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张启发院士组每篇PNAS都带了中文署名

编者按

硕博一线公众号由毕业于中科院、复旦大学等多单位的博士团队打造,现推出iNature人才公众号,专注于最新人才招聘重磅学术进展科研一线资讯等,感兴趣的可以长按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文来源iplants,有改动

去年,我们分享了张启发院士在2015年给自己博士生的一封信,在科研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是,张启发院士组还有发PNAS带中文署名的传统,据iplants不完全统计,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组2015年以来发表在PNAS杂志的7篇论文,每篇都有中文署名,这在国内任何一个课题组都不常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左六为张启发院士 图源网络)
2020年2月5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王石平及张启发课题组题为“The versatile functions of OsALDH2B1 provide a genic basis for growth-defense tradeoff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在生长、发育、产量与抗病之间妥协平衡的一个基因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组PNAS杂志上发表论文,具有带中文署名的传统。公众号iplants统计了该张启发院士组从2015年以来发表在PNAS杂志的论文,发现发表的7篇PNAS每篇都有中文署名,这对于国内任何一个课题组都不常见的。详细如下:
1. 2015年,张启发课题组通过分析1,479份水稻品种的序列,获得大量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图,揭示了水稻改良的育种标志。
2. 2015年,张启发课题组揭示了miR156/miR529/SPL和miR172/APETALA2(AP2)途径组成调控网络,协调调控水稻分蘖和穗分枝。
3.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发布珍汕97和明恢63籼稻品种参考基因组序列 。
4.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与武汉大学何光存合作揭示了克隆了水稻第12染色体长臂上的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9,并发现此前定位在该染色体区段上的7个抗褐飞虱基因均是BPH9的等位基因。正是由于BPH9的等位变异,使得水稻可以抵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群体,因此揭示了抗虫基因等位变异是水稻应对褐飞虱种群变异的重要策略。
5.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解析水稻光敏感雄性核不育作用机理。该文报道了PMS1T在水稻光敏型雄性不育作用机理,该基因能够被miR2118识别并介导剪切,并从剪切位点开始形成一串21nt的phasiRNA,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phasiRNA在长日照下的农垦58S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可育的对照品种。
6. 2019年,张启发课题组该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了优良杂交稻的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模式,并揭示这些模式在解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的意义。
在最新的2020年2月的研究中,水稻团队抗病课题组发现了一个乙醛脱氢酶基因OsALDH2B1,该基因是水稻生长和防御间的主要调节因子。OsALDH2B1的功能缺失突变体极大地增强了对病原菌的广谱抗性,包括真菌病原菌稻瘟菌、细菌性病原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菌,但造成了雄性不育、wang、籽粒大小和数量下降等严重的表型缺陷。
研究发现OsALDH2B1具有多重功能:一是OsALDH2B1作为线粒体乙醛脱氢酶调控水稻花粉育性;二是OsALDH2B1作为转录因子具有抑制和激活活性调节多种生物过程,包括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G蛋白、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信号通路。
OsALDH2B1功能的解析为从基因水平上解析植物生长-防御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例子。这些信号通路之间内在关系的解析,不仅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生长和防御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启示我们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中的成分来实现高产和抗病之间的平衡,从而对作物品种实现遗传改良。

/

张启发

/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

1976年张启发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

来源:iplant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