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结果的判定标准已经更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胸部 CT、呼吸内镜、呼吸机、肺功能、听诊器是呼吸科的五大法宝和利器,各有优势且不可互代。

如果把胸部比作一辆车,那么,胸部 CT 相当于检查这辆车的各个部件有没有破损,而肺功能检测是了解这辆车的功能性好不好用——有破损不一定影响使用功能,外观正常不等于功能就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胸部 CT 是用于检查胸部有没有异常影像,肺功能检测是侧重于了解呼吸系统的通气换气功能。

例如哮喘患者的胸片或胸部 CT 正常,而其诊断和严重程度则需通过肺功能检测来判断,反之亦然。因此,两者具有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强调和呼吁人们要重视肺功能检查,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在粉尘危害严重的环境下工作或重度吸烟的人则应缩短至每半年检查一次,同时呼吁大家要像量血压一样重视和认识肺功能检查。

当面对一张肺功能检测结果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评估和下诊断结论,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近几年。中华医学会也发布几个肺功能指南,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了,很多人还不知道。

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哪个值为标准?

直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还误停留在以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₁/FVC)<70%” 为标准来判定是否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实际上,随着临床实践、研究深入和发展,该标准早已更新。

中华医学会于 2014 年和 2019 年发布的两份重要肺功能指南中,都已经将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标准更新为 “FEV₁/FVC<92% 预计值”,也就是将一秒率的实测值 / 预计值如果 <92%,则说明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也有人误以为是以 “FEV₁/VC<92% 预计值” 为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标准,其实并不然。

FEV1/FVC 和 FEV1/VC 有什么区别呢?

在正常情况下,VC 与 FVC 相等,但在气流阻塞的情况下,用力呼气可致气道陷闭,从而导致 FVC 下降,VC 可略大于 FVC。也就是说,这两个值还是有一定差异性,但不等于 FEV₁/VC 比 FEV₁/FVC 更可靠。

肺功能指南上也并没有建议以 “FEV₁/VC<92% 预计值” 作为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常规标准,这只是有人对此理解不透而产生的误会。

之所以有人理解不透,可能是看到以下这样的理论:

因为在气流阻塞时,给予充足的呼气时间,受试者可充分呼出气体,FVC 可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但呼气速度减慢,FEV₁/FVC 下降;随着阻塞程度的加重,FEV₁/FVC 进一步下降。

当严重气流阻塞时,受试者难以完成充分呼气, FVC 也明显下降,FEV₁/FVC 反而有所升高,在这种情况时,FEV₁/FVC 可反映气流阻塞的存在,但不能准确反映阻塞的程度。

在严重气流阻塞时,FEV₁/FVC 受影响较大,但《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中,也特别补充说明:“在严重气流阻塞的情况下,推荐以FEV₁/VC、FEV₁/FEV₆ 取代 FEV₁/FVC 来评价气流阻塞,但其他情况不宜使用,否则易致误诊。”

也就是说,“FEV₁/VC<92% 预计值” 作为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标准仅是在严重气流阻塞时,其他情况还是以 “FEV₁/FVC<92% 预计值” 为准。

中华医学会于 2014 年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和2019 年发布的《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均明确推荐以 “FEV₁/FVC<92% 预计值” 作为判定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常规标准。

不仅是只有阻塞性通气功能的障碍的判定标准更新,肺通气功能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判定方法和一些细节也有更新了。

另外,看肺功能报告单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第一时间就看数据下结论。

正确的结论源自于准确的检查,因此应先评估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质量控制(质控)要求。如果不符合质控要求,肺通气功能的结论则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没有意义。因此,要注重评估该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质控要求。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肺功能报告单?看的顺序和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为了让大家能轻松掌握,我特别制作了一张流程表: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评估和判断?如何评估该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质控要求?如何准确判定肺通气功能结果?有哪些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受国内最具有影响力之一的知名医疗资讯平台医学界医生站的邀请,“不追求高端大气,重点追求接地气”的我将给大家带来《手把手教你看懂肺功能报告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