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李顺午】解放巷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44

解放巷

文/李顺午

假日回到故乡,我特地去了村东北的解放巷。好多年没来过,小巷的变化,委实让人惊讶和欣喜。
一条小巷,整齐排列着一座座两层小楼,白瓷砖贴面,红瓷片砌檐,青灰屋顶,酱红铁门,古铜色的门钉格外醒目;两行泡桐,树冠高擎,叶大荫浓,满巷绿风,给干净的小巷平添了几分幽静与祥和。
眼前的变化,我几乎不敢相认,特别是各家户门前停放的小轿车……忽然,几个学龄前的孩子“爷爷好!爷爷好!”的问候声,看着这些穿着整洁时尚的孩子,让我感到乡音的甜美与亲近。
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未泯的童音,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那远去的岁月:小巷的人,小巷的房,小巷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
我的老家,位于秦晋豫三省相交的西北隅,解放巷坐落在黄河西岸的老崖边。这里,往南可远眺西岳华山,面东能遥望中条山脉。平静温顺的黄河水,在这里形成的偌大河滩,辽阔而平坦无垠,湿润而无需灌溉,偏僻而人口较少。
那时候,解放巷的老辈人洪灾里逃生苦不堪言。人们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从黄泛区溯流而上,这广袤的河滩成为落脚的理想之地。在他们的命运中,似乎永远离不开母亲河。
人们依河而居,用茅草搭窝棚,以泥土垒灶台,过上了近乎原始的生活。靠着勤劳、吃苦、忍让和坚守,这金色宽广的河滩,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三十年河分东西,河水泛滥河槽改道,常常打乱他们刚刚安定的生活。这些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们,开始筑河堤,垒围堰的劳作,展开一轮轮与命运的艰苦抗争。
我的村子,在原畔上,下是无垠滩地,上有平坦旱原,一条陡峭的坡道“链接”滩下和原上。站在村子东面的老崖边,站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看见河滩里一望无垠的庄稼。河水涨了,人们就临时上塬,可心还操在河滩里。后来,这个叫    “解放”的小巷,成了他们永久的家园,结束了“水涨人上塬,水退人下滩”的穷折腾。从刚开始的三五户,到后来的十来八户,慢慢成了一条小巷。到新中国成立那年,小巷有了自己的大名。
刚从滩下搬上来时,每一家都是土矮墙草棚子,白天举头可望太阳,夜里仰面能数星星,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房里下小雨,那更是愁死人……虽说他们有了草房小巷,可日子还是过得苦巴巴的。
又是多年的苦撑苦熬,小巷在慢慢变化:一溜三开间门房,这大门有的开在中间,有的开在一旁,多数人家院子里只盖一间灶房。只有路北的老魏家是三间门房三间厦房,孩子多住不开啊。夫妇俩接二连三生了七个姑娘,最后一个是儿子。村里人开玩笑说:“第八个是铜像”。生老八时,正赶上村里放映阿尔巴尼亚电影: “第八个是铜像”。
小巷的门房厦房,全是清一色的草房:矮矮的土坯墙,细细的杨木担子杨木梁,多数人家的房上没有椽,多用上几根小檩条,就直接铺上高粱杆箔子,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一捆挨一捆摆麦草,就整理出草房子漂亮的屋面,在屋脊和山墙位置压一层黄泥,这“标准”的草房就建成了。有了土坯墙、杨木梁、麦草顶的房子,这些在河滩里苦熬多年的乡亲,居住条件慢慢改善,虽穷但快乐的日子在不断向前。
那时候,解放巷人下地劳动的独轮车、架子车,差不多家家都有,可一条小巷的人多年买不起一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成了稀罕物件。家家户户儿子结婚,姑娘出嫁,仍住的是土坯墙草房子,一住就是近三十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改革开放初 ,解放巷是全县最早拿到“制种订单”的村民小组。乡亲们淘到“第一桶金”,别提大人小孩有多高兴。刚开始,他们起早贪黑地试种玉米,除草、施肥、浇水、防虫,试种获得成功,县里的农科所、种子站满意。乡亲们粮食打得多,首先是口粮过了关,一下解决吃饭这天大的难题。这兴奋的背后,是风吹雨淋太阳晒,吃苦受累加熬夜,打多少药刚好,浇多少水合适,乡亲们耐着性子摸索,反反复复试验……
后来,解放巷参加良种试验的品种,扩大到小麦、高粱、谷子。乡亲们手拿技术资料,地里学,家里看,硬是凭着一股子使不完的钻劲,人勤劳,天帮忙,那真是种啥收啥,试啥成啥,那一样良种都长得不赖。制种虽有风险但收成好,一般要高过普通庄稼的一倍多,一亩地一下子变成两亩。就几年光景,解放巷的乡亲日子好过了,购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渐渐增多。
在整个村子,最早用上电视、冰箱、洗衣机的,是解放巷的乡亲。没过几年,农村稀罕的电饭锅、电磁灶、电饼铛、电烤箱、豆浆机等炊具,仍是解放巷的乡亲们最先用上。县电力公司颁发的“电炊巷”牌子,又让解放巷火了一把,市电视台还播了新闻。
一直生活在黄河边的乡亲们,朴实厚道,善良乐观,吃苦耐劳,宽容坚韧,成为他们性情的主要基因。政策好了、日子有盼头,自然就多出了干活的踏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学科技、用科技的劲儿。良种试验的成功,让解放巷的乡亲们,在镇里县里挂上号出了名。
小巷路北第一家的黄豫安,解放不久就参军去了朝鲜。胸前挂满奖章的他,退伍回乡后一直在农村劳动。这个性子慢,干活细发的主,还蛮有福气:老伴勤快会过日子,子女出息,家道富裕,人丁兴旺。
如今,黄豫安虽已年过九旬,仍眼不花,耳不聋,说话不紧不慢,讲故事头头是道。前一段,老黄拿着镇上送来的光荣牌高兴地说:“快70年了,这牌牌从木板、搪瓷的,到如今这镀金的,已经是第三块了,新中国成立70年,政府还没有忘记我们啊!”临了,他又把在朝鲜打仗的故事讲了一大堆。
论辈分,我还得叫他一声黄叔。他家刚从河南逃荒来时,借用村里的公房,在我家西邻住了十多年。后来,是头一户搬进解放巷的。
有党的好政策,有老辈人的样子,解放巷的后来人也不甘落后。这里面有遗传基因,有榜样的力量,也有他们自身的奋斗和追梦。
小巷路南第五家的老窦,七九年“十一”那天生了二小子, 给娃起名国庆。自小聪慧懂事的国庆,一边进城打工,一边在技校读电工专业,后来回村里当上电工。人忠厚又勤快,技术好眼里有活,一收工就抱着书本不放,才两年时间,就拿到电力大专函授的文凭。国庆活干的越多,技术长进越快,多次参加县里市上技术培训技能比赛,还经常抽到乡电管站帮忙。后来,国庆通过招聘进了乡电管站,没几年就接了老站长的班。
国庆技术好不显摆,管的事多却不贪财,从未收过农户的任何好处;电压等级高了,干活的范围大,可他紧盯职工素质,让人人当工匠;扭住服务提升,贴心服务农户,让乡亲用上舒心电;国庆人能干品性好,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电管站也多次获得先进集体荣誉。前几年,国庆光是远征他乡参加抗震、抗洪的电力抢险,就有好几回。
解放巷道两边,早些年就看不见电杆、电线和电表箱,更是少了私拉乱接的麻烦事。十多年前,农村推广电线地埋下户工程时,刚开始村民阻力大,担心电线埋地下出麻达,又要开膛破肚太费事。国庆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家跑了八九趟,最终在全县第一个完成地埋入户工程。尝到甜头的解放巷人,把供电站的活当成自家的事。乡里早先的农网改造,台区整顿,集中抄表,三相电入户,样样工作走在前头。乡亲们常夸奖:国庆有出息,给电力人增光彩,给解放巷人长脸面。
别看解放巷不大,人口不多,可这儿能人不少,还爆出了不少新鲜故事!
出了个女博士,让解放巷又上“头条新闻”。小巷路北第六家的老许,父亲在河南老家就读过中学,是那一辈的“文化人”。到了老许这一代,家里条件慢慢好了,一个儿子两个姑娘都供成了大学生。儿子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大女儿在省城医院妇产部上班。
这小女儿许睿,是全县头一个学电的女博士,在省里电网建设公司工作不久,就到哈萨克斯坦参加电网援建,还兼职哈方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中,许睿和男员工一起战沙尘、抗冰雪,克服重重困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碰上设备安装关键时段,同样是几天几夜不合眼,活脱脱成了个“假小子”、“女强人”。许睿在培训哈方技术人员时,中文英语一起上,主讲翻译一肩挑,效果还蛮不错。利用业余时间,她还开设书法讲座,义务传授这白纸黑字的中华国粹,深受这些“洋学生”的喜欢。
实践中练砺,艰苦里成长,许睿不但技术长进快,任务完成好,还找了个“洋女婿”,工作恋爱“两不误”。这个英俊潇洒的外国小伙,十分喜欢许睿的美貌,更在意她的电力才学和书法专长。
听乡亲们说:许睿和她的洋女婿还回解放巷补办中式婚礼:新郎穿唐装,骑大马,许睿着旗袍,坐花轿,唢呐声声,鞭炮阵阵,喜气洋洋,吸引了村里几百号乡亲看热闹,市里电视台播了新闻,报纸上还登了消息。
多年来,村里的老户人,与解放巷的移民们,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乡里乡亲,早就成为一个“大家庭”。不管我啥时间去解放巷,乡亲们都是十分亲热,问长问短,总有说不完的话儿。毕竟我们是同一村组的乡党,在同一块地里播种收获,“大食堂”年代还在同一个锅里吃饭。
在我那古老的村子里,还有新成巷、新建巷、豫安巷、鲁安巷,都住着从黄河滩搬上来的乡亲。只是解放巷的乡亲们,要更近更亲一些。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李顺午】父亲的梦
【大荔文学·散文·李顺午】积肥琐忆

作者简介

李顺午,大荔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电力作协、陕西省作协会员。有多篇散文在《中国散文家》《当代电力文化》《脊梁》《西北军事文学》《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著有《建功秦东大地》《高原履痕》《与岁月握手》等。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西南作家散文】赵星宇 / 白酒醪糟

       白   酒   醪 糟 白酒醪糟   巨   变 写给碑山之行 酒与醪糟碰撞的美味,大抵是川东北地区南江农村劳动人民所发现的.醪糟便是通过酒曲和糯米发酵而成的,若是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少量白酒就会制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古槐树下/冯子栋

    我们村有一棵古老的国槐. 乡亲们都不清楚这棵古槐的确切年龄,它大概有三个人手拉手围起来那么粗,比二十里外北楼村那棵已挂牌保护的千年古槐还粗,估计也得有一千多年了吧.国槐,因其与"怀" ...

  • 【望安山文学】胡采云||红色档案:舍命保乡亲(散文)

    红色档案:舍命保乡亲 作者:胡采云     主编:非   鱼 1927 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在通往胡家闸口的长堤压浸台小路上,一个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的青年人,急匆匆地朝前走着.此人身高1.72米左右,浓 ...

  • 【选粹】乡亲 • 乡邻 • 乡情(散文)/陈栓柱

    我的老家,在西平县权寨镇权寨村,村子很大,东西三里多长,有3000多人居住.一条寨河从村西至村东,绕村缓缓流淌,汇入村后的淤泥河,向东经老王坡汇入洪河,一路奔腾直流大海. 自1978年我考学.工作之后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过年/赵煜

    久居城里,我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的出口回望那条通向故乡的路.当北风卷着雪花,零星的鞭炮声在空中炸响,置办年货的乡亲浩浩荡荡的涌进城市,当那勤劳的双手点着一搭子钞票购置着所需的商品,当那被野风吹得有些粗糙的 ...

  • 【大荔文苑】李顺午:冬枣,家乡的神果

    一颗颗青里透红的冬枣,宛若神奇的小精灵,竟能悄然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竟能圆了庄稼户几辈人的致富梦,改变着家乡数十万人的劳动方式与生活轨迹,也在黄河古岸边竖起靓丽的绿色生态品牌. 一次回老家,乡亲们纷纷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天津  朱斌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散文|家园是我诗意的乡愁

    家园是我诗意的乡愁      南方一歌 < 一地月光>创作随想之二 摄影  熊辉 写诗的时候,总有我浓重的童年情节,散发的是真正的一种乡愁. 这种情节就如一团乱麻,一团乱线,缠绕在心头,左 ...

  • 【大荔散文】李淑慎:春草

    春     草 文/李淑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眼中的美好,或许就是别人的烦恼,当人们还裹着厚厚的棉衣时,荠菜已经撩着绿色的裙裾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小小白色的花朵颤颤巍巍轻轻摇曳,像天上的星星落满原野, ...

  • 悼词范例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友.及逝者的亲属: 青山不语:苍天含泪! 这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心目中的好榜样.大家尊敬的乡亲.我们尊敬的长者-杨府老太太. xxx老人生平为人正直.关爱 ...

  • 【阅读悦读丨散文】陈志锋《年味·乡愁》(上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陈志锋 [作者简介]陈志锋,湖南安仁县人,现为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喜欢写点散文,曾在<郴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