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川出嫁仪式思考
中国婚嫁有共性,同时各地也有自己的特性。二十年前的洛川,结婚虽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却没有太多繁琐的仪式,要说最繁琐的仪式当属敬酒吃饭。敬酒对象不同,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不同的。一般的亲朋好友,就是喝酒而已,要表达的心意已经通过记礼方式表达过了。但是重要亲戚,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舅舅等之类的,就需要给新人敬酒钱。这样的习俗在现在依然如此,尤其是新人双方都是洛川当地人时,这属于默认的做法,并不需要提前告知。
对于嫁女,洛川人更是是没有多少习俗,对于女方家来讲,要准备的相对较少,仅是在出嫁女儿当天邀请亲朋好友吃一顿正式的酒席。当然,男方的迎亲队伍也参与吃这顿酒席,不过不需要上礼。过去办婚事,男方家两天,加上准备怎么也得一周,现在虽然简单了,男方家依然相对较忙一些。而嫁女在洛川显然要清静很多,既不鸣炮,没有仪式,也不贴对联。男方的迎亲队伍在吃过女方的酒席后就正式将新娘娶走,没有讲话,也不需要致辞。相反,在男方家有简单的仪式,在窑洞前拜天地,有趣的是,新人都不配合拜天地,好像不是他们在结婚似的。结婚有正式的仪式,又有司仪,新人的父母同时在场,对我来讲,一直都是在电视里看到的。我在洛川经历的所有婚事,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只是没有多想罢了。现在,在受到城市婚礼的影响之后,农村也开始举行婚礼仪式,花钱邀请婚庆公司举办婚礼。这已经开始正常化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唯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女方也会邀请婚庆公司举办出嫁仪式。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参加婚宴,在女方出嫁仪式上照的,这对我来讲是第一次看到,我也不知道洛川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嫁有了仪式。这样的仪式显得不完整和单调,因为这个仪式依然是和洛川当地的风俗紧密结合的。要是在城市,正式的婚礼男女双方定会放在一起举行,但是在洛川是不可以的。因为新娘的父母是不可以在结婚的时候去新郎家的,即现在虽然也有了相对隆重的仪式,但这个仪式具有特殊性,是在缺少一方父母的情况下举行的。正式结婚还坚持在黄昏时间估计也只有洛川了。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从洛川婚事的大概过程就可以看出来。结婚当天,在简单吃过早饭之后,男方家先要让新郎去上坟,告诉祖先自己要结婚了,上坟回来后开始起身去女方家。女方家的准备工作就是迎接亲朋好友和迎亲队伍,不需要上坟告知祖先自己要出嫁,因为在洛川女性是不允许上坟的,现在情况好了很多,但家中如果有男性,则依然不需要女性去上坟,而且即便是新娘家的其他男性同样不需要上坟告知祖先家里有人要出嫁。在迎亲队伍到女方家之后,就开始简单吃点饭,然后开始吃酒席,酒席结束后迎娶新娘回新郎家。在女方家的酒席结束后,会有闹玩的过程,比如会在新郎脸上抹红,问新郎要烟,烟有时会要很多,各家情况不一样,但是这个过程基本一样。这样,等新人到起身时候,基本已经到了下午三点以后,甚至更迟,一般只会迟,不会早。过去结婚大多数选择冬季,因为结婚会置办很多吃的,在冬天不容易坏掉。经过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等把新娘迎娶回来,一定到了下午之后,天基本已黑,天不黑的情况是很少的,除了我自己因为特殊情况外是中午举行婚礼外,我之前在洛川经历过的婚事都是在下午五点之后。
现在洛川的婚事基本过程依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唯一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女方出嫁的婚宴开席前也举行简单的出嫁仪式。这个仪式参与人仅是新人和新娘的父母,新娘父母在结婚当前不去新郎家的传统在今天的洛川依然得到了保留。这种双方父母不见面,正式娶回家的时间依然定格在下午五点以后的传统,是洛川婚事最大的特点。毫无疑问,这是男性社会的特色。尽管女方也在努力改变这种重男轻女的状况,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固有的的思想观念。基本很少有人不这么做,除非另一方不是当地人。出嫁仪式的出现,打破了出嫁冷清的场面,使女方父母和亲戚也能感觉到喜庆的气氛,换作以前,这种结婚的仪式只能在新郎家的舞台上上演。我所希望的婚礼或者说我认为更加合理的婚礼,应该是新人双方亲戚,至少新人双方父母和重要亲戚应该坐在一起共同见证和祝福新人。将隆重的婚礼与女方父母和亲戚割裂开来,是对女方家的歧视和不重视。记得以前送亲回来后,新娘的父母和其他亲戚都问过我类似的话,"男方家准备的充分不,吃得好不好,新房布置得怎么样"等等。当时觉得很正常,现在觉得很不正常。自己女儿出嫁,身为父母却不能到场参与,只能让其他人去参与,这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家里孩子如果多的话,可能这种感觉还不至于很强烈,如果是独生女,这让新娘父母作何感想。双方合在一起办婚礼又有何不可,如果说因为礼钱和酒席钱而不能相容的话,以后的日子又能相容多少。要是有异议,各收各的礼,各结各的账总该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讲,既然都一家人了,何必计较那么多,将来的一切还不都是孩子的。
出嫁仪式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结婚过程以及双方父母亲戚的分割,则是遵守固有传统的表现,这样的传统现在看来虽然是当地婚事的特色,但是却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因为即便近在咫尺,新娘家除送亲的人之外,父母及其他亲戚都不能到新郎家去。可以说,在一起举行婚礼是因为新人双方中的一方不是当地人,即习俗不对外。也许是人口的流动冲击了过去的婚俗,才出现了所谓的出嫁仪式,也许是人的觉悟越来越高,不能因为是出嫁女儿,就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喜庆的气氛。我想若能再向前发展,也许会更好,那就是将出嫁仪式和婚礼合二为一,新人双方父母亲戚共同见证、参与和祝福新人。结婚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婚姻的真谛是什么。当然应该是年轻人为了成家立业,使家族得以延续。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讲,名义上是到了男方家,成了男方的一个家庭成员,实际上,对于男方来讲,虽然并没有入赘到女方家,但是却成为女方的女婿,也是女方家庭的一个成员。这样来讲,基本就平衡了,女方就不会有太难过,不要总是纠结于"只闻娶人喜,不管嫁人苦"的状态。对于结成婚姻的双方家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新成立的家庭和睦。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它不是不讲理,而是情大于理,为了争理,必然伤情。但这并不是说有家庭成员可以蛮不讲理,在大是大非面前,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不能触碰的绝对不能碰,否则这个新家庭是不能长久的。
我见到过强势的儿媳妇在家里的行为,使得这个家庭不和睦,直到这个年轻的儿媳妇成了婆婆之后,依然强势,使得自己的儿媳、女婿不能招架。这样的家庭是悲哀的,因为那个曾经年轻的儿媳直到自己成为婆婆都没有丝毫的长进,这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丝毫没有再继续社会化,依然停留在她不成熟的阶段。"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句话的分量。那强势的婆婆逼的儿媳走投无路,剩下的只能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在这个过程中,媳妇的丈夫是其婆婆的帮凶,他与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教会他怎么对待自己的妻子。也许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必然结果之一,可是反过来讲,如果他很深爱他的妻子,那他是否会完全站在他的母亲那边,或者说像他这样的人是否真的会爱上一个女人。父母毕竟生养了自己,对父母确实不能太过分,但是父母不能太过分,媳妇不能太过分,丈夫同样也不能太过分。过分的人在这个家庭中充当了老鼠屎的角色,他会搅得这个家庭不得安宁,使家庭成员对家没有归属感,害怕回家,也怕成家。过分的人没有家庭观念,他只会破坏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不会做一点有利于家庭和谐的事情。当一个家庭出现了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会影响后辈几代人,使后辈之人也变成有问题之人。
在这个世界上,陪伴你最久的人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另一半,而有些人却处处与另一半作对。丈夫不允许妻子花钱,认为她劳动少,可是她的家务劳动就不是劳动吗?这个世界就是不能给不讲理的人讲理。这种人就是错了也错的理直气壮,不管是否有理,但是就是声高。在洛川,我见到过很多也听到过很多家庭不和谐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我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从表面来看,多半都是男方家庭的责任,因为男方一家总是做排斥女方的事情。既然成家又有孩子了,男孩就成了男人,就要支撑这个家,如果和父母过不到一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家。分家在农村是很普遍的,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可是有人连分家的事情都做不来,宁可让自己无妻子,孩子无母亲,也要将这个女人逐出家门。一个女人嫁给这样的家庭,遇到这样的丈夫绝对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不幸。我曾经的一位同学就摊上这样的事情,后来就只能选择离婚。对于这种问题家庭,当其他人都弱,任其宰割,则会凑合延续,当其中一方不再忍受这种痛苦的生活时,则会打破家庭的平静,使这个家庭破碎。这个有问题的人造就了一个破碎的家庭,这个破碎的家庭造就了一家有问题的人。由此,家和万事兴对这样的家庭来讲将永远不会再有。强势的母亲造就弱势的儿子,儿子后天又没能及时纠正这种负面影响,他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人,甚至是一个颠倒是非的人。同样,当迎娶到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女人,对男方家庭也是致命的打击,也会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其实家里的事情,只要没有牵扯大原则性的问题,细细想来,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外面我们对外人都经常礼让,为什么就不能对家人客气点呢?更何况,对家人让步,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我们一个小小的让步,换来的是和谐,而家和则万事兴,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吗?
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