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丹托如何看中国艺术?

艺术的过去之形态,东方和西方丹托出版于1992的文集Beyond the Brillo Box(《越过布里洛盒子》)中,有一篇谈中国画及传统的文章:“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 (“艺术的过去之形态,东方和西方”)。文章写于1989年,他因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一张清代画家万上遴(1739-1813)的画,有感而发。(以下均为编译,来自互联网)

阿瑟·丹托( l924年-2013年10月25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研究领域涉及分析哲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他的历史哲学是当代该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他的"艺术界"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美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艺术(史)的终结"理论更是影响巨大,争议多多,至今仍然是学术讨论的话题。研究当代哲学、艺术理论,参与当代艺术批评,都不得不涉及到丹托。他的著作译成中文的有《萨特》、《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寻常物的嬗变》,将要出版的有《未来的圣母》、《超越布里洛盒子》等。万上遴的画,是一幅模仿倪云林的《龙门僧图》,题跋上这么写道:“倪高士《龙门僧图》余曾见两帧,一在都门瑶华道人处,一在药洲中丞处,真假皆不可辨,而X有数笔X心窃识之,阅八九年。余今XX庚申九月初六为揭晓之先一日,小集怡亭寓斋X写高士数幅,忽忆及此肖仿一遇,或有合处亦是子瞻所谓写画求形似者耳,愧之。”(译者注:“X”代表不可辨识之字,或有错识字,亦期待网友指点)在中国过去,没有如西方那样的美术馆,向人提供一个呈现传统的场所,这并不妨碍中国艺术存在着明确的欣赏标准。对于万上遴的画,没有人会因其仿作去批评他,只会用好和不好去批评他。(It is no criticism of Wan Shang-Lin"s painting that it is an imitation, but only one if it is, as an imitation, good or bad.) 而我们看万上遴的画和我们看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模仿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画根本不同,因为德加是用自己的面目来取得最终成就的。而在万上遴这位中国画家那里,情况正相反,如若他要有成就,却是尽可能接近倪瓒,而倪瓒则又是尽可能去接近他当时的前辈。

∧万上遴 雅集图 / 绢本 手卷 31.5×343cm(丹托甚至还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沈周(1427-1509)终身都在学习模仿倪瓒,每次他举笔作画,沈周的老师就在旁边监督道:不行,不行,你又画得过头了(不接近倪瓒了)。因此在长达五百年内,我们可以看到倪瓒风格的一路传承轨迹。而艺术史那种大而化之的“受倪瓒影响”这一说,其实很表达出这种一个接一个的传承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样,“模仿倪瓒”一样无法表达出万上遴在他自己题跋中的行为含义。这里我来猜测这样一种传统—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对此是恭恭敬敬的,至少,在这里的模仿决不意味着欺骗,或有意让人不知出处。而毋宁说是类似阿里士多德在他的《诗艺》中说的那样:“对所有人来说,得仿作之悦是很自然的。”实在说来,不熟悉倪瓒的人是不能随便算进这种模仿行列的。 这还并不是说倪瓒的真笔墨不在场-即使他的那些画面母体都在:几株枯树,溪流,山石...而是说另有些东西不在场,或者你竟可以说是在场-只不过在原作的画面上不呈现,而这种不在场正是这种绘画的质量,让那样的空灵变得无可比拟。(Something else is absent or, if you like, present in this painting which could not have been present in the original-so what is absent is a quality with which this presence is incompatible.)倪瓒的画一向是以疏淡空远,未可言传为特色,画面的空白因此成为精神的空间。

∧明 沈周 庐山高图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我不知道对于模仿倪瓒的中国画家而言,这种空灵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然而,对于模仿者肯定有些东西是存在的:他无意中会放些东西进去。因为在原作中有些东西对于他无法理解,因此他自动就会放进他自己的(理解)。就像列奥斯坦伯格(美国艺术史学者,欲了解此君请见博客中拙文:“与列奥斯坦伯格心灵相遇”-编译者注)指出的,在“最后的晚餐”这个传统画题中,基督的形象起先是溜肩,后来的模仿者全都不自觉地改正此一点,于是经过一代代人的辗转模仿(不自觉的改正),最后把基督的肩膀几乎画成了美式橄榄球星的肩膀了。有可能万上遴亦感到有些东西,他不自觉地“改正”着他的前辈大师,因而,在一个形而上的意义上这幅画也在改变。不过这个说法对中国不太合适。在倪云林和万上遴的传统里,情况太不一样了,在那里,笔墨意味着一切。我们要记得,直到1839年摄影发明后传入中国前,肖似从来都不是中国画家的目的。他们要的是笔墨中的气韵传递出所绘之物的神貌,因而,模仿倪瓒则是另有考虑的,其所要达到的,是在笔墨的限制中,模仿者自由地去做他想做的:没有人会在意说,要让万上遴和倪瓒的画毫无二致,就像没有人会在意要让所画的树和真实的树毫无二致。

∧明 沈周 仿吴镇山水水墨绢本倪瓒说过这样的话:“当山石的勾勒显示放松而率性的笔意,这画就可以传达文人的气质了。如果太拘泥于形,这画就类似工匠之作了。” 这里我们开始看到在中国人那里模仿的真正难题—人甚至可以说那是不可为的,即,这个画家既要像他临摹的大师,可同时又要显出放松而率性。其临摹不是从外在可以辨识的,毋宁说是,这作品要从同样的内心世界流淌出来,也就是说,画倪瓒风格的画结果成了一种精神训练的方式。在我们西方文化中,有一点点类似的东西,虽然方向正好相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担心,我们会成为我们所模仿的,所以我们需选对好的榜样才成。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思想是,只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可以模仿:让自己成为选为做模仿对象的那种人,而这被视为成就。外在的相像只是工匠所为,中国艺术家作的模仿是内心世界的模仿。在1800年代,倪瓒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一种标杆,对于他的传说是一个高士,品行高尚,纯净,独行,毁誉不惊—一个对庸俗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倪瓒成了圣者之一,因此他被不断地再造(模仿),被视为宗师,并流芳百世。通过模仿倪瓒的画,一个人等于是在建立一种道德修养,造就一种生存方式,等于是见贤思齐。简而言之,一个人“受倪瓒影响”,就等于像圣保罗的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他通过阅读(圣经)而被耶稣基督影响。

∧明 沈周 山水 立轴 纸本中国艺术史的哲学形态太不同于西方的了,万上遴的表现方式对于西方画家没有任何意义,西方画家在万上遴安顿自己的地方是找不到任何立足之地的。我们与由倪瓒(1301-1374)到万上遴 (1739-1813)相同的历史时期是从意大利的乔托(Giotto 1266-1337)到法国画家(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那正是从一种形态往另一种形态转化的艺术生成期,我们有瓦萨里的三个循环期:乔托、马萨乔、拉斐尔所代表的时期;风格主义时期;巴洛克时期这时期中教会把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召至一处,创造出视觉的盛宴。然后,在1800年左右,我们又有学院统治的很长的历史时期...西方绘画成为一个向最好一味发展的进步,没有人能像画家那样顶希望自己生于某个时期的初始,或者借助恢复古代大师作品来开辟出一个新时期。诚然,文艺复兴通过学希腊罗马来获得一种叙事,不过恢复再现的能力,要花费很长的投入时间-几乎有黑暗时期(中世纪)那么长-把丢失的技法一一找回来。另一个与之相仿的是发生于英国的前拉斐尔派,也是想通过回到大师,恢复视觉真实,作一个重新开始的意思。

∧倪瓒《筠石乔柯图》在万上遴和倪瓒之间,是沈周,还有许多其他画家都在选择以倪瓒这样的人作为他们作画和做人的宗师。他们没有人觉得他们自己正在开创什么,也没有人觉得在他和他所学习的大师之间存在个什么黑暗时期,万上遴这样的画家身处的不是一个像西方那种目的性明确的历史进程,而是,过去和将来是连成一体的,那里没有引发深思的观念空间,“影响”这个概念也与西方迥然有别,它指向的是另一种意思比如说,一个艺术家模仿他的前辈,不在意是否相似,亦不在意要挑战自己的榜样,而只在意于学得如何让某种东西被落实,在意于模仿艺术历史里的那种结构—使之更加内在化,并往里走得更深。

∧倪瓒 幽涧寒松图【年代】元代【简介】图轴,纸本,水墨,纵:59.7cm,横:50.4cm。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 62x43.3cm 上海博物馆藏西方学者丹托对于中国艺术立场的描述,中西方的区别,应该基本准确吧。那么,中国艺术为何如此重视学习前人,不在意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呢?下面引梁漱溟先生的言论,或可聊作解释。中国文化是以智慧为特色的。而如此精妙睿智的文化,为何在近现代不被看好,甚至显得消极落后呢?梁漱溟认为,这皆因中国文化的早熟。他从中西两种文化的功能上看出: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东方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人类文化之初,都不能不走第一路(向外的,解决物质生存的),中国人自也这样,但是不待把这第一条路走完,却中途拐弯到第二条路上来(内向的,重视心性的);把以后方要走到的提前走了,成为人类文化的早熟。而这种早熟在于“一个社会实在受此社会中天才的影响最大,中国文化圈出于古初的几个非常天才之创造,中国从前所谓"古圣人",都只是那时的非常天才。文化的装置没有不是由于天才的。但我总觉得中国古时的天才比西方古时的天才天分高些,即此便是中国文化所有产生的原故。我总觉得墨子太笨(墨子重视物,不重视心—引者注),我总觉得西洋人太笨,而中国自黄帝至周公孔子几个人太聪明。如果只有平常的天才,那么道理可以一点一点的积续逐渐发明,其文明可以为积累的进步不已;若开头是个非常大天才,其思绪太玄深而致密,后来的填充不能出其上,就不能另外有所发明,而盘旋于其范围之中。西洋是前一个样子,中国是后一个样子。你看西洋文化不是积累起来的而中国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吗?所以一成不变的原故,根本在中国古圣人由其观察宇宙所得的深密思想,开头便领着大家去走人生第二路向,到老子孔子更有一番哲学为这路向作根据,从此以后无论多少聪明人转来转去总出不了他的圈,而人生路向不变,文化遂定规成了这等样子不能再变。又且周公孔子替我们预备的太周到妥帖,愈周到妥帖,愈维持的日子久,便倒不能进步了。如其不周到妥帖,则非掉换一个不可,所掉换的维持一时,又非掉换一个不可,那么就进步了。所谓孔子太周到妥帖,不是别的,就是他那调和的精神;从这精神出来的东西是最能长久不倒的,却由此就耽误了中国人。中国文化只是由于出了非常的天才,没有什么别的缘故。”(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58-9页)(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所有者)618大促,限时折扣活动中:目刻荐书明代山水画精品辑录中文版正版现货全国包邮一套对明代绘画进行全面、系统行整理的辑录,填补相关领域出版上的空白。辑录明代山水画家20位,作品221幅,画芯局部精放29幅,收集整理画理49篇,以“文图并辔、呼应互释”的形式呈现,即经典名画与经典画论合一出版。以经典作品为纲,以画家影响力为序,完整标注了每件作品的作者、名称、尺寸、材质及藏地等基本信息。通过电分扫面技术,再现轴、卷、册、页等不同明画形式。采用拉页、折页、跨页等版式,放大名作局部细节,高度还原原作样貌。正8开布面精装,可独立成册,亦可与《明代花鸟画精品辑录》、《明代人物画精品辑录》组成一函三套丛书,兼具研习、鉴赏与收藏价值。书的模样:

内页范例:

(0)

相关推荐

  • 赏画|倪瓒《桐露清琴》

    元 倪瓒 桐露清琴 90.1x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暮投斋馆静,城郭似幽林.落月半床影,凉风鸣鹤音,汀云萦远梦,桐露湿清琴.卑喧净尘虑,萧爽集冲襟." 把他暮投郊外的那种 ...

  • 【国画艺术】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146—150)

    <汉苑图> 146 <汉苑图> 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容瑾,字公琰,生卒年不详,约在至正初.界画.山水师王振鹏.< ...

  • 鉴赏 | 文人画的书卷气

    来源:美术报 中国文人画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审美观念随着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审美理想而不断变化,也随着不同阶段文人画家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艺术实践而不断丰富.北宋"书画同源& ...

  • 如何欣赏中国画(六)

    品画篇 很多藏家在欣赏中国画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有些作品一看就感觉好,但不知道好在哪,更不知道有多好. "品"是中国古人极为重视的文化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品评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 ...

  • 与山水为友,髡残绘《溪山清净》

    髡残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他的艺术成就和石涛.朱耷等人不分伯仲,被称为清初野逸派的代表画家. 髡残擅画山水,如果按照画坛南北宗的观点划分,他的风格属于典型的南宗山水.由于他是一位出家人,他在作品中除了可 ...

  • 艺术没有终结:对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的反驳

    文:沈语冰 2001年初,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剑桥大学哲学系和艺术史系学习晋修,当时初步的打算是撰写一部有关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方面的书.我认为上个世纪西方艺术运动的更替过于频繁,种种新奇现象令人眼花 ...

  • 看中国艺术中的“猴赛雷”

    导言:2016是生肖猴年,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同时,猴作为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其文化形象有很多,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当然还不能少了 ...

  • 看中国艺术,要有一双超越形象的眼

    ■立石丛卉图 (明)唐寅 ■朱良志(著名学者) 刘有定<衍极注>中记载一个故事,说王献之一次在会稽山遇到一位异人,披着云霞,从天而降,左手持纸,右手持笔,赠给献之.献之受而问道:" ...

  • 绝壁大咖—阿瑟 · 丹托

    阅读丹托那些最为火热.激情.深邃的文字,你可以有一种疗伤的愉悦.--玛莎·努斯堡,<思想的剧变>的作者. 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 ...

  •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且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先生详谈“中国寿山石与雕刻艺术”

    陈礼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 2018年6月1日上午9:00,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陈礼忠先生在福建师 ...

  • 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去看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发展

    艺术研究. 2016,(01)   作者:杨磊 摘 要: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中国各个门类艺术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简述,从而提出了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作与发展应该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去继承.借鉴, ...

  • 纽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提前看

    2021年9月苏富比将在艺术周期间带来两场现场拍卖和三场网拍.「中国艺术珍品」是其中的常设板块,也是最大看点.本季「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将于北京时间9月21日晚9点在纽约举槌,共245件重要海外遗珍, ...

  • 亲历者说 | 看市面上独一份的中国艺术两千年课程如何精彩!

    久闻文话童心艺术课非常精彩,我们跟了几项课程下来,果然名不虚传. 王老师的课,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概述了整个中国美术史的脉络.不管是娃还是大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整个课程,按画的内容分了5类--人 ...

  • 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

    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