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生命的奇迹和奥秘!

中华民族在解读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规律方面有哪些大智慧呢?大体归纳起来,有生命当顺于自然、尚中尚和、恒变不居等要端。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一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然而,由于历史政治等多种原因导致近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

加之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盲,中医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充分认识,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误解。

地球上有很多奇迹和奥秘,人的生命现象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奥秘中的奥秘。解读生命的规律,揭示生命的奥秘,不仅是古代人探索的主题,更是现代科技研究的中心议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纵览中国文明史,大约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生命规律的把握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尤其在农学、医学、药学、天学和生命关系等领域,其贡献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何谓大智慧?大智慧就是“形而上”层面上的智慧,通俗地讲,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把握具有根本性的、主宰性的智慧。关注公众号打坐站桩

探索生命,与智慧何干?为什么要讲大智慧?道理很简单,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人来到世上,总想活得好、少生病、生活质量高、生命时间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不同智慧的人可能作出不同回答。大智慧则能给予我们最根本性的回答。

中华民族在解读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规律方面有哪些大智慧呢?现从大体上归纳如下。

  大智慧之一:生命当顺于自然  

自然一词有多种含义,这里的自然指天然,乃非人为的自然,即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状态与规律。顺应自然即顺应这种天然状态及其规律。

自然状态举不胜举,如日东出西落,冬寒夏热等。人的生命需要氧气,缺氧必然生病,无氧顷刻死亡,等等,举不胜举。

人由大自然产生,是大自然提供了人们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时空等条件。

顺应自然指顺应天地之间的大规律

何为天地大规律?这得先从天地谈起。天地间最大的实体就是太阳和地球。

正是因为太阳提供的巨大光能、热能,才使地球产生生命,才使生命得以维持和繁衍,可以说,太阳是我们天地间光明和温暖的总施予者。

我们所使用的一切能源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食物也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它。

反过来,光有太阳,没有地球,生命也不可能发生。没有了地球,一切生命也将失去依存的处所。

地球上的四季形成主要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有关。古人认为四季对生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收、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人人都可感知的天地间的一种规律。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极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经过亿万年的摸索,通过总结人在天地间生存的经验;

探索天地运转与生命间的关系,我们祖先终于找到了许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例如,春天当如何调整人体机能,顺应环境,减少疾病;

夏天又当如何……除了要人们具体怎么做以外,还总结出了许多极为精辟的天地运转与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中医是用阴阳这一学说加以阐述的。

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十分精辟合理,这和西方一些哲学家提出与天斗的观念正好相反。

试想,自然规律即大自然的伟力,是人能违抗得了的吗?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的道理十分简单。然而,昧于此理者却大有人在。

例如,以所谓现代文明,用空调把夏令变成秋令或冬令,把冬令搞成春令或夏令;或把自己变成“电烤鸭”,整夜在电热毯上烤;

或日出而息,日入而作,天天夜生活,所谓“春眠不知晓,不怕鸟骚扰,睡到午饭后,起来吃个饱”,直至把自己活活整出病来者,在现实生活中就并非少见。

其实,不仅人,鸟兽百虫也都顺应自然:秋天雁南飞,春到燕北归,春夏百虫活跃,冬令蛰藏冬眠。

现代社会,人们的所谓“文明病”越来越多,不正体现了大自然对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吗?这同时也就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先人的诸多思想的真理性。

  大智慧之二:尚中、尚和  

“中”、“和”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即不偏不倚,适中,正好;“和”,即和谐、协调。

先说“中”

有人把“中”理解为中间、中点、一半、正中。这是不对的。

“中”,当是时空交合中的最佳点,或是事物组合中的最佳状态,而不是一半对一半。

为了便于理解,不致误解,有人干脆把它比做美学上的黄金分割率(0.618)。这有些道理,但“中”的含义与应用范围比黄金分割率大多了。

“中”,既属于道(规律),又属于方法论,因而“中”又称为“中道”。

“中”的思想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起源很早,既是我们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主体思想,又是中华大智慧的具体体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氏族社会帝喾高辛氏治理国家时,就“溉执中而遍天下”,而致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风调雨顺,天下归顺)。

后来到尧舜禹执掌天下的时代,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尧,他们托付天下时所传授的治国安民的要诀,就是“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心诀”的中心要义,就是要继承者“允执厥中”。“允执厥中”也就是后来说的“允执其中”。

允,作诚信解;“允执其中”,就是真诚遵守不偏不倚的“中道”。

何以“中道”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允执其中”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意义重大,它道出了天地万物的常道,且这种常道,贯穿于事物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不仅与自然、社会有关,而且与生命密切相关。

首先,生命的产生就必须阴阳二气的适中,光有天不行,光有地也不行,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只有适中才行。

生命的维持与存在也是如此,天太热不行,否则万物将枯死不生,天不热也不行。热到什么程度为好?就是适中。

适中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处都有体现。人生理上,阳太亢不行,太弱也不行;

阴太盛不行,太少也不行。

动和静得有“度”,这个“度”就是“中”。饮食亦如此。好东西有营养,一下子吃得太多不行,全不吃也不行,适中即行。

  人的身体怎样才算健康?  

健康的人,中医称之为“平人”。什么是“平人”?按《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所说:“平人者,不病也。”

那么,具体讲什么是“平人”与“不病”?唐代王冰注解“平人”“不病”,就是人的“脉气无太过不及”。“无太过不及”,就是适中。脉气反映人的全身状况,所以诊病先诊脉。

脉气“无太过不及”,就是人的身体阴阳气血“无太过不及”,也就是一个“中”,这样才算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体阴阳与气血“无太过不及”呢?作为人,就应当对生命进行自身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调心和调神两方面。调心包括调情志和调心性。

在情志上,人有七情是正常的,但不管是喜怒还是其它情志,无情感,面肌固定,不行;太过也不行。

总的原则是不能走极端。范进中举,喜过了,所以疯了。大怒,导致脑溢血,也是过了。

所以调情志,就是调到使它合乎“中道”。调心性也如此。心性范围很广,包括人对道德、情操、理想、志趣、心理等多方面的理解与追求。不管其中哪一方面,追求太过不行,没有也不行,说到底也还是一个“中”字。

  究竟怎么调形?   

调形不外乎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几个方面。具体说来,慎起居就是作息有时,太劳作、太动不行,太安逸也不行;夜来熬夜,夜以继日不行;天天蒙头睡也不行。总的原则是奉行一个“中”字。适寒温、节饮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关键还是一个“中”字。

  什么是生病?  

生病的本质就是气血阴阳有偏。阴在人体偏多(包括阴邪),就一定会得阳病,阳在人体偏多(包括阳邪),就一定会得阴病。我们的医生干什么来着?医生的职业从本质来看,就是用药物或器械手法去帮助病人损有余补不足,使其阴阳气血恢复到“中道”状态。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中”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如上面所说的那么简单。比如睡眠,人在其一生中,婴儿时睡眠时间长,每天要睡18个小时左右,儿童时则12个小时刚好,成年后则睡8小时刚好,老年时则每天5-6个小时就够了。

此外,因身体状况、劳作的程度不同,时间还会有所调整。

吃饭也是如此。医生用药,总的要求是合乎“中道”,因为是补药,大用、乱用肯定会出错,因为是攻伐药而当用不敢用或不顾病情体质超量猛用,肯定也要出事。所以,好医生不容易做,知常要守“中道”,达变也还得守“中道”才行。

  再说说“和”  

前文已说,“和”即和谐、协调。最早给“和”下定义的是周朝末的史伯。面对周朝即将灭亡,周王朝当政者问史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史伯回答说,周朝违反了一个“和”字。

他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又说,和“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里从事物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源与基本规律。所谓“和”,即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个性,又承认多样性和个性之间必须统一和互相制约。同,与之相反,变差异为同一,则不能生物,反而害物。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假如这世界上都是阳,没有阴,生命将不能发生。社会也同理,不能人人都是农民,也不能13亿人都是工人,不能人人都是老板,也不能人人都是打工者。在生命活动中也同样。

人生了病,不能人人都用同样的药,人要健身,也不能无分长幼男女强弱,天天都去长跑等等。否则,就是同,没有差异,从而不能生物。所以史伯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相同去助相同,一切就完了)。

“和”,承认差异、个性,又承认差异和个性的协调,这才符合自然大道。天地间有阴阳两种气,两气不协调,不是偏阴,就是偏阳,则万物不生。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人想繁殖下一代怎么办?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也说了,“阴阳和,故能有子”。“五行”分别代表五种不同属性的事物,五行俱备,且生克协调,才能长养化生万物。凡一方偏亢或不足,事物即不能正常繁衍发展。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情志,这是自然规律,不能少,不协调也不行。

如何才算正常?孔老夫子在这方面曾作过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老夫子既顺应人的心理又对人的情感作了有必要的节制,使人情得到恰当表达,即“中节”,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健康、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这正是从心理与理性方面给“和”下了科学的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或者“和稀泥”。为了达到“和”,有时也需要斗争和调控。例如,社会富人太富,穷人太穷,这社会就必定会失和。

怎么办?执政者就应该进行平抑协调,社会才能安宁。这在医学上的运用,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某一方面偏胜,损之使其和;某一方面偏衰,补之也是使其和。

中医在治疗上,有一种和法,实际上是对某部分出现的特定症状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从纠偏扶正角度来看,和法可以说无处不用。

比如,疑难病症的辨治中,无处不体现一个“和”字。又如,在一个处方中,有多种不同的药物,要根据药性配伍得当,使各药各展所长,又统一协调,这样才能治好病。在养生中,也是处处事事使生命机能协调、和谐。

从这些方面看“中”“和”,不正是我们认识生命、把握生命规律的一种大智慧吗?

  大智慧之三:恒变不居  

《易·系辞》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恒变不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应对事物矛盾变化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第一本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哲学书就是《易经》。

《易经》讲什么?就是讲变化

有人解《易经》的“易”为蜥蜴一类的变色龙,身体颜色能随环境而变化,古人有蜥蜴一日十二变之说。

又有人说“易”字的写法上边日下边月,即表示天地之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解释。但不管书名怎么解,《易经》处处讲变化倒是事实。

书中由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继之再推演卦象达千种,每卦都有着不相同的卦文和爻义。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变化和应变呢?现在看来,这种强调正好符合事物运动的一些基本法则。从哲学角度去看,世间万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人从出生走到老年,其间就经历了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历程,即使天天静坐不动,其呼吸、心跳、新陈代谢也一刻不会停止。

这种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强调了,并且我们祖先还十分强调应变,反对不变。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察今》就借三则寓言来阐明这个道理。

第一则说的是荆人欲攻宋,但中间隔着一条叫澭水的河,为了攻宋时能顺利渡河,他们在河中插上线路标志。后来水涨变深了他们不知道,仍按标志走,结果淹死很多人。

另一则故事就是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则故事,就是说一个妇女在河边把她的婴儿往水里推,路人问其为什么这么做,妇女说孩子爸爸会游泳,这孩子一定会游泳。这三则虽均是讲不知应变,然而角度又各有不同。

在不懂这类应变智慧的医生中,犯上述三种寓言所述错误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一个医生给一位老人看感冒,他用一层不变的套路给老人用阿斯匹林之类的药物去发汗。

病人第一天吃药发了点汗,果真病状减轻。第二次请他看,他不知病情由外感较重已变成虚多实少,仍用上次他认为有效的发汗药,病人服药后出一身大汗并出现心慌气喘症状。第三次请他看,他认定感冒还未好,仍用发汗药,结果病人在大汗淋漓中心脏衰竭。

一层不变的僵化思维真的能害死人啊!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门急诊,不管什么病来了就挂水,医生也是不管什么病,凡来就诊即先输液,输生理盐水、糖水,或水中加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且已成定式。

以致大小医院吊瓶架一字排开绵延很长,成为一种景观,医生则统统成为名实不符的“抗旱排涝工作队员”,他们离开“水”就干不起来了。这种对不同病或相同病不同人(老人、小儿、体弱或孕妇)不加区别对待的做法,可能害人。

  中医的思维不同  

中医学术的灵魂,就是强调知变、识变、应变。

中医名家常说:“医者,易也。”又说,医易同源、同理。

同什么呢?就是同变化之理,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辨证施治。什么是辨证施治?说穿了就是恒变不居,也就是辩证法中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一样的两个人或两个动物或两棵植物是没有的,这是对的,因为即使外表长得非常像,其内脏、心跳、呼吸速率、激素水平、健康状态也肯定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应该有所差异,这才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强调知变、识变、应变,就是强调事物间的差异,强调个性,这不仅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也符合辩证法中处理矛盾的一般法则。从其性质来讲,不仅是智慧的也是科学的。

  具体应怎么运用  

如一群人,同样都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怕冷、流涕、无汗、舌淡,就给他用辛温发汗解表药,日常生活中的生姜也可代用;

有的人则表现为发热、口干、面红、咽喉肿痛,这时就要用银花、大青叶、草河车、板蓝根一类辛凉解表、解毒药;

有的人表现为寒热不显但气短乏力、脉弱,就要补虚和解表药一起用去扶正解表……举不胜举。这仅是一种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疗法药物也各不相同。这样一类推,大家就大概可感知中医是如何治病的了。

而由于受西方医学治病有分型、套路、定式的影响,现在大众中也有个通病,一遇到感冒,病人即主动要求吃板蓝根冲剂,医生也往往不加区别辩证,处方随手一挥。

殊不知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只对有咽喉红肿疼痛或兼有其他热毒等热性症状的病人才有效,其他均无效。

看来,我们的医生尤其是西医不知应变、思维僵化的通病,已经“传染”给大众了。

中医有一本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学医人必读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教人用恒变不居的思想去辩病治病。该书治疗思路、应对方药,如神龙出没贯穿全书,可以说把恒变不居这一智慧运用和演绎到了极致。

上述仅列举了中医大智慧的一小部分,可谓鼎之一脔,限于篇幅,难以尽述。其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并峙的双峰,中华文明的独到与精辟,毫不逊色于西方。

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开启认识迷雾的灯塔,是照亮未来的阳光。

我爱中医,并非仅仅因为我血脉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因为我爱真理,我爱智慧的阳光。

---------《万圣心印书院》---------

○ 本文部分摘自《网络》,本公众号小编整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

  • 中医对生命功能节律生物钟认识

    中医对生命功能节律生物钟认识. 生物钟也称生物生理功能钟:属生物生命活动规律或功能周期性节律总体流注. 生物钟是自然形成稳定具规律性功能作用机制. 1.生物钟内容特色 生物钟是生物体整体或微观生长壮老 ...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先人易经文化

    2018年11月26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在深圳举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作家梁晓声致辞,"民无魂不利,国无魂不强 ...

  • 一天一学中医 |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

    太象学院开启「一天一学中医」系列内容,让我们跟着张宝旬老师的节奏,坚持每天打卡,一起来学习中医吧! <内经·五运行大论篇>: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 中医认为生命是 ...

  • 科学家在人类大脑发现特殊的“突变基因”,它或是人类聪明的关键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众所周知,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恐龙灭绝.在哺乳动物崛起之前,恐龙灭绝了,经过数千万年的进化,森林古猿出现了. 林猿生活在树上,能有效地躲避 ...

  • 揭露生命的奥秘与奇迹

    修行居 导语: 中医遵循天地人和,顺应自然的规律,解读生命的中华大智慧,讲述生命顺于自然,致中和,恒变不居的中医智慧,揭露生命的奇迹和奥秘,惠益大家. 中华民族在解读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规律方面有哪些大 ...

  • 精是物质,气是能量,神是信息,用精气神来揭示生命与健康的奥秘

    精是物质,气是能量,神是信息,用精气神来揭示生命与健康的奥秘

  • 生命的奇迹

    什么叫做不服老? 不服老就是八十岁仍是十八岁的状态, 过了十八岁以后的每一年都是十八岁. 就像是这位老太太一样.在她111岁生日宴上,仍精神抖擞,跟往年一样,还与自己白发苍苍的女婿共舞了一曲. 111 ...

  • “弹”出生命的奇迹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近些年的阅兵式,会不会跟科教授有同样的疑惑:歼20战斗机身上,为啥有两条弯曲的金属线? 其实,它是用来爆炸的微爆索.能将牢固的座舱盖玻璃震碎,使飞行员逃生. 微爆索 然而震碎玻璃只 ...

  • 战士一仗打出威名,上演了生命的奇迹,成为特等战斗英雄

    1948年2月28日,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奉命在宜川以西的瓦子街一带阻击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勘的部队. 29日清晨,刘勘手下的两个团抢占了瓦子街东南山高地,企图凭借此山打开向西的通道. 三 ...

  • 从史铁生到袁隆平:生命的奇迹总是宠爱有心人

    ◎ 选择此书的原因: 因为微博<读书,我们是认真的>这个超话选择了这本书,在阅读认真超话帖子的过程中,看到了粉丝们写了关于这本书的心得,被它散发出来的生命气息吸引,在当当网购买了纸质版: ...

  • 生命!奇迹!

    (放到您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 【津巴时讯】生命的奇迹!老者被大象袭击后,拖着残腿爬行......

    据<Pindula>6月1日报道:津巴布韦万基地区的一名74岁村民,在丛林中被一头重达6吨的成年大象袭击,右腿被折断,自救爬行8小时最终幸免于难.   5月5日下午2点左右,当地村民Hla ...

  • 生命的奇迹 - 秦兆虎如何起死回生的?(民间中医奇人秦兆虎)

    疫情当前,中西医的争论又起了,反中医的不遗余力抹黑中医,即使中医在新冠的治疗上优势碾压西医,也改变不了他们.原因很多,但他们就有说中医治愈的那些轻症是自愈的,这话也没错,所有的病都得靠人的自愈力才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