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车仔线,长又长,女行千里记爹娘
今年农历闰六月,村里的“姐妹群”在月初就交流什么时候去“送饭”,带什么去。
“送饭”是指外嫁女儿给娘家送,包括米,面,活鸡,父母每人一套衣服。其他物资,多多益善。
我请教双亲,为什么闰月要“送饭”,父亲说这可有典故呢,说是寡母婆带仔,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嫁出去了,儿子也都成家,约定每人赡养老母亲两个月。某年遇到闰月,多的一个月谁养?商量不下,遂由女儿养。女儿送来很多米面,足够老母吃一个月。
故事很粗糙,也不经推敲,例如,六一得个六,六五三十,一个月三十天,六家平分每家五天,不是很好算?
所以,数学和逻辑学在民间故事里基本没什么事儿。
母亲补充说:“那个女儿说,怎么能让自己阿爸阿妈饿肚子啊!?”她说得生动,恍如亲见故事里的女儿说话的样子。
故事在母亲心里,是生根的,就像“阿公”(村里土地神)一样,给她支撑和力量。
小时候,确乎记得每到闰月,姑姑们就约好来给奶奶“送饭”。母亲和小姨也约好去给外婆送。那时候的送饭,是真的在家里将饭煮熟了,猪肉也煮熟了送去的。我们家跟外婆一个管区,“送饭”基本不过夜。姑姑当中,同一个镇子的当天往返,在县城和市区的两位就要过夜,小姑经常和奶奶一起睡,说话到深夜。
年节假期回娘家,我们都会找时间和母亲唠嗑,姐妹几个在那张有特殊气息的床上,或坐或卧,围着母亲。平时在电话里听她说过的事情,再听一遍。引她说我们小时候,说她自己小时候,张家长李家短,二伯爹三叔公,话题半径无限长。
母亲识字量大约在三百吧,三年前她学会用老人手机,不但一家人的名字认读无碍,而且将爸爸和我们兄妹五个的电话号码全记下来了!第一次给我打电话,得意地说:“阿云吗?这是我自己打给你的……”
小谷曾说孝养父母,有四层,分别是养身、养心、养志和养慧。照顾父母吃饱穿暖可以养其身。多关注父母的心情让他们感到心情舒畅,是养其心。能继承父母的志向,遵照父母的愿望,达成个人的社会价值,对社会有回馈,是养父母的志。帮助父母去掉一些习性,老来更有良好的追求和健康的爱好,助长智慧,愈来愈达至正念,是养其慧命。四“养”之中,最难的是养父母的“慧”,
我读初二那年,一篇作文在学校墙报登出来,爸爸专门骑车去看。他告诉我,某某老师说我会写小说。他脸上的飞扬,撞着我的心,接下来这二十多年,我每次提笔,那个模糊的场景会浮现,柔软地絮状铺开。
是以这么多年 ,我读一点书,写一点字,始终不敢懈怠。
我前年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去年爸爸有了微信,教他看链接,查看公众号文章。那天去看他,他说看来看去都只看到最近那篇“垃圾桶”(《你不需要垃圾桶》),我又给他复习怎样查看历史消息。我知道,他每天不到五点醒来,看女儿的破文章提神。那些文字被翻来覆去地看,大约它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吧。他说好久没看新文章了啊,这话烧着我。
唯有拼命写啊。
五个月前的一个大清早,爸爸发了一张图片,是他在纸上写的一段话:
“文章来自生活,离开生活就不会写出好的文章 。我看多遍,越感真实。多好的啊!
“读了文章,兴趣油然而生,我回到学生时期了。每天都看几次。回味无穷,欣欣自喜。
“写文章如裁(栽)树,开枝散叶,花盛叶茂,叶落归根,浑然一体。点题,道白自然。哈哈!”
——爸,我给你上墙!
他的字一直圆滚滚的,像象棋子。这张应该写得比较慢,没那么圆了。我把图片收藏起来。鼻子有点酸,心说我爸真好骗啊,被我骗回到学生时代了。就让我厚着脸皮,继续用浅薄的文字,自以为是地给父母养志、养慧吧。
闰月“送饭”须在当月农历十五前完成。月初我们送完,回来时,爸爸给了一个红包,还有两个缝纫线,说:“自古老人说了,车仔线,长又长,女行千里记爹娘。”我们那里把缝纫机称作车衣机,“车仔线”是缝纫线,在乡下,确实也见不到比车仔线更长的东西了吧。
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南华牌缝纫机,放在妈妈的窗台下 ,隔壁的三姐四姐有时来借用。我小姨也有一手好车工 ,还会绣花,给我做了一条绣了小猫的浅紫裙子,大妹妹的是一条小公鸡黄裙子。这几年,三姐四姐小姨都当了奶奶外婆,也都接受着女儿的“送饭”了。妈妈说现在的人也渐渐怕麻烦,米面不用带了,水果点心,时兴食品,来看看,给点钱,吃顿饭,坐坐就回去,都有车,路又好开,什么时候来不行?不像从前,全靠走路,单车都少,一年见不了几回。外婆也一早就要求她送饭不用买衣服,说自己的衣服都放不下了。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父母子女间的情感表达,必定越来越趋于多样,有些形式渐渐兴起,有些则消亡。不变的,是藏于心底的最柔软,是一卷车仔线也没法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