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亲在华县戏院门口卖锅盔!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父亲(续)
作者 张发虎
我家在华县西关药王桥村,小时候,父亲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严父,每当我张口向大人索取的时候,总先向慈祥的母亲张口。在老母亲为难张不开口的时候,只好去动用家中的权威——老奶奶。直到自己做了父亲,才知道自己父亲的艰辛,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衣食无忧啊!艰难的岁月使父辈们被这一最简单的愿望压弯了腰。
药王桥村 张文摄
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父亲很少背我。有一次父亲和表姐夫去给外婆家修房子带着我,晚上吃完晚饭回家,天巳经黑了。父亲背着我,走到华县车站西闸口,一列客车开出了站,火车鸣着汽笛  ,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隆声中开了过来,父亲停在路边让我看火车。不知那时蒸汽机车的汽太足了,还是我们站在路边司机见我们危险,机车开始排气了,喷出白色的汽体足足有成十米,我们顾不得看飞速闪过的车窗,腿脚残疾的父亲背着我急忙躲避,还是被蒸汽的水珠把我俩全身打湿透了。
大灾害的六一、二年,家里经常揭不开锅,虽然那时家家都困难,我家孩子多,靠父亲补贴的几个工分养活全家更困难。为了生计,家家户户都偷偷摸摸的做点小生意。我父亲是党员干部,无法直接出面,主要由祖母出面,每天黄昏,祖母提着小篮子,主要卖香烟、锅盔,到离我家很近的华县戏院门口去卖。那时一盒  一毛九的宝成烟卖一块钱,锅盔一牙看大小,一块一块五。母亲负责送货,三毛他爸妈刚结婚,不小心着了火,母亲送贷刚好路过,为救火丢了好几盒烟,损失了好几块呢!父亲主要烙锅盔,即然要好卖,就要烙的漂亮。父亲的手艺确实不错,烙的锅盔很漂亮。改革开放以后,家里吃锅盔,也是父亲烙,村里孩子们没见过,纷纷称奇。
六十年代初,家里经常性的揭不开锅,母亲经常挟着口袋去借粮。父亲想尽办法叫家里人充饥,吃过榆叶。十来岁的我和大人们去过种村山药架下拾山药蛋下锅,和母亲去过很远的北沙挖白莱根做饭,和村里人去南山边偷人家生产队喂牲口的苜蓿充饥。和父亲一起做淀粉,把玉米棒的包皮洗净、蒸熟,放点水用搓板在盆里搓,把玉米棒皮搓成网状扔掉,然后沉淀、过滤,晒干后掺点面粉烙饼吃,不然糟的翻不起来。磨点面粉,白面烙锅盔卖,黑面自己吃。
入社前,家境还可以。有五、六亩地,一头大犍牛、一头驴,五、六间厦房。房不敢恭维,乱七八糟,可能是有点就盖一点,多次盖起来的。家庭情况最惨的要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父亲被打倒了,在生产队当一名记工员。家中五个小孩,一个近八十岁的老祖母,父母的担子更重了。加之五弟又得了脑膜炎,真是雪上加霜。亲戚都是穷亲戚,自身难保。反复映求生产队,都没求出一分钱来。最后落下了脑膜炎后遗证。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故乡琐忆 小罗表叔

    在我的家乡,对异姓乡邻,皆以表亲相称.我们那个生产队十八户人家,只有小罗表叔一家是异姓,我从小称他表叔.小罗表叔弟兄九人,他最年幼,小名罗九娃.他的大哥就是我在<关于土改的回忆>中提到的, ...

  • 【广东台山 马海凌】原创//​我的母亲

     2020第260期总第1239期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名字叫朱柳娥,生于1929年,今年九十一岁了,还健在. 我来写我的母亲,不可能不提及我父亲,因为没有父亲,就没有母亲,就没有儿女,等于没有我. ...

  • 【大荔文苑】彭拥军:我的奶娘

    我的奶娘 文/彭拥军 我的奶娘是我伯父的妻子,在老家澄城县那里,我们叫娘.因为我出生后,母亲几乎没有奶水,大多时候是吃我娘的奶的,所以,我娘也就是我的奶娘.她是没生我但是和我母亲一起呵护.抚养我长大的 ...

  • 三月往事

    余亚文/文 三月的阳光总是明媚.那些绿油油的地毯似的麦苗,那些金灿灿的锦缎似的油菜花,都闪着鳞鳞的波光.映得人酥软而又莫明地怅惘. 分明地记得那个三月十七日早晨,老师说我家里出了点事,我从学校匆匆赶回 ...

  • 魏素臻|我们的魏家大院

    后下舟村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我从出生到成人,都在那里度过.当时的后下舟村分四个生产小队,一生产队在村子的西南角,二生产队在东南角,三生产队在东北角,四生产队在西北角.我们家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华县杏林地区的中、省、地属重点企业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杳林地区的中.省.地属重点企业 华县杏林镇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基地之一.从五十年代后期始,中.省.地.县建于该镇的企事业单位计有 ...

  •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县少华中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少华中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作者 李琴肖 1962年,我由华县杏林小学考入华县少华中学,学校大概离家有三里多地,那时在校住宿,每个礼拜步行回家背一次馍. 少华中学 ...

  • 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州小敷峪水库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小敷峪水库 作者 邵拉雄 华州小敷峪位于莲花寺镇长寿坡行政村南部山区,峪口距华州城7公里.东与构峪搭梁,西和潭峪.石堤峪相连,南翻山岭,可达金堆.峪道幽深,俗 ...

  •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县咸中菜园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赵玉玑时代的华县咸林中学(之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作者 谢膺白 那时候,学生对于马铃荃老师的农业技术基础课,特别爱上."农业八字宪法&qu ...

  •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华县中学生活万花筒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中学生活万花筒 作者 秦获幸 一个青葱少年,从十二岁小学毕业,考进初级中学,人生道路就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新的环境里,稚气未脱的少年看什么都是好奇的-- 一个 ...

  •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入伍到西藏日喀则边防

    春节特刊: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王天银 陕西旬阳县人.1964年12月入伍,曾在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边防5团1连任战土.先后在陆军第八医院.西藏军区第三期军医班学习.进修.历任边防五团卫 ...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在扎东平叛……

    总第299-5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王志恒  陕西蒲城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1961年8月参軍到西藏边防部队服役,在部队工作22年,历任战士,班排长,团政治处干事,股长,付主任 ...

  •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位于河北河间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位于河北河间的冯国璋墓遭到铁镐发掘,当千年阴沉木棺材开棺以后,只见冯国璋口含夜明珠,遗体皮肤还有光泽,头发与胡须也保存完好.除了夜明珠以外,人们还在墓室里发现了珐琅草虫图鼻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