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社树的传说
社树的传说
村口,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这是全村最高最粗最老的槐树。树底下,紧挨着树干有一个半米多高,脸盆口那么粗的一个青石人头像。大爷说那是土地爷的头像,他的魂魄就附在这老槐树上。这老槐树,就是村里的社树。社树在,土地爷就在。只要他在,他就会保佑村子平平安安。
常有老人往树干、树枝上缠上几圈红线绳,然后跪在树下磕头烧香,祈求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儿孙平安、财源滚滚、祛病避灾……可以说是无所不求。
《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社。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这恐怕是对社树最早的文字说明了。
土生万物。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自然就是古人崇拜的对象,土地神也就成了人们敬奉的神灵了。土地神司财,管人丁,在古人眼中,社树是土地神栖息的地方,自然而然也就是祭拜土地神的地方了。一方土地神守护一方土地,慢慢地人们也把土地神叫作社神,期望他保护本社本村。正是这种敬奉社神习俗的世代传袭,社树慢慢地也变成了乡村人文精神的寄托,是一个村庄最为神圣的地方。正是由于社树的神圣,才无人损坏,使得社树往往是村里最大最老的树。
小时候有一次,村里的一个二杆子要折槐树枝,被老人拦住,并加以训斥。大爷说:“这社树庇护着咱村平安,可不敢乱动。人护着树,树护着人,咱村子才会兴旺下去。”在老人们的心里,社树已经和村子,和村子的人共生共存了。
因为 “各树其土所宜木”,所以各地的社树品种繁多。北方的社树主要有槐树、皂角树、榆树、柏树、松树、柿树等;南方的社树主要有桑树、梓树、榕树、橡树、樟树、枫树等。人们常说故乡是“桑梓之地”,就是用故乡的社树来指代故乡,寄托自己远行在外的深深乡愁。可见社树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高尚的,甚至当做是祖先了。
《淮南子》中说:“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你看看,这侮辱一个村子的社树就等于是侮辱这个村里人的祖先。这更加说明了社树被古人赋予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
关中民间常常把神尊称为爷,比如把龙王叫龙王爷,把财神叫财神爷,把城隍叫作城隍爷。这土地神自然就叫土地爷了。另外,还把土地爷的老婆叫土地婆。有的地方把这土地爷也叫社公爷。人间的事,村里人就问村长;不是人间的事,村里人就去问土地爷和土地婆这对神仙伴侣了。就连那神勇不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在西去取经路上一遇到麻烦,第一个就是问的当地的土地爷。
千百年来,古人对社神的敬奉不仅仅表现在对社树的敬奉上,更是衍生出社火、社戏、社会等多种乡村传统文化形式,久经不衰。然而,现在的人们在看社火,听社戏,逛社会时,能有多少人知道社树呢?
社树,在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了,渐渐变成了一种传说。
我见过的最大社树是长安区子午峪口南豆角村的柏树。那是两棵有着1500年树龄以上的柏树。树下端立着一个硕大的土地爷石头像,阔目长眉,脸庞圆润,嘴角略带微笑,威武又不失慈祥,朴实而敦厚,让人一看就心生敬仰。村里人亲切地叫他“社公爷”。
看到这个石头像我便不由地想起家乡村口的那棵社树了。那棵社树底下也有这么一个造型的石头像,只可惜现在,不但大槐树几十年前被无情地砍伐了,就连那土地爷的石头像也早已不知去向了。没了社树,村里的老人少了一种寄托,少了一份快乐,多了一种惆怅,多了一丝失落。对于从少年起就远行在外的我来说,故乡少了那棵大槐树,乡愁也随之少了一个安放的地方。
如今很多村子的社树,也早已踪影全无了。让几千年来承载着乡村文化的社树慢慢地淡出了许多人的记忆,幸好还有像南豆角村这样的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这神圣的社树,记载着乡村那些依稀的往事,也保存住了我儿时的记忆。
唉,故园的大树,越来越少了,出门在外的人对故乡的牵挂却越来越多了。在忆乡的梦中,很多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可是村口的那棵社树的样子却是清清楚楚的。
我想,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像社树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定会保存和传承下去。让社树的传说,永远流传在华夏大地。
我坚信,社树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所在。
桑梓之地,乡愁所在,祖先所在。大槐树下,那一缕春风,轻声地吟唱着社树不老的传说……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郑凡涛,陕西咸阳人,笔名海岸线。在西安某国企工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