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底蕴深厚、了不起的黄阳司古镇

【永州故事】底蕴深厚、了不起的黄阳司古镇

陈瑜

黄阳司古镇,在冷邵高速永州北附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湘江就是它最大的依靠。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湘水,也就成就了黄阳司的过去繁华,也蕴含了无数动人的传说。

踏进古镇,古老的印迹几乎消失,大多留在老人的脑海里,尽管点点星光,仍能捕捉那丝丝底蕴,仍能感受那份深远和厚重,走在支离破碎的青石板上,还能听见悠扬的历史旋律,触摸任何一块老墙,还能体会远古的温度。也许正是这份难以磨灭的记忆,这份祖辈口口相传的传说,都能感受给到现代黄阳司人的那份自豪和无穷的力量。

湘水和古镇深深耕耘的深层次内涵,像一股绵绵不绝的洪流在现代黄阳司人的内心深处不息涌动,激发出梦想,带着梦想去谱写黄阳司的明天。

也许是寻根溯源,也许是记录那份不能淡忘的记忆,用心去靠近它,去聆听黄阳司古远的声音……

(一)沧桑古镇

黄阳司,顾名思义,黄姓,向阳坡,巡检司,一个历史管辖小镇,据说在很久以前黄姓人居于向阳坡地,就取名叫黄阳。由于湘江水运的得天独厚,在北宋前期,这里就有很多人居住,成为小集镇,到了明隆庆年间,高溪市巡检司就迁到这里,叫黄阳堡巡检司,简称黄阳司,就沿用黄阳司为地名,一直发展到明末清初,已有6街9巷。民国初年设黄阳镇。1958年,设黄阳司镇,为区公所所在地。

早几年前,在一农民兄弟的引领下,走进正在拆迁的学校,来到学校后院,就发现一块碑牌,上书“方志道诗碑”,穿过古城墙,在湘水边,发现了一块字迹模糊的碑刻,岁月已经将字迹风化,难以辨认。据介绍,方志道,字成之,号兰亭,也称为李兰亭,元朝皇庆中期,方志道重建桐江书院,以振家声,以弘扬先祖办学之传统。距山下村南面蟹坑岭上有方志道的摩崖石刻诗,字迹刚劲浑厚,楷书阴刻,诗文:“绿林锁雾气潜消,铁骑追风将独豪。端要摅忠期报捷,不须怀古事登高。右客湖广方兰亭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时至元丁丑秋望,摩崖叶纯。”

还有一个古迹叫“唐叟钓矶”,就在湘江西北岸石崖上,因为祁阳浯溪电站拦湘江筑坝已经被淹没,无法目睹,据历史资料介绍,“唐叟钓矶”四大字,每字直径约10公分,正楷,笔力刚建清晰。为宋代杨诚斋(杨万里)题书。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与当时南宋名将谪居永州的张浚相交甚密,杨万里任零陵县丞时,察民情访民苦,游历了不少古迹名胜。
  据清《零陵县志》记载:“高溪上下原有二十四矶,为宋乾德年间隐居者唐叟钓鱼处。”据《零陵县志》载:“叟”,宋乾德初人,唐姓,逸其名,以钓为业。宋杨诚斋慕其高风,于矾上创建莹心堂,高风亭,题“莹心堂”三大字,并赋诗《自声音岩泛舟下高溪诗》曰:“晚月黄犹暖,寒江白更清。远山冲岸出,钓艇背人行。舟稳何妨小,波恬尔许平。水鱼不相投,拔刺得吾惊。

湘江十里平湖,沉静如练,古镇的繁华与喧嚣都已经被风雨侵蚀,古迹都存于历史史书,变成了遥远的故事。

(二)灵性金鸡庵

黄阳司镇西面有一个山头叫金鸡岭,山上有一古寺名“金蟾山普照禅寺”旧称“金鸡庵”,没有人知道何人所建,建于何时,传说此山有一对“金鸡”,经常在上岗山巡游,观察四方动静,远眺湘江风云,一有风吹草动,就打鸣啼叫,引起老百姓注意,确保了这一方百姓的平安,后人以修庵祭之,故曰“金鸡庵”。

清乾隆年间,有一商贾见此庵周围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怪石独蹲、形如金蟾;其旁泉水潺潺,常年不断。便捐资扩建庙宇,后来香火日盛,很有灵性,有求必应。至清同治年间,就改名为“金蟾山庵院”。因时代变迁,几经沧桑、几番兴衰,于上世纪中期彻底毁坏。

如今,在金鸡庵前矗立着三面观音石像,正面观音手持经箧,右面观音手持莲花,左面观音手持念珠,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

(三)忠义关帝桥

在黄阳司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身长50余米,宽6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0米,拱高8米,结构布局合理,上可人车共行,下可帆船穿越。桥上石壁护栏,精刻花乌虫草。石拱正上方凸雕一弯满弓和一支蓄势待发的利箭,图案细腻,阳刻苍劲有力,名叫“关帝桥”,桥的一侧还有一座“关帝庙”,供奉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雕塑像。

据村民介绍,这里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赤壁大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精心布置下,先孙权之前取得荆州、南郡、襄阳后,便接受马良的意见命张飞为先锋,率领三千人马,溯湘江而下,直取零陵。零陵郡太守刘度令大将邢道荣率兵马万余人,在离城30里的地方与张飞交战。不几回合,邢道荣大败逃回城后,任凭张飞在城下呐喊挑战,刘度只是闭门不出。过了数日,张飞见城攻不下,便将兵马驻扎在离城北20里远的冷水镇(今冷水滩),计议智取零陵。

三国时代的零陵城三面环水,背靠天堑大山,易守难攻。刘备耽心张飞区区三千人马寡不敌众,便令关羽作为后援部队,率兵日夜兼程支援张飞。

关羽接令后,率部昼夜奋蹄加缏,不出数日来到一个叫黄阳堡(今黄阳司老街)的地方,但见前面一条小河挡住了行军去路。时值天色渐暗,关羽决定就地安营扎塞。由于连日奔波,士兵劳累交加,扎营后很快进入了梦乡。大约凌晨三时许,忽听外面人声嘈杂,锣鼓声声,有人惊惶失措大喊大叫:“不好啦,失火了,快来救火。”关羽正酣睡,闻听呐喊声,便一跃而起,提着关堰刀冲出帐门,瞅见前面一座民房被熊熊大火焚烧,几个百姓慌乱地提水灭火,由于人手太少,无济于事,眼看快要殃及旁边的连体民房。关羽见状,立即命令士兵就近从河边接龙式提水参与灭火,大火很快被浇灭。第二日驻地百姓感激不尽,杀猪宰羊慰劳士兵。关羽令士兵用木头搭桥过河,百姓们积极响应,纷纷出工出力,很快一座简易木桥顺利完工。

转眼到了元末明初,黄阳堡的百姓在关羽的受授下,安居乐业,从无天灾人祸发生。为了纪念关羽的功勋,当地百姓筹集善款在关羽搭建的简易木桥处重新用上等青条石,配以雕刻饰物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传颂关羽的丰功伟绩。

(四)非遗“扎故事”

黄阳司有一个古老的民间表演风俗,名叫“扎故事”,据说流传了八百多年,每逢重大节日和地方赶集,都会有“扎故事”表演,引来百姓翘首聚看,表演者全部由5—8岁儿童扮演角色,将表演者绑扎在一个充分设计好重心平衡的铁杆上,并将剧情人物上下叠起,低的叠成三层,高的可达七层,再将铁杆固定在长、宽、高均一米左右的彩柜上,彩柜四周以纸或布装饰,配以剧情所需的环境山水画,箱内装有适量的重物以保持上下对称平衡,然后由8至16名青壮劳力轮流抬着沿街表演。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和江湖小说,比如:鸿门宴,捉放曹,空城计,薛刚反唐,叱咤闹海,击鼓骂曹,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还有小女孩扮演的:嫦娥奔月,木兰从军,贵妃醉酒,昭君出塞,貂蝉祈斩,穆桂英挂帅,孟姜女哭长城……

据说,黄阳司“扎故事”活动始于明洪武年间,相传洪武帝朱元璋与湖南陈友谅争夺帝位发生大战,朱元璋血洗湖南,将黄阳司一带的百姓基本杀光。其母善言相劝,但洪武帝一意孤行,不听母亲劝阻,母亲就一气之下愤然出家替子赎罪,母亲出家的地方后叫娘娘庙。洪武登基后,自感罪孽深重,为报母恩,每三年差员抬着贡品、敲锣打鼓到此进香朝拜,看望朱母。所经区域的老百姓也陆续抬着本地的特色贡品加入队伍,队伍各种表演、各种民间节目精彩纷呈,浩浩汤汤。一直到清朝,每三年一次的进香活动就演变成一种流行民间的艺术荟萃表演比赛。每年清明赶集、五月初五禾苗抽穗时节,方圆十几里各村和黄阳司六街九巷都要扎一台“故事”上街比赛,此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也因文革时“扎故事”被列入“四旧”、“迷信”而中断过,现已恢复,被授予“扎故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还流传到东安、邵阳、邵东、新邵等地。

(五)神话响鼓岭

在黄阳司附近,古时由黄阳司通往古零陵的驿上一个名叫响鼓岭的山头上有一座古亭“响鼓亭”,石瓦结构,两侧无墙,仅进出大门以石墙构筑,亭内石条长凳摆放两旁,面积约35平方米,宽3.5米,长10米。奇特的是在东门内壁石墙留有五爪手印颇为蹊跷,传说当年亭内有一石鼓,每到下午寅时,石鼓自动“咚咚”擂响,山下同乐滩村的神秘铜锣跟着“瞠瞠”作响,与隔壁龙山岭的金鸡庵金鸡打鸣遥相呼应,将“晨钟暮鼓”演绎得出神入化,令当地老百姓免除了天灾人祸,同时鼓舞当地百姓斗志过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响鼓一时名噪九州,引起很多侠士垂涎,当朝有一个叫苟的国师,闻听响鼓亭的神奇之后,潜入响鼓岭,意欲盗走,正准备取下响鼓之际,岭上飞来另一欲道飞侠,两人开始争夺,一个“降龙十八掌”向国师劈去,国师突遭袭击,未及防范而松开响鼓,随即使用“开石五爪功”,奋用全身力气袭击飞侠,飞侠轻巧一转身,“五爪功”狠狠的抓在石壁上,石壁上立马挖出五道印痕,一招未灵,见来者功夫了得,也不想恋战,即刻使用“遁形迷雾法”,让飞侠眼前迷茫之际,顺势盗走响鼓而消失在迷雾中,响鼓被盗走,唯有五爪手印留在石壁上至今保留。国师苟窃得响鼓后,立即用于军队,振聋发聩,令敌军闻风丧胆,屡战奇功。当朝皇帝龙心大悦,颁旨赐于百步陡山上的山头为响鼓岭,亭子为响鼓亭,山下的村庄为铜锣滩(后谐音为同乐滩)。

(六)精巧黄阳司窑址

由于湘江水运繁忙,中原大量的先进技术开始流入南蛮一带,靖康南渡之后南宋晚到元代江西现青白瓷生产技术传入湘江流域,聪明的黄阳司人也开始建造本地的黄阳司陶瓷窑,也很快掌握了生产碗、碟坛、罐、壶、瓶等日用品的制陶瓷技术,装烧方法采用乳钉垫圈作间隔具,用匣钵装烧,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和彩绘,以印花为主;纹饰多以花卉、海水、蜻蜓、游鱼为题材,尤以缠枝菊花、折枝牡丹纹较为多见,在黄阳司发现了五处依次排列的窑址,各相距50~70米。窑室呈长条形斜坡状延伸,用匣钵装烧,釉色青黄或浅黄,开片或不开片,90%胚胎涂化妆土,胎色呈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兼有杯、瓶、坛、罐。碗、碟内印团花或文字,图案有莲花、菊花、蝴蝶及几何图形,文字印纹中有“唐、何”姓氏题记,“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钱文,碗90%为圆口,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品质物件,见证了当时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以及赋予陶瓷的深厚的精品特质。

    黄阳司,不是一个普通的镇,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古镇不能消失在钢筋水泥中,挖掘古文化和复修古迹,将会给黄阳司以及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魅力和经济根源。有文化的城市必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古文化不能被淡漠,不能被消失,如今的黄阳司人,你怎么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