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成千上万的人都想要收藏一件德化白瓷?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德化白瓷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时至今日,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真品的德化白瓷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由此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 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在历史上,有一种瓷器,用一抹白惊艳了世界,在海内外被争相尊崇收藏。它就是德化白瓷。
据陶瓷研究专家黄静在《永远的中国白——广东馆藏德化白瓷集赏》一文介绍,从15世纪起,欧洲各国也掀起了仿造德化白瓷的热潮。1470年意大利人从《马可·波罗游记》中学习德化白瓷的配方和制法,生产出“梅迪西瓷器”,实际上只是低温陶器。到了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器,这是欧洲瓷器的滥觞,也是欧洲仿造德化白瓷最早的成功者。此后在1725年相继建立的法国尚第里和门尼西瓷,以及后来建立的法国圣科得、查得密瓷厂和英国的切尔西瓷厂等,也都纷纷模仿德化白瓷进行生产,使欧洲的陶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欣赏的白,是“不纯正”的白。这种白,在本色里注入了融融的暖意,在无色中萌动着浪漫生机。
我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 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