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体生物钟得了诺贝尔奖,难道熬夜真会致癌吗?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著有《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给了“细胞自噬”的研究,然后各种断食、禁食养生的帖子就满天飞了。

2017年,诺贝尔奖给了生物钟的研究,获奖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获奖的原因是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机理。可以预料的是,各种人体器官排毒时间表的文章也要满天飞。

“生物钟”得了诺贝尔奖后,微信中关于人体器官排毒表的文章开始满天飞 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干这行的都知道,研究其实是一件苦逼的事,如果一个研究结果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并给全民造福,也是善哉善哉!但就怕别有用心的人对科学进行谬传,反而让谣言深入人心。

一、熬夜真会得癌症吗?

说到生物钟,有人会脑补一个小闹钟的模样,在人体里滴滴答答响。这实在是过度脑补了。

实际上现在关于生物钟的研究,多半都是昼夜节律的,很少能精确到二十四小时。

说到昼夜,必然要涉及熬夜是否会得癌症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觉得会,并且在2007年把熬夜的致癌性列为2A级: 对人类致癌可能性较高。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定性的问题,是根据目前的研究看出有这个可能性,但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来衡量熬夜带来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样的数据导致了世界卫生组织给“熬夜” 扣上了一顶致癌的帽子 。

负责定义致癌物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有关“熬夜”致癌的专家工作组由来自10个国家的24名科学家组成,他们给“熬夜”打了一个“2A”的评分是基于这样一些依据(1)

  • 八项流行病学调查中,有六份都表明上夜班给妇女带来乳腺癌的风险,虽然这个风险不是特别大;

  • 经常穿越不同时区的空姐,也有昼夜节律紊乱的问题,她们的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比一般人有所增加;

  • 在动物实验中,夜晚不关灯、或者让动物长期体验时差,都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经常穿越不同时区的空姐,她们的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比一般人有所增加

当然,这些专家也认识到目前的研究有很多局限,比如,在很多研究里,上夜班不是唯一的因素,对夜班的定义也不一致,夜班的开始、结束的时间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比如,对于空姐的调查,则存在着检测偏差的问题,同时这些人群也比一般人经历了更多的宇宙辐射。因为这些不确定性,“熬夜”致癌还只是一种可能性。

但因为世界卫生组织这个“熬夜致癌”的结论,38名丹麦妇女获得了雇主保险计划的补偿金。这些妇女得了乳腺癌,并且能提供证据证明至少有20年以上的夜班工作史,而且在其他方面都属于乳腺癌低风险,比如饮酒少、没有乳腺癌家族史等等。

如果熬夜真能导致癌症,这影响可就大了!据统计,有超过10%的参加工作的妇女都上过夜班,而熬夜玩手机、泡酒吧、追连续剧、写论文的则无计其数……既然影响如此之大,相当多的科研人员必然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比如2016年,在综合分析三个新的前瞻性研究和之前已发表的相关数据之后,有一份研究报告说:上夜班、包括长时间上夜班,基本不会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2)

这完全跟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反,也是跟世界卫生组织在叫板。这个新的研究是前瞻性研究,而之前的都是回顾性研究,按理说前瞻性研究比回顾性研究可靠,但是不要指望世界卫生组织会因为这些新的结果就会给“熬夜”翻案,为什么呢?有人指出这份新的研究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 虽然是前瞻性研究,但是随访时间才有3年,不足以观察到熬夜给乳腺癌带来的影响;

  • 研究中的考察对象平均年龄为67岁,对于这些妇女来说,上夜班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旧账,如果有伤害要发生早已发生,如果没发生,那多年的退休生活可能已经修复了伤害;

所以,支持“熬夜致癌论”的一方认为这个新的研究并不可靠,论文需要打回去“熬夜”重新写。

二、那我们还能不能放心熬夜呢?

大家看到两派科学家把数据扔来扔去,可能感觉头脑要分裂?也许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能不能给一个准讯,到底熬夜有多大坏处?

好,生姜既然熬夜读了文献,也不在乎熬夜解读一下:(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

1. 偶尔熬个夜,不会就得癌

熬夜和乳腺癌发病只是有相关性,不会因为偶尔熬了个夜就会得癌症,正如红肉也有致癌风险,但是不会因为吃过红肉就要得癌。

但是,不管熬夜能带来多大的风险,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不熬就别熬,万一健康出了问题,不可能谁都像那38个丹麦妇女一样拿到补偿金。

2. 如果要熬夜,必须熬出规律

实际上熬夜的危害可能与生物钟关系不大,有害的其实是没有规律的生活。在之前发现“上夜班”和“乳腺癌风险”有相关性的研究中,最明显的是每周上夜班不到3次的人,如果每周上夜班超过3次,效果反而不明显了(3)。 可见,一个没有规律的生活,比一个昼夜颠倒的生活更可怕!万一非得熬夜,干脆把它整成常态,反而没有那么可怕。

3. 因为熬了夜,需要补个眠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没有办法,必须得熬夜,那就尽量补足睡眠。如果不能早睡早起,那就晚睡晚起,或者补个有规律的午觉。

不得不熬夜后,尽量要补足睡眠

有一个在中国做的研究,发现上夜班能增加34% 乳腺癌风险,但是这风险远不如睡得太少(少于6小时)或者睡得太多(多于9小时)的风险: 53%-59%。同一个研究还发现,虽然上夜班增加风险,但是如果白天补个小觉,可以把乳腺癌风险减少43%,可见这上夜班与其说是带来生物钟的问题,还真不如说是造成睡眠不足 (4)

4. 年少轻狂熬了夜,保温杯里养个颜

如果曾经年少轻狂,昼夜节律错乱,那最好还是早日回头是岸,找到一种有规律的生活,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健康,而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想选择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时候都不晚。在2016年发表的研究中,那些以前也上过夜班的妇女,因为后来停止了那种生活,上夜班的危害也就看不出来了。

三、那些流传甚广的人体器官排毒时间表,难道真没有什么道理?

真的是没有什么道理!

首先一个健康的人,身体里不会有那么多毒。有很多通过饮食等方式进入人体的物质,经过代谢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有害的物质,但必须通过肝脏加工解毒后才会进入血液,肾脏再把血液里的这些代谢物通过尿液排除,通过这样的一个有效的系统,能把有害物质控制在一个无害的浓度,给人体一个健康的内环境。

如果非要给这些器官安排一个工作时间表,比如网上常看到的“晚上11:00~凌晨1:00肝脏排毒”,那么肝脏白天都不干活了?肾脏白天也不干活了?从食物中累积起来的那些代谢物岂不是已经变成高浓度的毒物?膀胱承受了一晚上的毒尿,还能够见到清晨的阳光吗?

有的人就是喜欢玩“朕”的游戏,睡个觉还要翻个牌,还非得要排个时间表,而且总想着那么多人要“毒”朕!

所以,休息就是休息,睡觉就是睡觉,这就是人体需要的,不至于没有诺贝尔奖的指导这觉就没办法睡了,更不要相信那些毫无证据、杜撰出来的时间表。

四、那么肿瘤跟生物钟有关系吗?

有,在肿瘤细胞或者癌细胞里,跟生物钟有关的很多基因都乱了!但是,癌细胞里本来就是一个混乱的世界,然而混乱,不只是跟生物钟有关的基因乱了,其他很多基因也是乱得一塌糊涂!

古人说:擒贼先擒王!乱不要紧,只要把混乱的根源掐住了,局面就能控制。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哪个跟生物钟有关的基因可以作为癌症治疗的有效靶点!

不但目前没有靶向生物钟的癌症药物,也不可能指望调一调理生物钟,就能把一个患者的癌症治疗好。

当然,目前没有生物钟治疗靶点,并不代表未来也不会有。每年都有诺贝尔奖,每年的研究都有进展,说不定以后就有了。

五、生物钟对癌症的治疗到底有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也不能说这诺贝尔奖的级的生物钟研究太学术、太理论化,事实上,还真有根据生物钟的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癌症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需要使用6-巯基嘌呤(6-MP)和甲氨蝶呤(MTX)来治疗,有研究发现如果患者在晚上吃这些药,效果要比早上吃好很多(5)!而因为这个结果,夜晚服用这些药物已经成为在临床治疗中的用药指南。

所以,任何一个理论,哪怕是诺贝尔医学奖级的,也不能信手拿来指导治疗,需要先有具体临床效果的数据,这才是循证医学。

参考文献

(1)Straif K, Baan R, Grosse Y, Secretan B, Ghissassi FE, Bouvard V, Altieri A, Benbrahim-Tallaa L, Cogliano V, Group WHOIAfRoCMW. Carcinogenicity of shift-work, painting, and fire-fighting. Lancet Oncol. 2007;8(12):1065-6. doi: 10.1016/S1470-2045(07)70373-X. PubMed PMID: 28581429.

(2)Travis RC, Balkwill A, Fensom GK, Appleby PN, Reeves GK, Wang XS, Roddam AW, Gathani T, Peto R, Green J, Key TJ, Beral V. Night Shift Work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Three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Studies. J Natl Cancer Inst. 2016;108(12). doi: 10.1093/jnci/djw169. PubMed PMID: 27758828; PMCID: PMC5241898.

(3)Menegaux F, Truong T, Anger A, Cordina-Duverger E, Lamkarkach F, Arveux P, Kerbrat P, Fevotte J, Guenel P. Night work and breast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France (the CECILE study). Int J Cancer. 2013;132(4):924-31. doi: 10.1002/ijc.27669. PubMed PMID: 22689255.

(4)Wang P, Ren FM, Lin Y, Su FX, Jia WH, Su XF, Tang LY, Ren ZF. Night-shift work, sleep duration, daytime napping, and breast cancer risk. Sleep Med. 2015;16(4):462-8. doi: 10.1016/j.sleep.2014.11.017. PubMed PMID: 25794454.

(5)Rivard GE, Infante-Rivard C, Dresse MF, Leclerc JM, Champagne J. Circadian time-dependent response of childhood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o chemotherapy: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survival. Chronobiol Int. 1993;10(3):201-4. PubMed PMID: 8319318.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