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师和他的园子
蒙蒙细雨,我来到余天灯巷7号夏家鑫老师家,这是一座苏作、精致且迷你的苏州园林——夏老师花了四十多年时间堆积了他家里的园林。走进雨里,就像走进一层透明帘子,空蒙雨声,眼睛里净是夏老师家庭园林的美妙。
夏老师说,园林的三个要素:山水、建筑和题词,他的名为“庆元小筑”的家庭园林里统统皆备。山水:园子里堆积着三五座假山,很像模像样——牛吃蟹,龟兔赛跑,石朝官,一条龙,一条凤,一只象;院子里有两汪池水,游弋着色彩斑斓的各色金鱼。夏天自然种莲,向晚时分,如果有月亮,自有一番荷塘月色意境。除了池水,夏老师还专门挖了一口深井,他说天天吊几桶井水,好像又回到了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旧气到不能言说。井有名字,夏老师取了“冰泉”二字,郑重地配上古意钟鼎文镌刻。
“庆元小筑”里的建筑更是气象万千,云蒸霞蔚。首先是一座名叫“乳鱼”的亭子,因为地方小,夏老师把此亭做成半亭,意味更深远——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半亭之上的铃铛,檐角,累累的瓦片,在细雨中显得格外安静。
曲径通幽处。一条曲折的廊,仿佛无边似的,逶迤而去,上面是一架风雨四起、烟色迷蒙的葡萄。夏老师说,每年的葡萄都能结上一百多斤,自己吃不完,送给乡邻。
院子里装有喷泉,面对我疑惑的眼神,夏老师笑呵呵地说:一来喷泉一开,整座园子就活起来了;二来嘛,太阳底下,喷泉开了会看到彩虹。
是一场诗意盎然的江南雨,在江南有雨也好无雨也妙,有雨的今天,我眼睁睁看到一场仿佛与世隔绝的水彩虹。
细数一下夏老师家种的花树也很有意思:迎春,蜡梅,含笑,金银花,桂花,枇杷树,葡萄,紫藤,荷花,一年四季浓缩其间,乐趣无边。
有山水,有建筑,题词对夏老师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夏老师自撰两首诗:曲径通幽闲庭行,和风拂面听香凝。根据这两句诗的意思,夏老师分别给“庆元小筑”里的门楣、走廊、天井、水池上题词:听香、曲幽、闲庭、凝碧。
像夏老师这样的风雅之辈,苏州还有许多,他们低调平淡地生活在苏州的小巷或乡村里,说话做事都带有上一辈老苏州的风范,就像某部电视片所云:要懂点附庸风雅,要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准备,要熟读一点古典诗词,要掌握一点历史典故,要了解一点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这样我们才可以走进园林,苏州的园林。
坐下喝茶时,雨停了。它欲停的样子又像是刚要下雨的样子,隔着雨帘雾帘看庭园,竟然有一种不真实且虚幻感:水汽蒙上镜子,镜子里的影像是前世吗?如果不是又是今生里的哪一天?
夏老师自己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原来是苏州二十五中的音乐教师,今年80多岁还在教人弹琴。夏老师主要教钢琴,他最反对的事是钢琴考级,最喜欢的事是自娱自乐。静下来的时候,夏老师弹弹琴,看看院子,他还喜爱油画和吹萨克斯,他安静地说:我欢喜的。夏老师对学生说:弹琴主要凭兴趣,艺术熏陶和素质培养,二者缺一不可,它和考级没有任何关系。弹琴时,眼睛看,耳朵听,脚要踩,嘴巴要唱,左右手的分配,这都有一个科学的道理,而你学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似雨非雨里听夏老师讲起老法头,气息袅袅,莫名欢喜。
“庆元小筑”的建造缘起一次偶然发现。夏老师记忆里居住的房门原来开在庙堂巷,院子前有一个高墩子,夏老师有一天想把高墩子挖平,他用簸箕一点点清理这些泥土,下面居然露出了太湖石,越挖越多时,夏老师有了要造一座园林的想法。
四十多年时间,用来建造一座园林“庆元小筑”,难怪美国市长加拿大客人都来参观,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也来此拍摄。在夏老师的院子拍点什么呢,央视栏目组的编导说:体现新老苏州人的融合,展现厚德载物的邻里情。
夏老师说:这个花园之所以能搞得这么好,这么顺利,和政府两次老街巷改造分不开。2006年,政府对余天灯巷等老街巷进行第一次改造,墙面粉饰一新,路面基本用弹石铺就,整条巷子建立绿化带,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政府又对这里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街道帮助夏老师把园子里地上铺的碎瓷砖全部换成了方砖。
夏老师一直很怀念他的父亲和他那个年代的生活,他指给我看书房屋梁上“乾隆五年造”的字样,屋顶上像船舱前面一样的“帆舷”,台灯用一块旧窗棂做成,古色古香。夏老师的父亲或许是民国时期的名士,夏老师自己也是个书卷气十足的人,家里有整整一橱上代头留下的书籍,这是苏式人家的一脉相承。坐拥一个私密园林,泡一壶好茶,烧几只苏帮菜,咪咪小酒,清风明月或细雨绵绵,这是苏式生活的香火延续。
万物有灵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