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方式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何谓中人?中下人?
道德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从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区分。
上何谓呢?
高深的道理是一解。道理本身没有深浅之分,平常就是道,这种解释也并不贴切。
高尚是一解。也是一种理想。结合孔子本人的人生追求,这一中解释较为贴切。过年回家,家里人问我在做什么?我不会轻易和家人说做公益。他们并不能理解,也会招来诸多的反对。我在做的是是自利利他的,那么我就少在利他上花费口舌,更多的是在自利上和他们讲这件事。自己喜欢,以后有前景,是一件还挺光彩的事,如此等等向父母他们说明,这样算是和他们讲浅近的,世俗的。
上还可以理解为超脱的。就像佛法中,对上根器的人讲顿法,讲究竟法,给下根器的人,讲渐法,讲便利法。也是这个道理。
我还想引申的一点就是,这个上和下是天生的呢?还是后天环境所造?人当前的一种状态,既有前世因(基因决定),也有今世因(环境决定),这样早就一个人当前的状态,不管是中人,还是中下人,也只是当前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就凸显出教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并非是让自己门下的弟子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虽然这对一个人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成长成什么样的人?中人,乃至上人。这是孔子的教育之目标。
紧接着就有了这样的一句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为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孔门弟子。
知,通智。
务民为义,专注于民生更为重要。
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敬字,可做“敬畏”“尊敬”解。远,于此保持一种距离。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仁也在一问一答中体现。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所以对孔子对仁的阐述,要保持一种警惕的心,要注意到语境。但是也要跳出语境,看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先难后获,这句话钱穆先生阐述地很多。还是语境问题。
就当官和治理百姓而言,从这句话中,是从难处着手,先解决急迫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像乡村建设,有一种说法是先修路,后致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语境是,当政者修身治己而言。钱穆先生说是“先事后食”,先把事情做好,再去想收获的事。这是严于律己。先付出后收获,仁者,就是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在做之前,衡量得失。
对待他人,恰好又是相反。钱穆先生说“先富后教”仓禀实而后知礼节“也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也恰好对应上了第一句,于中人/中下人语。先填饱肚子,再教化思想,可以想见,这是对中下人而言。
论语的学习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是记录着没有详细记录当时的语境。所以解读论语的人,就会依不同的方式构造语境。这也是论语的妙处,不同的人解读是不同的。为什么论语这么精炼,我想和当时的记录媒介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可没有什么 纸张,记录文字多为竹简,所以这种成本是很高的。而当时孔子的思想,并不受统治阶级的待见,所以整体而言,孔子所在的这个学习团队并不是很有钱,可以说是很拮据,所以也就被逼出这种简约的文学形式。
说到鬼神这里,到时的环境,统治阶级对鬼神很是敬畏的。人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很多的时候,很是渺小。人在与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未知的地方,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就是鬼神的起源。
对于未知,孔子的态度是留置不问。在可支配控制的范围内,统治阶级该做设么呢?当然是民生问题。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把能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而不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东西。孔子的思想里,很是务实。
这里句的解释,是总结今晚幸福文殊院,大家讨论的结果。并非是我个人的想法。期间还有很多的精彩之处,就不在这一篇文章阐述,下一篇文章,会展现这些精彩。
这一篇文章,是开胃小菜。
晚安。
△△△
在 上 海 的 日 子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小山 「 suiyi2598 」
他愿意和熟悉的或者是陌生的人,
一起探索、实践如何坚定、勇敢、智慧、幸福地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