行扩建,敷设沥青。其西是万寿路,再西是西翠路,因位于翠微路之西而名。原亦为土路,六十年代中期铺沥青。西翠路之东原有东翠路,后撤销。
葬在翠微路的公主坟,网上流传着一个版本,民女格格凄凉而死,相传乾隆皇帝在民间认的干女儿,逝去后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人们都管这座坟叫公主坟。年长日久,周围长满了杂草。直到解放前,这座孤坟还孤单单地立在那里,就像姑娘生前在皇宫里一样凄凉、冷清。
另一个版本就是这里埋的是清代惟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她可能葬于阜成门外的孔王坟、其父孔有德的墓旁。
北蜂窝:铁路旁的养蜂人
北蜂窝位于北京西客站东北,东邻木樨地;南邻铁路京广线;西邻羊坊店路;北邻复兴路西段。历史上,这里养蜂人居多,称蜂窝子。
清末,京汉铁路从该地穿过,铁路以北称北蜂窝。北蜂窝路东是北京铁路局,路西是铁道部,靠南是铁道大厦,铁医路西段是铁道部铁路总医院(现北京世纪坛医院),此地居住的大都是老铁路职工和其子弟。
京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由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
当时国库空虚,为了修筑卢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备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诺。
随后,为生产卢汉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张之洞开始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但每年200万两银子,对庞大的工程无疑是杯水车薪,并且仅仅拨款一年,就因东北局势紧张,清政府下令“移卢汉路款先办关东铁路”。
蜂窝子就是养蜂人集中居住之地。蜜蜂养殖是人工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等产品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
蜜蜂养殖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蜂蜜的利用是从渔猎时代开始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在西班牙的壁画中,就有女子攀藤采蜜的图。
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五王朝的寺庙里,遗存有刻着养蜂人向蜂窝吹烟驱蜂的浮雕。这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的史实。
历史学家以及研究者从研究甲骨文的成果推断,我国从殷商时代已有养蜂。
羊坊店区域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海淀南大门”和“进京第一印象”的区位特点。辖区内中央单位、重要军事机关和大型企业居多,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公主坟商圈毗邻而立,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政务活动中心和繁华的商业中心。
悠悠岁月,历史长河。羊坊店的那些曾记载历史变迁的著名地名和人物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人口的流动转移中逐渐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说明:本文由海淀这些事儿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部分信息来源自:海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