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所有的优秀都有迹可循!

前不久,北京大学“60后”教授杨宝学的一堂时间管理讲座,冲上热搜。

杨教授的一天从5:21开始,早上洗漱、用餐、俯卧撑,白天工作、开会、改书稿,中午忙里偷闲补个觉……

时间精确到分钟,满满当当,同时做到了劳逸结合,井井有条。

拍摄视频的刘同学说,杨教授以这堂课劝诫学生:不要把“没时间”当做完不成论文的借口。自己的一天忙忙碌碌,但这么多年来,依然发表了117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1项专利。

面对事业和生活的一事无成,不少职场青年沉沦于“丧文化”——越没时间越丧,越丧越焦虑,越焦虑越低效。

于是,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山大、挣钱艰难,就成了当年青年的四大真实写照。

想走出这个怪圈,杨教授揭晓了答案:一定要做好时间的规划!

01

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方法,

全部无效?

朋友香香是个“时间管理爱好者”。

工作这几年,她为了能提高时间利用率,让事业发展更高效,把市面上的时间管理方法全都学了个遍。

比如强调凡事提前安排的GTD时间管理法,强调25分钟专注时间的番茄工作法,强调对事务以重要和紧急分类的四象限法则,以及强调把困难任务提前完成的“吞青蛙”法……

可是,她的班没少加、夜没少熬,时间管理还算高效,却始终碌碌无为,拿不出像样的成绩。

逐渐倦怠的香香抱怨:

“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真是一点儿都不靠谱!说要保持25分钟专注,可是一会儿甲方发来微信,一会儿领导说要开会,我根本没办法专注。说要把重要的事情提前,但同事总在Deadline临近时把工作转手给我,每每搞得我措手不及。”

我相信每个职场人都能在香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时间管理方法,但却在实践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结果把时间过得零零碎碎,把身心拖得时刻疲惫。

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方法,全部无效?

问题就在于,你只学到了时间管理的“术”和“器”,却忽略了方法运用背后的“道”,也就是它的底层逻辑。

02

时间管理的

底层逻辑是什么?

有人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提高时间利用率,即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完尽可能多的事。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怎么做的,恭喜你,到现在你还没把自己搞崩溃。

错置时间管理的本质,你只会越来越忙,而且很可能是——

穷忙!

瞎忙!

真正的时间管理,并不是分秒之战,而是要做好精力管理、目标管理和情绪管理。

为什么每逢节假日,我们明明在家里躺着、宅着,可是一到了工作日,却感到自己的身心没能得到充分休息,反而更加疲惫?

这是因为你不懂精力管理。

所谓精力管理,就是管理你身体的生物钟,让你可以“充电5分钟,工作2小时”。

为什么你每天忙忙碌碌,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1小时来使用,但每到年终考核时却败下阵来,比不过那些没你忙的人?

这是因为你不懂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让你的工作效率落在对未来发展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为什么你的工作状态总是跌宕起伏,有时像打了鸡血,完成任务又快又好,有时却垂头丧气,始终无法全身心投入?

这是因为你不懂情绪管理。

所谓情绪管理,就是学会驾驭情绪,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而失去对言行的控制,继而影响事业发展。

掌握了这3个时间管理的“道”,你才能把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用好,才能让自己忙出成效。

03

杨教授的作息表,

藏着这4个小窍门!

杨教授的日程表里,体现出的可不止“忙”这个字。

深谙时间管理之道的他,把自己一天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科学,处处藏着小心机。

(1)规律作息,养成健康微习惯。

有网友说“60后”的杨教授之所以能在早上5:21起床,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觉少。

其实不然。

六个半小时夜间睡眠,外加中午半小时午休,杨教授每天都有至少7小时睡眠。

相比于每天熬到12点多才睡,早上7点迫不得已起床,午餐后刷手机、打游戏的年轻人,他的睡眠时间真不算少。

杨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作息规律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健康、规律的作息时间,就是补充精力的最好方式,能让我们的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每天早起半小时,养成早餐和健身的微习惯。哪怕只是简简单单吃个包子,做1分钟平板撑,坚持这个微习惯,你也能开启美好的一天。

(2)琐事集中处理,降低情绪能耗。

很多职场人都在抱怨“时间碎片化”,但究竟是碎片化的时间让你无法专注,还是你的坏习惯把原本完整的时间碎片化了?

杨教授的日程里,看微信、回复Email和微信都有固定的时间。此外,他还在每天早中晚各留出3个整块时间用以修改书稿和论文。

有很多消息,晚半小时回复也不要紧。可很多人却生怕错过重要信息,轻重缓急的事情都要“秒回”。

回复一条消息,本来只需要一分钟。可是既然解锁了手机,总忍不住逛逛微博、刷刷抖音,就这么挤占了半小时、一小时,把原本完整的工作时间都切碎了。

相反,高效利用时间的人不仅不会浪费整块时间,就连碎片的时间也不会放过。

1分钟可以浇花陶冶身心,3分钟可以梳理一下工作计划,5分钟可以读完一份行业信息……

你的碎片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就越能降低焦虑和压力带来的情绪消耗。

(3)拆分大目标,减轻心理压力。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

在赛后采访中,山本把夺冠的秘诀归结为“凭智慧战胜对手”。

直到十年后,山本退役做了教练,才在他的自传中首次披露了秘密的真谛:

“我在每场比赛前,都会开车沿比赛线路走一遍,记住沿途的醒目标志。比如第一处是银行,第二处是红房子,第三处是一棵大树……

比赛时,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第一段,然后信心百倍地奔向下一个、再下一个,直至跑到终点。”

按照这种方法,山本把全程42公里分成了若干个小目标,每一段都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每一次都能心态轻松地拿下第一名。

二八定律深入人心,可是真正能把注意力放在20%重要事情上的人,却少之又少。因为那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是需要长时间、一点一点攻克的。

想在职场上高效发展,就要找到自己的“大目标”,然后像杨教授一样,把117篇论文的工作任务拆分到每天的多个时间段,然后以轻松的心态,专注于每一个“小目标”。

(4)有效放松,为下一段冲刺蓄力。

在这个谈什么都“内卷”的时代,很多人对自己的休息时间充满罪恶感,好像懈怠了一分钟都会被人逆袭一样。

其实,马拉松的取胜之道在于拆分目标,职场的取胜之道也是一样——不要搞持久战、疲劳战,而是要把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当成一系列的短跑与休闲。

不要以为放松是在浪费时间,有效的放松其实是在积蓄能量,让你的拼搏更加高效。

在杨教授的日程表里,不仅有健身这样的“励志型放松”,也有煮咖啡、浇花这样的“兴趣型放松”,甚至有看电视这样的“偷懒型放松”。

只要你能把控好放松的时间,不会因为心情跌宕起伏而消耗精力,能够避免追剧哭得死去活来,看小说看到三更半夜,就都是有效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多个不同的身份。

公司里的你是“打工人”,回家后的你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追星时的你还可能是个“灯牌女孩”。

时间管理的最大目标,是尽可能提升你在职场上的能力和经验,避免被996和中年危机席卷,最终过上更有品质的人生。

愿你像杨教授一样,在即将退休的年纪里煮茶种花,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文:婉君不走琼瑶风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