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吴国华的散文《​保安老街》

保安老街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便会产生特殊情感,也越来越体会到所谓乡愁家思的感受。小时候,闲着没事,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新街儿的巷子口,随意看过往的大人小孩从眼前走过。每一次痴痴发呆的过程,总能带来一些天真幼稚的幻想。那种舒心的感觉,至今萦绕于怀。
童年中的保安老街,给我留下的是古朴平实、宁静安祥的印象。只要一提起那时的点点滴滴,眼前便会浮现出石板街、老房子、小巷道的景致,仿佛看到对门五婶每天早晨生煤炉的烟火,又或是能听到邻居小叔每个傍晚哼唱的小调,那样的日子使人感觉格外和煦动人、格外亲切温暖。
我是土生土长的保安人,出生时的老房子就坐落在保安老街上街头。从户口本上看不出老房子的名称,只道听途说,这儿过去叫邓家大院,民国年间曾做过扶助孤老的安济堂。一九五零年代后,房子收归国有,由镇房管所安排,一共住进五户人家。当年我家住后院,走后门进出。出门便是一条古巷——金家巷。
金家巷那时还叫金家道场,往里走到底,便是金家条垅,正宗保安特产——水芹菜出产的地方。一条小溪与巷道平行,贯穿小巷始终,传说中的“三脚两眼桥”就架在小溪上——进巷口与石板街交织的地方。这条小溪的水清晰见底,春天常有小蝌蚪和小鱼儿游来游去,吸引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往溪内丟小石子,惊扰出一团团的水花。
出金家巷口沿街向南去上街头,会经过保安小学的大门,那是我的母校。保安小学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保安街几乎所有孩子启蒙的地方,里面装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小学后门紧挨新街儿巷,巷道边是新街儿塘。沿塘岸不远出西口,便是有名的猪儿行。我上学那会,也常常从新街儿巷穿过。偶尔还能躲过大人老师的眼晴,溜到新街儿塘边晃个一圈半圈,抑或是钻到猪儿行,站在装着小猪的竹篓傍看热闹。
小学斜对面便是有名的挑水坡巷,昔日街道居民便是从这条巷子里穿行到西港,挑水、浣衣、洗菜……。每到炎炎夏日,我和小伙伴们一出校门,便常常踅进挑水坡巷,成群结队一溜烟跑到杉木桥,下到水中,疯疯打打地玩个痛快,有时甚至还忘记了回家。一直到某个同学的家长手中拿着小木条,口中嘟嘟囔嚷找到岸边,我和玩伴们才慌慌张张爬上港堤,抱着书包和衣裳作鸟兽散。
沿石板街往北走五百米,便是十字街头,这儿是保安小镇最热闹的地方。街口分别矗立着老百货、新华书店、一杂门市部和国营食堂等建筑,最吸引我们的是书店门口的小人书摊,一分钱一本可以看一个上午。
每天下午的放学时光快乐无穷,不想回家,夕阳下,蹦蹦跳跳地出了校门,和要好的三、五玩伴嬉戏追逐。记得最深的是手提鞋袜、打着赤脚踩在青石板上的情景,那种凉丝丝、麻酥酥的感觉妙不可言。我们穿行过几乎所有老房子落下的影子,也钻进过几乎所有屋檐下的每一条小巷。我们一阵风跑过,身后便会传来街坊邻居独具小镇特色、韵味十足的乡音土语——“谁家的那个谁谁,慢点,摔着了……”,提醒声中常常掺合着几声友善的笑骂。由此闹出的动静,便招引得这静谧深长的市井多了几分喧闹,而躲在门顶巢穴里的燕子显然是受到了惊扰,也鸣叫着冲上了天空……
沿街理发店,老旅社、电影院,至今尚存的玉丰泰洋搂、李家大厅、下当铺,还有针织社、缝纫社、蚊香厂、蜡烛厂、照像馆、牛皮饭馆……一溜排开,那些马头墙、长板门,那些青砖黛瓦、木刻石雕,填满了少时几乎所有的记忆。现在想起这些,并不感到当时小巷有多窄,屋檐有多矮,石板路有多不平坦,而是总觉得每一步都凹凸有致,起伏有序。
成年以后一直在保安工作,每每踏上老街古巷的时候,却好像再也听不到从前那样的欢声笑语了。在这石板路上从小走到大,亲见其变来变去,只感叹得失两便。早些时候的保护措施显然不够到位,大车辆的往来将石板街碾压得坑坑洼洼,行走已有许多不便,后来即是亡羊补牢,也再难重圆其貌。
现在和发小们提及老街,谈起老房子,一群五零、六零后竟也还能津津乐道。每个人当然都有着自己记忆中的保安老街,小小的变化对于本地人来说都算得上天翻地覆。新街儿塘填平做了小学操场,老百货傍的盛家小巷拆迁变身为商业街,搬运站改成了社区办公楼,挑水坡巷口原来的农业银行开发成了商品房,下当铺的老门楼也被拆除,办起了幼儿园……。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总避免不了一些拆拆建建,社会的变迁,随之而来的便是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但凡经历过的人们且行且珍惜。其实亦无需过于计较得失,有些东西存个念想也许更有意义。
记忆总会模糊,不知多少少年轶事早已淡忘,生计的忙碌让人无法停下来去追忆曾经,有时候就只能依靠触景生情去缅怀一些陈年旧事,也只能凭借着你我的口耳相传,去述说过往的星星点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不知值得庆幸还是怀揣遗憾,如今的石板古道已全部铺上柏油刷了黑,高耸入云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几乎全被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单位、市场也已迁离到新街。而在我看来,老街的存在可不只是一些破旧老屋那么浅显,她属于一份记忆,属于每一个保安人的记忆。而她所要表达出来的,则是小镇千年人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
故此时此刻,只想回到从前,再走一回老街。

吴国华,男,大冶市保安镇人,大冶三中教师。散文、诗歌散见于《黄石日报》、《五彩石》和《铜草花》等报刊。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0)

相关推荐

  • 那个结搅动得我心神不宁

    每每见到故旧街道的光影,人就顿在那里,凝视着. 晨光挥洒着,残存的雾气渐渐的不那么朦胧:街面与屋檐或明或暗的斑驳着. 每个台阶,每块石板,每条弯折进去的小巷,在光影里皆充满着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这种拍 ...

  • (散文名家)高财庭/高 巷

    散文名家 高 巷 高财庭(甘肃白银) 高巷在老家是属于我们老高家的一条土巷.巷道不长,弯弯曲曲,两边植满了绿树:槐.枣.梨.杏.桑.柳.杨.榆无所不有,遮天蔽日,将一条小巷掩映在绿树丛中,绿树给了小巷 ...

  • 不,我要回头,握手言和

    不,我要回头,握手言和

  • [黄石文坛]吴国华的散文《​早春的阳光》

    早春的阳光 保安镇早春的阴冷,可能只有温暖的阳光能与之抗衡,其它还有什么办法呢?天气预报上说这几天还要降温,所以就宅在屋子里不想出来.在寒冷的日子里,躲在一个有空调的房子里喝茶看书实在是件美好的事情. ...

  • [黄石文坛]张海青的散文《古樟新韵》

    古樟新韵 在千年古镇金牛有一棵颇富传奇色彩的古樟,这棵古樟就生长在虬川河畔我的家乡--金山咀. 金山咀坐落在田畈边的一个丘陵上,整个湾子呈箕形,族谱上称之为"金箕地",这估计跟我们 ...

  • [黄石文坛] 赵辉的散文《情系芜湖路》

    情系芜湖路   2010年的夏天,只身一人来到黄石,人生地不熟,有一个同事兼老乡到路上接了我,他是隔壁城市的,看他性格豪爽,几句话下来我们也便熟识起来.   公司当时在亚光新村,出门就能看到磁湖,过往 ...

  • [黄石文坛]张维友的散文《转角的背影》

    转角的背影  下午在校外巷子买完饭,准备回校的时候,偶然间在巷子的转角处看到了那位许久没看到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肩上依旧是挎着一个破旧的行李袋,行李袋的两根提绳经过长时间的磨损,被提成了两根黑黢黢的&q ...

  • [黄石文坛] 赵辉的散文《五月的雨》

    五月的雨  近来黄石多雨,大风刮过破坏力极强,有人财物受损,有人为此感伤,一场大雨,城市又成了一片汪洋.   去接儿子放学,天气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下起雨来,于是抱着他飞奔上车,任冰雹劈头盖脸打下来, ...

  • [黄石文坛] 文思棋的散文《江畔寻春记》

    江畔寻春记  "东风夜放花千树.""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古诗词中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温暖浪漫.   若要找寻春天的足迹,大概是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或傍晚 ...

  • [黄石文坛] 文思棋的散文《樱花落》

    樱花落   樱,一个很美的字,是一种花的名字.   和大多数花一样,樱花依木而开.看到这个字,你仿佛能看到漫天的花如梦似幻般在枝头挤着.闹着.笑着,花树下,一个正值妙龄的女子秀眉微蹙,裙裾飘香.或许还 ...

  • [黄石文坛]张维友的散文《乡野》

    乡野 经常会在人们的聊天中听到或者在书上看到有人指着某人骂,骂他是个乡野之人.乡野之人是个贬义词,就是说人土!十足的乡巴佬!身份地位低.但是在今天,我却觉得"乡野"是个褒义词.买的 ...

  • [黄石文坛]肖华梅的随笔《​醉美江南水乡的闺蜜游》

    . [碎碎念之写在前面]西塘之旅回来已经过半个多月了,由于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感觉人有些乏了疲惫,因此对一些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更别说打开电脑静下心来码些文字了,所以一直把这相册之事搁浅了.为了满足几个私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