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补益汤>补血>归脾汤应用举隅
归脾汤方出自《济生方》,其组成是:人参、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具有健脾养心、补气生血之功能。原方主治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之心悸健忘和气不摄血的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证。本人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凡对病因病机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症,均可加减使用本方。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古代医籍中也称“肌衄”、“发斑”等,大多缠绵难愈,反复性出现紫癜,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胖,脉细弱。本证多由脾虚气弱,气不能统摄血液,故反复出现紫癜;或久病不愈,气血亏耗,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舌质淡胖脉细弱。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仙鹤草、茜草、蒲黄、大枣、丹参、炙甘草。
2.阵发性心动过速
本证属中医心悸、怔忡,是指病人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心悸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倦过度而诱发,时作时止,不发时一如常人,其证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倦怠无力,稍劳则更甚。本证多由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而致气血两亏;治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当归、茯神、白术、远志、枣仁、龙眼肉、莲米、五味子、木香、柏子仁。
3.眩晕
眩指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多见于西医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炎、晕动病等。其病因病机多由脾虚无以生化、气血不足所引起,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不华,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祛风;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大枣、天麻、制首乌、泽泻、炙甘草、熟地。
4.神经衰弱
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多由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心脾两虚,以致气血化源不足。脾虚则心血生化无权,故心情恍惚,精神欠佳;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木香、茯神、枣仁、远志、合欢皮、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体质虚寒者人参易红参;血虚甚者可加阿胶;阴虚两热者加生地、地骨皮;肾阴虚者加枸杞、制首乌。
5.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相当于西医之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或肌营养不良等。本病多见于温热病后期,邪热灼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或因体虚久病,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骨,或瘀阻脉络等因而成。临床见正虚脾弱,食少气短,面色不华,渐见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舌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补血益肾;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龟板、杜仲、白芍、熟地、枸杞、仙灵脾、炙甘草。
6.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在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是“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卵巢功能减退及内生殖器逐渐萎缩的时期。常出现月经紊乱、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等,此为心脾两虚、精血不足而使机体出现一种肾阴不足、阳失潜藏等脏腑功能失常的证候群。临床常伴见夜寐欠安,胃纳不振,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以补养心脾,滋阴潜阳;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茯神、白术、黄芪、枣仁、龙眼肉、煅龙牡、女贞子、熟地、莲米、当归、远志。
7.功能性子宫出血
本病属中医“崩漏”病范畴,是指妇女在非月经期间的阴道出血,其脾虚型者多为思虑过度或劳极伤脾,中气虚衰,以致脾不统血,冲任损伤,血海不固,继而引起崩漏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身体倦怠不温,纳少脘闷,大便溏,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嫩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以补脾益气,摄血固冲;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大枣、仙鹤草、益母草、阿胶、艾叶、茜草炭、芡实、蒲黄。(陈厚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