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痰湿型脂肪肝”的方子!瘦肝、瘦肚子、瘦血脂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典型的“痰湿型脂肪肝”。
什么叫做痰湿型脂肪肝啊?说白了,就是眼下这个脂肪肝患者,中医辨证,可以看作是痰湿中阻。
这样的脂肪肝患者,太多了,数不胜数。
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8岁,医案记载姓高。
这个人,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右部胁肋和剑突下,总感觉到胀闷不适,偶尔还会隐痛。
这个感受,持续了一年未见明显好转,这让患者比较紧张。于是,他到医院检查。大夫告诉他,这就是脂肪肝导致的。
怎么才能改善这个脂肪肝呢?患者思来想去,决定投中医治疗。
找得谁呢?是辽宁杏林名宿卢秉久老师。卢师曾是王文彦的学生,在中医消化疾病治疗领域,很有建树。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舌苔白腻,舌质淡胖,而且患者整体形象比较肥胖。
细问得知,患者平素爱吃肉,尤其是爱吃肥多瘦少的红烧肉,大便有时候正常,有时候稀溏。平日喜欢睡觉,乏力,容易困倦,不爱动弹。运动,几乎没有。
验血,发现血脂异常。
了解到这些以后,卢师很快就开了一张方子。此方被记录得十分完整,如下:
白术15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柴胡15克,黄芪30克,焦山楂30克,草决明20克,大黄10克,车前子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
医家嘱咐,服药期间,每天晚饭后必须慢走30分钟以上。
就这样,患者在服用10剂以后,感觉到诸证有所缓解,于是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并配合运动两个月。这时候,再去检查肝脏和血脂,发现肝功能等指标基本正常。
至此,治疗过程结束。卢师嘱咐,平时多用山楂15克,泽泻15克,大黄5克,黄芪2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半年后随访,病情未曾复发。
这是在2011年,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上刊发的验案。我觉得它特别典型,所以收录在案。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属于我开篇提到的,痰湿中阻型的脂肪肝。
怎么知道是痰湿中阻呢?
你看啊,此人舌苔白腻,舌质淡胖,这是不是痰湿之象啊?白腻苔,主痰湿上泛于舌。舌质淡,乃是痰湿困脾,气血乏源,舌体失养。
痰湿困脾,运化失常,所以患者大便稀溏。
脾主四肢。脾为痰湿所困,四肢就乏力。
痰湿上蒙清窍,所以患者容易困,洗好睡觉。
痰湿化作脂肪蕴积在体内,所以患者体胖。
当然了,他平时爱吃肥的红烧肉,饮食不节,这算是导致痰湿中阻的原因之一。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既然是痰湿困脾、中阻于内,那我们就去健脾除痰湿好了。只要体内痰湿一去,肝脏就不会再受痰浊所扰,功能就恢复正常,血脂也会随之好转。
如何操作呢?看看当时卢师的配伍——
白术15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桂枝15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柴胡15克,黄芪30克,焦山楂30克,草决明20克,大黄10克,车前子10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五苓散的加减。不用我说,眼尖的人,一下就能看出来。
五苓散,源于《伤寒论》,基本组成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效,在于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其中的注猪苓、茯苓、泽泻,用于利水除湿。白术,健脾燥湿,杜绝痰湿生成之源。桂枝,善于温阳化气,辅助痰湿的化散。
应该说,这个五苓散,现代中医临床常常用于治疗痰湿中阻。这是很多中医人都用的办法。
上文医案里,卢师在五苓散的基础上,以苍术燥湿运脾,以陈皮行气除湿,以黄芪健脾益气,以半夏燥湿化痰,以山楂化积降脂,以车前子利尿去湿,以大黄通腑泄浊。并用柴胡疏肝,以免痰湿困阻,郁遏肝性之条达。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意图。
总而言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把患者困于中焦的痰湿之邪去掉,还给患者一副清爽健康之体。只要痰湿没了,就能达到瘦肝、瘦肚子、瘦血脂的目的。
文老师的文章写到这里,您是否也有所触动呢?
当下,我们国人正遭遇脂肪肝危机。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如果连脂肪肝都没有,恐怕都会被人刮目相看。一个单位体检,所有员工全军覆没,都有脂肪肝,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虽然说这个事儿,在早期不痛不痒,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但是长期下去,一定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并有可能演化成肝硬化。因此,我们决不能选择无视脂肪肝。
在所有脂肪肝患者里面,痰湿中阻型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主要表现,就是腹部肥胖,舌苔白腻,舌质淡胖,平时懒得动,爱睡觉,喜欢肥腻饮食,便溏,消化不好,血脂异常。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去看中医,通过祛湿利浊之法来改善整体的身体状态。上文中卢师的配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非专业读者,最好还是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借鉴、应用,不宜盲目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