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家赵宦光,以草书笔法融入篆书书写中,开“草篆”之先河

导语:赵宧光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值得一提的,其不但精于制印,更开创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堪称一绝,志趣不凡,因此便有了“高士”开“草篆”先河之称。不过赵宧光留下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其中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明代书坛上,赵宦光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既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印人、书法理论家,又是一位隐居寒山、布衣终老的隐士。

在行草书大盛的明代,他独辟蹊径,毕生致力于篆书的研究。在深刻理解篆学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将大、小、奇篆加以糅合,并将草书的笔法与情趣融入到篆书书写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写意性特征的篆书新面貌——“草篆”。

他这种完全不同于前人的作篆方法,使“草篆”开创性地打破字体之界限,变法奇特、面目鲜明,扩大了篆书的审美领域,并对清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隐居寒山,布衣终老

在吴中众多历史名人中,赵宧光是值得推介的一位。赵宧光“泛览经书,贯串百家,策名上庠”,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人物。他热爱自然,深怀人文,为生态文化建设殚精竭虑,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关系,是中国积极隐逸文化的奠基者。

元代,因赵子昂复古观念的影响以及他身体力行重视篆书,篆书得以继唐代“中兴”后又一次得到发展。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崇尚古制,各方面皆以稽古定制为宗旨。在对待文字书写上年代久远的篆书,更激起他的尚古情怀。明确规定把篆书作为铨选官员的标准之一。

在书法观念的复古和明律政策上的支持,从布衣到政府官员都主动积极地练习篆书,篆书开始在明代全面兴起,并涌现了一大批专攻篆书的书家,也出现了以篆书作为基础性书体而加以研习的兼善篆书的书家。赵宦光就是其中之一。

赵宦光,字凡夫,又字水巨,号广平、寒山长,别号本娄东人,太仓人,国学生。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却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以精通文字学、善治印、写篆书创作“草篆一并隐居寒山”、“布衣终老”著称。

其名声虽远不及徐渭,但他的书风同样体现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背叛。他在用笔上完全摆脱唐人书写篆书的方法,以草书笔法融入篆书书写中,创作“草篆”,开创性地打破字体之界限;同时他跳过唐篆直接上溯取法。他尊籀鼓、习斯篆并掺入《天发神谶碑》类怪诞之书,博之以钟鼎铭识的烂漫写意之态。

也因幼时受其父远离尘俗的影响,形成一种超脱世俗、我行我素的性格。因此,在其父逝世后,便携妻子陆卿子赴寒山守孝,开始了在寒山的隐居生活。他们夫唱妇随,读书稽古,著书立说,足不至城市。

赵氏夫妇还利用自己文学、美学的修养在寒山白辟山境,叠岩石、凿山泉、垒小塘、修松柏、造庭院、筑寒山别业。他把功名利禄全置之度外,将寒山的山光野景与自己的读书、著作、书法、绘画交融到一起,恬静的氛围、怡然的内心世界,无论从外因和内因上都给他书法的飞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以这样淡泊高远、 率意而行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去进行书法创作,抒情写意性自然流露。就算面对前人和世人认为庄重的篆书,也能以用笔、用墨、气势上的率性而作突显情趣。

02“草篆”,篆书一种草意、写意的写法

“草篆”是赵宦光用草书之意、率性之心书写篆书而产生的极具其个性特征的新书风,赵宦光把它归为篆书中飞白的一种,是一种杂糅书体的创作。

赵宦光的篆书在明代书坛、甚或整个篆书发展史上都独树一帜,他将自己创作的篆书称作“草篆”,其在书论《寒山帚谈》中明确提出“草篆”一词:

篆书之名尤为浑乱……一日飞白,篆貌录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作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余喜作草篆以续飞白之脉,其任率自好。

他还给“草篆”一词加以解释:

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体,即上古不可得,后代不可知。自秦斯而下,居然不肯让人,试为拈按,知余言之不妄。

他认为“草篆”书体属于篆书中的飞白一类。他对“飞白”的界定在叙述篆书和隶书中都有提及:

隶书中一日飞白,篆法将变,正侧杂出,燥润相宣,故曰飞白。后世失传,飞而不白者似隶,白而不飞者似篆,皆飞白之流别也。

在篆书中“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简单地说,“飞白”就是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篆隶特征兼有、篆隶笔法杂用的书体。

而赵宦光也清楚地认识到“草篆”也是一种杂用体,是飞白的一种。另一方面,他明确说明“草篆”是他“任率自好”率性而为的创作,是篆书一种草意、写意的作法。为此他颇为得意,认为这种作书方法“上古不可得,后代不可知”、“自秦斯而下,居然不肯让人”,是其独创性书风。

当然,赵宦光的“草篆”和后人的“草篆”可谓截然不同。后人谓“草篆一是指篆书的草化、简化,是篆书书体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杂糅的过渡性状态,它是一种简化现象,是在字体范围内谈及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草篆一条中的定义:“草篆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此解释是针对于字体发展过程中篆书的简化现象而言,是一种无意识、无作品创作观念的“草率急速”。

赵宦光的“草篆”虽也有纠连笔划等特点,但他是融入自我审美观念、艺术思想后以书写草书的性情作篆书。根本区别在于一种是字体概念内的草篆,一种是艺术范围中的草篆;一种是无意识地简化,一种是艺术自觉意识之下的写意;一种是基于功用的,一种是审美使然。

结语:

赵宦光的草篆在明末书坛可谓独树一帜,给明代的书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后人则褒贬不一,褒则谓其创新之功,贬则谓其不守古法,落入野狐一路。

赵凡夫的草篆在篆书的历史上及晚明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大胆突破传统的规范程式,个人的努力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赵氏草篆入印给明代印坛也带来巨大影响。

清初秦爨公指出:“修能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一种豪迈之气,不可磨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