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浓淡自适,书有大成 ——王大成老师书法作品有感
【内容提要】人都说“字如其人”,仔细观察先生的书法作品,我能感受到先生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那种刚强不屈,那种恬淡自然,那种洒脱飘逸,那种率性而不任性,那种历尽沧桑之后的豁达。
浓淡自适,书有大成
乾州蕞娃
最早是在乾县薛录镇大墙街道的三秦小草书画院听田俊辉老师说起过王大成老师。再后来,是在周海峰老师处听到了他对王老师的赞誉。只是,听他们说,王老师久居西安书院门,自然是无缘一见。
庚子年冬月,一日和屈兄军生出门办事,机缘巧合,在先生门口碰到了,因为有事简单寒暄之后就匆匆别过。但就那一瞬间,先生的儒雅风范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先生的有关资料(网上资料几乎没有,书籍中也仅仅在2011版《乾县志》有两处记载,一处是关于乾县工艺美术厂,一处是乾县省级以上书法会员名单中)。
通过查阅得知,先生生于1948年,是陕西书画院咸阳分院副院长、陕西书画院院士、陕西书法协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后受邀参加了乾陵墓道壁画修复制工作。1974年,和罗建福等人成功研制并生产出了唐三彩复制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后,随着唐王朝逐步衰落,加之瓷器工艺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虽然还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场地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三彩的收藏分为文物性唐三彩收藏和现代工艺品收藏两大类。大众性的收藏以现代工艺品唐三彩为主,主要追求其艺术美感和装饰效果。专业藏家则珍爱文物性唐三彩,主要追求其艺术性、稀缺性和升值潜力。
乾县工艺美术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家现代唐三彩生产企业,复制的唐三彩继承了传统的造型、制模、制作、施釉、焙烧等工艺方法。产品包括贴花三彩马、三彩骆驼、端杯侍女像、乐使俑、三彩武则天像等,因其造型准确、逼真,方法古典,色釉古色古香,釉面光滑,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远销世界各地。乾县工艺美术厂曾经是陕西的出口创汇企业。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一则1979年2月合订本《人民日报》的内容简介中提到,说是1979年2月《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一条题为《乾县生产”唐三彩”复制品》的消息,因为没有找到报纸原件,所以只能当作一则传闻姑且言之,也希望收藏有这张报纸原件的朋友能够与我联系。
直到那次,我在周海峰老师的陪同之下走进了先生位于乾县最繁华的街巷之一——风水台街的家,走进先生位于临街二楼的屋子,那种浓郁的书香气息让我有一种沉醉感,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无论是西安的书院门,还是乾县风水台街,都是人来人往,热闹至极。先生在书院门的寓所我没有去过,但是在先生乾县风水台街临街的小屋中,我却感到了静谧。这不能不说是“境由心生”,是环境改变了我的认知。
屋子不大,陈设也很简单,一桌一案,一床一沙发。桌是饭桌,案是书案。除了书案后墙上挂的一幅署名是胡恒的对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外,大多是先生的书法作品。
先生的作品涉及真草篆隶诸体,室内所悬挂的作品以隶书为主,但是隶书中融入了篆书的特点,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会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认识,他认为书法要有所遵循,这是基础、是原则、是根本,但也要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创新不等于华而不实、花里胡哨,也不是一味追求高深、让别人看不懂。基于这样的原因,他将篆书与隶书相结合,创作出带有自己特色的书法风格。
人都说“字如其人”,仔细观察先生的书法作品,我能感受到先生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那种刚强不屈,那种恬淡自然,那种洒脱飘逸,那种率性而不任性,那种历尽沧桑之后的豁达。
作为书香之家的子弟,先生从6岁就在祖母的要求下开始读书习字,在上小学时就崭露头角,大字作业经常被老师用作展览。按照先生的说法,他真正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是从去书院门开始的。当然,我知道这只是先生谦虚的说法。但是,我也明白在书院门的时候,他确实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书院门的15年,除了为维持简单日用而完成的一些商业作品外,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研习书法,去碑林观摩碑石、与同道中人切磋技艺。那段生活很清苦,但是却很充实。虽然,也有简单临摹别人作品就可以发财的机会,先生却不愿意那样去做。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必须有所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十分怀念书院门的生活,那里有志同道合、冷暖相知的亲朋好友,也有无声无息、温润如玉的碑石,这里的一切都影响了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仔细算来,1974年创办乾县工艺美术厂,王老师年仅26岁,即使是1979年被《人民日报》报导那也不过是31岁。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多么大的荣耀,但是先生却反复强调自己一生就是喜欢写字,就是跟别人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大事。至于说令我们羡慕不已的绘画,他总是认为那不值得一提。
离开先生家,我不由得想起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两段话:“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临了,补充说明:胡恒,字天健,1919年2月2日出生于乾县薛禄镇马索村南堡,台湾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于佑任的入室弟子。胡恒是王老师的姑夫爷。这是不是家庭环境的熏陶的结果,是不是文脉的传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先生身上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那种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气息,那种文人应有的坚守和节操。