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石泉县千年古建“禹王宫”非遗汉剧唱响千古传奇
汉调唱响石泉美,传统曲艺贺新春。2月18日下午,石泉县2016年春节文化活动暨汉调二黄专场演出,在千年古建禹王宫——江西会馆内精彩上演,演员们细腻、传神的表演,吸引了过年前往石泉旅客与全县老少戏迷前来驻足观看。 一首精彩的新编汉歌《石泉精神》拉开演出序幕,巧妙展现了石泉人民热爱石泉、热情友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团结和谐、敬业奉献的时代风貌;汉歌《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描写了美丽的秦巴水乡,迷人的水色姑娘,能歌善舞的汉江儿女,再现《诗经》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美妙意境;传统二黄折子戏《打金枝》更是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该剧讲述了唐汾阳王郭子仪七秩寿庆,幼子郭暧因其妻升平公主自恃高贵不去拜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母后哭诉,唐皇佯怒要斩郭暧。公主本爱其夫,反求唐皇宽恕。后郭子仪绑子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至后宫温言相劝,促使小夫妻和好的故事。 演出中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有融合时代特色的创新之作,充分展现了我县在振兴汉调二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县取得的丰硕成果。整个演出组织有序,简洁紧凑,台上忘情演出,台下掌声不断,现场观众对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赞不绝口,好评不断。 【石泉禹王宫】:石泉禹王宫,是陕西省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于石泉县城关镇老城东门内,是石泉县城内众多的历史遗存中现在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庙建筑。古城石泉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由于屡遭兵燹,城内大部分文物古迹、古建筑,都已被毁掉,而唯一幸存下来的禹王宫,至今还雄伟地挺立在城内,成了石泉城内一道凝重恢宏的景观。现存的禹王宫祭祀大殿,建筑结构严谨凝重、规模宏敞;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不凡。正殿为砖木结构。从外观看,大殿廊柱高擎、飞檐斗拱、梁栋外露、饰有浮雕、图案多姿、雕饰精妙。整个大殿宏大美观、富丽堂皇,显得十分庄重和气派!特别是石泉禹王宫的建筑材料很有个性和特色。正殿磨砌的青砖,不仅比普通青砖大,而且每一块砖都是画砖,砖上雕饰有“禹王宫”字样(楷书)。其它各种建筑材料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标志,而且至今保存完好。 【安康汉剧】: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学者束文寿的研究成果《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在获荣获第二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并在《中国戏剧》等多家专业期刊发表后,其汉剧是京剧之母的观点已初步得到戏曲史研究界的认可。这一研究成果,使汉滨区至今保存的汉剧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在京剧和其它相关剧种的产生流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流向等学术研究上,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与价值。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