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学习一定是好事?父母们要警惕这种“学习成瘾”!
本文章节:
01、特殊成瘾行为——“学习成瘾”
02、一个“学习成瘾”的真实案例
03、“学习上瘾”才是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可能很多家长一看“学习成瘾”会产生误会。
学习也能成瘾?要是孩子学习能成瘾就好了,我们就不用追在他们屁股后面催了!
普通大众有这样的理解完全正常。他们将“学习成瘾”等同于孩子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之后也非常开心的特点,这种状态其实是“学习上瘾”。
而从成瘾医学的角度看,“学习成瘾”是病理性的。如果不及时干预,缓解学习障碍的症状和背后的深层次精神心理问题,孩子的社会功能很可能严重受损,反而无法正常上学和生活。
特殊成瘾行为——“学习成瘾”
首先,我们得区分“成瘾”和“上瘾”的概念。大众在日常表达时,可能觉得这两者差别不大。但在科学精神心理学和成瘾医学中,“成瘾”是病理性的。
“成瘾”概念的前身是“依赖”,一开始是指个体对某些物质的依赖,比如药物依赖、毒品依赖、酒精依赖。
而且,那时主要强调的是客观的躯体上的依赖。也就是个体依赖的物质突然中断后,身体会产生明显而严重的戒断综合征,个体感到非常痛苦,忍不住继续使用相关物质。
可是后来临床发现,很多物质依赖除了躯体上的依赖之外,其实还有严重的心理依赖。
比如现在的新型毒品,停用后出现的躯体戒断症状很轻微,有的甚至没有,但个体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再次使用毒品。
其实这主要是他们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或者说心理渴求在驱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心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后来,临床医学发现除了特定的物质可引起心理依赖之外,有些行为也会引起心理依赖。不过,很多学者认为用“依赖”这个词来形容行为并不妥,便逐渐引入了“成瘾”这个概念。
在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与行为成瘾相关的障碍里就包含了最主要的2类成瘾行为,分别是游戏障碍和赌博障碍,也可以叫做赌博成瘾和游戏成瘾。
患者突然停止这些行为时,躯体症状一般很轻,或者没有。但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非常焦虑、烦躁、易怒。这可以理解为情绪上的戒断综合征,说明他们的“心瘾”很严重。
那除了ICD-11中的赌博和游戏之外,其它行为就不会导致成瘾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这两种最普遍、对社会的影响最突出,学术界也形成了基本共识,所以被纳入了诊断体系。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购物成瘾也是比较常见的行为成瘾之一,不少重度“剁手党”实际上是购物成瘾的患者。从成瘾医学角度,性心理障碍中的恋物症、异装症、摩擦症等其实也属于成瘾行为。
还有一些成瘾行为更加不为人知,受到的关注更小,比如运动成瘾和学习成瘾。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确实很少见,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大众观念里,这两类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应该倡导的,容易忽视了其成瘾的可能性。
运动成瘾较多出现在有暴食障碍或神经性贪食症的年轻女性患者身上。她们忍不住频繁地暴食,通过运动来消耗吃下去的热量。其中,暴食障碍患者往往更常见、更严重,因为他们没有催吐行为。
大量的运动确实可以让这些患者保持不胖,她们也可能因为运动而显得健美、阳光,进而受到旁人的夸奖,这更加强化了她们对运动的心理渴求和积极情绪。可是长期、过度地运动对身体损伤很大,比如膝盖半月板损伤等,但运动成瘾的人仍难以自控。
那我们今天要说的学习成瘾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仍缺乏权威而统一的定义。可从成瘾医学角度看的话,学习障碍有以下特征:
- 个体爱学习,经常想学习,一想到学习行为和情景时就产生积极情绪,而且学习时也是愉悦、甚至兴奋的,处于高效学习状态;
- 他们难以及时、理性地停止学习行为,如果不得不停下来时,会明显出现焦虑、烦躁、愤怒等负性情绪,也就是出现明显的情绪戒断反应;
- 因经常过度、超时地学习,以及暂停学习时的剧烈情绪波动,已经对他们的社会功能造成了损害,比如视力变差、睡眠不足、难以正常地社交和上学、出现情绪症状等。
一个“学习成瘾”的真实案例
可能有的人难以理解,那么疯狂爱学习的人,怎么还会变得不能学习和上学?下面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就能说明白了。
小虹是我们于2017年至2018年接诊的患者。她当时是高中生,去过北京很多大医院就诊,到我们这之前就被诊断为抑郁症、强迫症,也有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甚至疑似精神分裂症。
我们接收她以后,开始利用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一个个地解决复杂的症状。到了干预后期,小虹的情绪症状有了很大的缓解,但涉及调整学习状态时,她和妈妈又说出了一个难题:小虹特别喜欢学习,也学得很好,可一旦开始了就很难停下来。
小虹和母亲回忆,一开始她们还觉得这是优点,父母、老师对此赞赏有加。可慢慢发现不对劲了,本来小虹10点就做好了作业,差不多该休息了,她就是不肯停下来,一直自学到凌晨1、2点。
后来父母都求着她别这样学了,但小虹控制不了,被迫停下来时就烦躁、发脾气。本来睡眠时间就被挤压了,她又因为情绪波动而失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想而知,这种疯狂“打鸡血”般的学习状态是难以长久的,精神、身体都承受不了。小虹自己也知道,所以到后来她对学习的心情非常矛盾,既渴望学习、着急学业进度;可又害怕学习,在家不敢做作业,怕一学就停不下来。
再加上她的抑郁、强迫症状的影响,她很难正常地上学,来我们这里就诊时,高中读了5年还在读高二,小虹一度觉得自己不可能康复了。
了解到小虹在学习上的困扰时,我非常惊讶,意识到这是一例真正的病理性学习成瘾!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我们发现了其学习成瘾的心理根源。
小虹说,她热爱学习一方面是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而且父母从小对她的要求很高,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刻苦学习几乎是她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唯一途径。
另一方面,她发现当学习时,她能心无旁骛、非常专注,完全沉浸在知识中了,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快得以暂时抛开,根本用不着考虑。
她非常享受这种感觉,学习成为了她暂时逃避、化解压力的主要途径。所以她一想到要学习就非常开心、期待,学习时情绪、兴致高涨,这其实是一种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可一旦停下来,她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实,各种压力和负性事件的记忆涌上心头,非常痛苦。
所以,她疯狂热爱学习的背后是什么呢?归根到底主要仍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也就是小虹所说的种种压力和不快,它们来自于父母不当家庭教育,还有在学校遭遇的负性事件。
尤其是小虹的母亲,她是小学校长,但作风非常强势、严厉,因严重缺乏精神心理学知识,不懂得科学教育,对小虹造成了很多伤害。
小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得到修复后,对学习的态度理性了很多。
我再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为她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引导她持着平静、比较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当该停下来时,情绪也是平静的,甚至是有点小开心的,并产生积极的认知,懂得自我肯定。
这才是一个良性的、真正高效的、“学神”般的学习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心理干预中希望引导学生达到的“学习上瘾”状态,而不是学习成瘾。
小虹结束干预后,实现了完全停药,顺利复学,很快迎来了高考,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转眼间,她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康复得非常好。
(小虹的心理干预和康复经历:她被诊断为强迫症、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能够康复并考上大学吗?)
“学习上瘾”才是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从上面的真实事例可以看出,学习成瘾的危害并不小,而且早期不容易被发现,患者的过度学习行为甚至可能得到认可。直到戒断反应越来越大,情绪波动越来越剧烈,父母和本人才有所意识。
而且,学习成瘾的心理根源也是病理性记忆,包括比较浅层次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还有深层次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学生往往在成长经历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累积了大量负性情绪;有一定的错误、扭曲的学习观念,又在学习时体验过轻松、愉悦甚至是兴奋的感觉,才有可能发展成学习成瘾。
所幸的是,这样的学生确实很少,我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工作接近20年,小虹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案例。
可不幸的话,很多孩子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后,虽然没有学习成瘾,但为了缓解压力,再结合其它因素,逐渐发展出其它成瘾行为。比如上面提到的游戏成瘾、网络赌博成瘾、恋物成瘾、处方药成瘾,甚至毒品成瘾!
那我们一开始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学习上瘾”,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良性的、真正高效、健康而可持续的学习状态,是我们在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患上可达到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学习上瘾”的孩子也热爱学习,能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所以学习有自律性、自主性。他们有积极的学习目标,甚至是长远的人生目标。
他们在想到学习、从事学习活动时,也会感到愉悦、甚至兴奋,并高效地完成。不过他们不会沉迷,而能在适当的时间及时停止学习,然后对这次的学习活动有积极的认知和自我肯定,接着继续带着良好的情绪从事其它活动。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这些孩子学得又快又好,处于“学神”状态;而在学习之余,其它如人际社交、社会活动、生活自理等方面也很正常。
这种能真正高效学习、心身健康的孩子,才能让家长真正省心。这是我们在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中追求的康复目标,也是值得家长们追求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